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豫 《出版科学》2012,20(2):83-85
如何从教育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提供商转变,是当前教育出版讨论的热点之一,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构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数字教育出版模式,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提供思路和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
论移动定制教育出版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移动学习是数字传播时代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教育出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深入分析移动学习对教育出版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移动出版和定制出版的成熟经验,提出以营销服务、数字资源管理和数字内容生产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移动定制教育出版模式,并就建构路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郑志亮  连叶煖 《中国编辑》2022,(11):68-71+85
新技术赋能下,出版过程、出版资源等出版要素得到内部重构,搭建了数字出版的基础框架和内容。数字教育出版急需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十四五”时期数字教育出版在内容建设、业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新路径,以高质量出版助推高质量教育发展,加快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助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代杨 《出版科学》2022,(4):83-91
结合出版企业在智慧教育生态体系中的角色定位,通过案例分析、文献调查、深度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指出教育出版企业知识服务模式从数字教材到数字教育知识库、从教育平台到智慧学习应用场景的演变趋势。从出版的知识服务属性出发,结合智慧教育特征和出版关键环节,从出版内容、出版渠道、出版技术三方面探索教育出版企业“转识为智”的知识服务策略,以期为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出版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阅读习惯、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数字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传统出版社等纷纷抢滩数字出版市场。对于传统出版社尤其是教育出版社而言,从纸质教材出版发展到数字教育出版是必由之路。2011年11月1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主  相似文献   

6.
从国内数字出版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其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入手,介绍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数字复合出版工程,这是我国出版产业的重组、整合、调整的新战略。这其中中文内容唯一标识符(CCId)是在整个数字复合出版整个流程中的关键因素,论文从
经营模式、内部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等方面讨论CCID对国内数字出版具有重要影响,最后从出版源头、在线支付中的版权转移、规模化与多元化经营、专家审稿与读者在线评论、内容加工颗粒度变小而带来的新的利润模式等角度为数字出版产业调整提供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方式,其内容编辑加工工作利用数字技术完成,同时借助网络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的传播。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行业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重要突破,重点突出了图书内容、生产模式、传播载体以及学习形态的数字化发展。就数字出版而言,数字内容初始的编辑和加工,直接影响着数字内容的实际运营效果,笔者从数字出版入手,围绕数字内容的编辑与加工,对出版资源库的建设实践,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大背景下,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出版行业顺应潮流,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本文阐述了数字课程出版的新理念,即“传统纸质教材+数字教材+教学活动”三位一体的数字课程出版模式,分析了其概念及特点,剖析其面临的机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托数字课程和教育服务平台,建议通过整体规划、建立标准、立体化出版、全程服务等策略,实现数字课程的策划、开发、运维等实践应用,从而实现数字课程的运营和推广,应对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对教育出版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张健  韩锐 《出版参考》2015,(17):28-29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教育出版以其具有的内容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与市场优势,完全可以抢占数字出版的先机.那么,教育出版如何将传统教育出版的优势与互联网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业务再造和产业升级?如何构造数字教育出版的价值链,构建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出版社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理念和模式.理念即出版社的角色定位.笔者认为出版社的角色定位要与新的互联网思维相契合,要转变旧的发展理念.在转变理念的同时,把握教育数字出版的本质,构建数字化生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出版企业应基于数字内容整合产业链,从而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占据主体地位。从产业分工合作的角度出发,调整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内容进行加工和生产。通过业务流程的重组适应数字出版的特点,通过合作转变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构建行业通用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内容资源的共享共用,从而构建兼顾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内容运营模式,通过数字内容服务打通产业链。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优先成为国内外教育出版行业的普遍共识,中小学教育出版市场不断注入新的竞争与合作力量.霍顿·米夫林·哈考特公司基于丰富的内容资源在数字化转型中先发制人,较早形成有规模、成系统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格局,从传统内容生产商转型为学习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当前稳健的发展战略下,它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定位,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出色的数字教育出版产品与服务;以核心课程、干预课程、补充课程和评测类解决方案为重要支点,构建整个中小学教育的内容与服务体系;开发基于不同学习场景与目标的课堂学习解决方案,实现自适应技术与个性化学习.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出版是出版内容、出版活动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使得传统出版企业在进军数字出版时,必须转变生产方式、改造业务流程、构建适合的赢利模式,使之与数字化的生产过程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数字人文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强调协作能力、资源创造能力、数字内容保护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赋能能力的重要性。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协同型交互情境、创建数字人文学习空间、增强隐私和敏感数字内容保护能力、结合数字技术培养批判性思维、营造真实学习情境,构建思维、能力和认知三者协同发展的优化模式,以满足数字人文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传统出版社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教材出版的需求及要求,讨论了数字出版应解决的编辑、阅读、版权、付费及增值业务等问题,并研究了出版社与数字内容提供平台合作以及出版社主导数字出版这两种模式,为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提供了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大维 《出版参考》2009,(16):16-16
从时代的发展和国外的行业经验来看,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必须面对的一个方向。国外的很多出版社都在数字出版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包括在线学习、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国内的很多出版社、厂商也认识到在数字出版上占领市场的重要性,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用户群体。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比较适合国内数字出版的模式,特别是针对教育、专业类出版社的在线互动学习社区,是符合我国教育模式的一种互动学习手段。  相似文献   

16.
洪云 《传媒》2015,(12):77-78
本文介绍了大数据技术及其在数字出版中的意义,从战略角度剖析了大数据的现实价值,阐明其在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数字出版内容、流程、服务三方面分析了大数据技术给数字出版模式带来的变革,指出数字出版企业应该建构用户体验的出版模式、动态化的内容模式和生态化的结构链模式等三种数字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人本叙事思维下的数字教育内容生产,构建多媒介融合与转化的教育出版形态等方面展开对交互式媒介叙事本质的理论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数字教育出版平台中人机与人际交互叙事、时空多维叙事和多重主体交互叙事三个主要特征,进而形成对交互式媒体叙事特征性的理论建构,目的 是对信息教育2.0时代的数字教育出版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从产品形态、内容生产和智能连接三方面,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数字出版领域.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跨界融合趋势更为明显.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出版产业将形成三类新的商业模式,即:基于场景应用的智能连接模式、基于知识学习的个性化阅读服务模式和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智能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时代的发展和国外的行业经验来看,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必须面对的一个方向.国外的很多出版社都在数字出版上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包括在线学习、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国内的很多出版社,厂商也认识到在数字出版上占领市场的重要性,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用户群体.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比较适合国内数字出版的模式,特别是针对教育、专业类出版社的在线互动学习社区,是符合我国教育模式的一种互动学习手段.  相似文献   

20.
辛旭东 《编辑学刊》2024,(1):103-108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边界不断扩大,传统出版业亟待转型升级。政策导向、技术加持、市场需求都在驱动出版业务全面深度融合,在线教学的新生态,也为教育出版融合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从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动力、内核、创新三个维度阐述在线教育视域下的新机遇,以期从内容选择、技术加持、生态构建三个角度为出版机构在新媒体时代的数字教育出版创新提供路径,促进数字教育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