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纸质媒体的生存空间和传播渠道都受到了很大的挤压,如何在当下新媒体被更多的受众接受、拥有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影响力的语境下,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影响力,发挥好作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是每一个党报媒体人不得不思考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
李凌 《今传媒》2013,(11):77-78
品牌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购买行为,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备受消费者的依赖和关注,也将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惯性选择。如今新媒体发展迅速,但新媒体在品牌传播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电视媒体的品牌传播能够弥补其不足,可以有效地提高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价值。本文从当今电视传媒的特征入手,阐述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传播品牌的优势、传播能力,并分析企业如何利用电视媒体提高其品牌传播效果以及电视媒体如何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更加强调用户创造和互动交流,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开始转变观念,与新媒体的关系由竞争变为合作。传统电视媒体在新媒体传播方面不断地探索,精准定位用户,拓宽传播渠道,使自身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以江苏卫视《一站到底》利用视频网站、微博和官方授权游戏三种不同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的现状为基础,从受众、影响力、传播价值、营销、电视节目产业链等多方面对其传播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冯千慧 《新闻传播》2022,(15):62-63
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础,媒体形式不断更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以电视为媒介的新闻传播受到了极大挑战,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不断衰弱。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措施强化电视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本文基于上述分析,在对新媒体进行概述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影响力面临的困境,以此为基础,结合电视新闻的传统优势和新闻节目本质属性提出提升影响力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美国等西方智库为主的全球知名智库的话语传播对政府决策及公共舆论有重要的影响力。研究以"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研究传播为例,聚焦于话语体系分析中文本与机构、外部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新媒体时代西方智库话语传播机制的构建路径。研究表明,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使用加强了智库研究内容文本与媒体及智库、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情境下,智库研究的扩散形成一种"耦合"的传播过程,使得智库可以以较低的运营成本接触到国际受众,获得全球性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主流媒体要有效保留住原有的优势,并借助先进的媒体技术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创新。基于此,本文对新媒体时代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策略进行深入解析,以供相关的人员借鉴思考。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提升了文化传播力,丰富了社会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方式。新媒体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新时代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新媒体对科技传播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入手,分析新媒体在不同领域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发展迅猛,对媒体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一环境下,传统电影借助新媒体提升传播力,不断实现了传统电影在影视市场的突围,这使得国产影片在本土市场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如何更好的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增强用户体验,最大化挖掘新媒体潜能,增强传统电影的影响力是电影有效传播的关键。本文以电影《美人鱼》为例探讨电影如何借力新媒体提高传播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经营能力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南方农村报的探索来看,要在不断做大做强影响力的基础上,深耕垂直领域,打造媒体矩阵,实现立体传播,推动融媒体建设。创新媒体服务方式,以重度垂直的方式提供智慧服务,构建服务型队伍,向服务型媒体转型。  相似文献   

10.
李军 《传媒观察》2014,(6):54-55
正"新媒体时代"并不等于传统平面媒体的消亡。所谓"新媒体时代",确切的提法应该是"媒体新时代":因为媒体本身并不"新","新"的只是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媒体的基本功能——"传播"没有变,只是对传播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在这个形势下,纸媒的任务并非仅仅是急着向新的传播方式靠拢,更应该从传播的本质功能做起,着力提升传播的影响力和质量。在这个要求下,"媒体新时代"对纸媒来说,首先且迫切需要做的有两条:铸造品牌忠诚,保证传播质量。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原有的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程序正在被改变,广大受众正从传统的传播媒介转向新媒体平台,这使得传播中的影响力发生了迁徙.强化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仅是媒体行业的议题,而且事关国家话语权大局.主流媒体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强化新领域的传播力才能真正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2.
赵肖雄  潘璇 《视听》2018,(11):174-175
数字媒体时代,科普传播的方式已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科学文章和新闻通稿形式的内容传播,新媒体、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将成为未来科普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微信公众号作为当下自媒体传递信息、传播内容的流行手段,对于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强。本文从数字媒体时代的科普传播特点切入,对科普传播类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及影响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霖 《新闻传播》2022,(1):94-95
进入新媒体时期,传统的传媒手段与新媒体之间逐渐融合,在新闻传播手段、传输平台、新闻工作推进等多个层次双方相互融合,二者界限逐渐弱化,融媒体局面逐渐形成。民生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期关注度不断提升,新闻报道整体影响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对于电视新闻媒体而言,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升民生新闻报道传播力一方面是提升新闻工作空间价值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拓展民生新闻工作整体影响力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却相对发展缓慢。因此,对外宣传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对外文化传播工作中,书、刊、报纸等纸质媒体是最基本的传播手段之一。由于互联网、无线局域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及智能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纸质媒体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本文以纸质媒体为例,通过分析传统外宣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探讨传统媒体如何借助新媒体扩大对外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新时代下,传媒领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地方媒体作为传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紧随时代变化,及时调整自身传播策略,进一步提高自我传播力与影响力,从而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并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从新闻传播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地方媒体传播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入手,探讨在新形势下地方媒体应当如何自处与自我提升,才能有效提高自身传播力,并在新媒体时代谋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袁自明  胡鑫 《中国广播》2012,(12):88-89
近年来,随着频道数量激增,新媒体崛起,媒体受众呈现碎片化趋势,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电视媒体要想扩大传播,提高竞争优势,扩大影响力,必须借助新的传播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推广从“一次传播”迈进“二次传播”。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媒体要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必须进行多媒体融合实践。微博因传播迅捷、互动性强、网状传播等优势迅速成为电视媒体融合传播、提升影响力的主阵地。本文以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为研究案例,通过微博数据的内容分析与可视化研究,探讨电视节目如何协同微博实现多媒介传播力量整合,藉此摸索基于微博类社交媒体平台的电视节目融合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爆炸式的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影响力,政务新闻如何借助新媒体实现传播方式的创新,始终保持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成为传统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泰州发布”“微泰州”为例,分析和探究了新媒体政务新闻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凡 《中国传媒科技》2022,(11):106-109
【目的】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崛起并占据大量受众市场,在此背景下,媒介融合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电视媒体作为我国传统媒体中极具影响力的代表,受到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为使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发展获得更佳的效果,文章研究了新形势下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发展策略。【方法】通过分析媒介融合现状,发现“互联网+”的社会大环境促使媒体传播呈现出交互化的特征,并依托5G技术驱动持续发展。【结果】为此提出:基于政府支持打造特色卫视品牌,塑造电视王牌形象;借助新媒体创新电视节目形态;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增强对受众群体的吸引力;培养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互通人才,为全媒体发展格局提供创新驱动力四点发展策略。【结论】电视媒体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持有开放共享的态度,优化自身的发展策略,加强与新媒体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提升我国全媒体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频道数量激增,新媒体崛起,媒体受众呈现碎片化趋势,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电视媒体要想扩大传播声音,提高竞争优势,扩大影响力,必须借助新的传播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整合推广,从"一次传播"迈进"二次传播"。电视媒体进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