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至”与“叩柴荆”浙江临海师范陈无畏过去,笔者读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三开头四句时,总有些困惑。诗是这样写的:“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意思非常明白:一群公鸡正在争斗的时候,客人来到了;待诗翁将公鸡赶上树木(古代鸡舍多搭在树...  相似文献   

2.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2009年第11期刊发了谭志永《正视个体差异尊重不同见解——〈李杜诗五首〉课堂教学片段》,在第二个“片段”中,谭老师的学生认为,《客至》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是互文”.理由是“此二语不是引起下文。而是承上启下.前一句承首联.后一句启颈联”;对这种“一分为二”的“切分”.谭老师予以充分肯定。对此.笔者颇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4.
《客至》与《宾至》是两篇写到晚年杜甫的待客之道的诗歌,“客”与“宾”之差委婉揭示杜甫晚年时期的真情实感。两首诗歌感情基调的更迭与意象色彩的突转,揭示杜甫心中渴望归隐静谧的喜悦之矛,刺破了诚惶诚恐待宾的无奈之盾,诗人心境外化为突转的意象色彩,心境内化为苦冥生命终隐的理想归处。探寻“归隐”道德桎梏与“落叶”生命真谛之平衡,亦是联读《客至》与《宾至》之要旨。曾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历经人情“寒冬”,终即踏上“归根”之途,能否坚守“归隐”真谛,破解“归隐”之矛盾,平衡悲喜,杜甫须更广阔的胸襟及高远的视野来实现生命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这么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收之,曰:“诺”对这段文字中的两次答问“客无好也”“客无能也”,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上发表的《(冯谖客孟尝君)导读》一文中认为是冯谖自述。对于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商榷. 其一,冯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寄食孟尝君门下,我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引述的  相似文献   

6.
两节别开生面的作文课浙江临海师范陈无畏在作文课上,同学们向老师提出学习写对联的要求,老师对同学们说:“学习对联,的确对掌握汉语大有好处。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汉语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对仗,一个就是四声。”如果一个人连对仗四声都不知道,怎么谈得上掌握...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小扣”是否应为“小叩”呢课本给“小扣”的注释是:“轻轻地敲”。可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扣”字并没有“敲”的意思,只有“叩”字才有“敲”、“打”的意思,如“叩门”。按“叩”的解释才与诗中意思吻合。请问是“扣”还是“叩”“扣”是“叩”的通假字,所以“小扣”就是“轻轻地敲”的意思。课本只给“小扣”注明释义,没有说“扣”通“叩”,这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必要接触“通假字”这个概念。古人写文章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8.
《陈涉起义》(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是一篇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前几年由于“四人帮”别有用心地宣扬所谓的“儒法斗争”史,也给《陈涉起义》的教学带来极大混乱,有的地方干脆把它从教材中剔除,被所谓“法家著作”所取代。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今天,我们要在《陈涉起义》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毛主席关于农民起义的光辉论述,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深入揭批“四人帮”篡改历史、古为帮用的罪行,澄清《陈涉起义》教学中的混乱。下面就《陈涉起义》教材分析中的几个问题,简要地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雪》结句说:“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有人理解为:“‘雨’是北洋军阀统治下凄风苦雨的象征”,“‘精魂’是说鲁迅先生决心以自己彻底无畏的牺牲精神与黑暗社会斗争”.这种把“雨”与“精魂”对立起来的解读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10.
“以夷款夷”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本第 10页上有一注解 ,将魏源《海国图志·序》中的“以夷款夷”解释成“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笔者认为这里的“款”不能解释成“接待” ,而应通“叩” ,可以解释成“敲”或“击”。现将意见阐述如下 ,以就教于方家。首先 ,“款”字解释成“叩”、“敲”、“击”是一种常见用法。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实用汉字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5年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897页上都不乏其例。《吕氏春秋·爱士》中有“夜款门而谒”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款关请见” ,唐朝诗人孟浩然有“有客款柴扉 ,白云巢居子”…  相似文献   

11.
妥协还是斗争──评陈独秀《给蒋介石的一封信》叶昌友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和5月“整理党务案”后,6月9日,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第157期上公开发表了《给蒋介石的一封信》(以下简称《信》)。过去,由于受到共产国际、苏联和对陈...  相似文献   

12.
王军荣 《广西教育》2013,(44):28-28
因不满老师太凶,且上课语速过快,9月13日,福州教育学院附中初二某班发生了一起学生“弹劾”老师事件:教英语的何老师刚走进教室,一名姓陈的学生拍着桌子站了起来,大喊道:“不喜欢上你的课,对你不满意。”随后,这名姓陈的学生说,赞同他意见的同学举手,不少学生举了手。何老师掉头就走。班主任说,学校将处分“闹事”学生。(9月17日《海峡都市报》)  相似文献   

13.
(一)《后汉书·冯鲂传附冯石》:“为安帝所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块各一。” 谢承《后汉书》“驳”作“骇”,“剑”作“绶”。 按:“驳”当作“骇”。范书本传李贤注:“以班犀饰剑也。”《后汉书·冯异传》:“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李贤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剑’。”则知“具剑”为有装饰之剑,玉具剑即以玉为装饰之剑,骇犀具剑,即以骇鸡犀为饰之剑。李贤释“驳”为“班”,因“班”同“斑”,与“驳”同义,故成此误。又《应奉传》作“驳犀方具剑”,误同。骇犀,即骇鸡犀,犀角名。《东观汉记·陈导》:“光武赐陈导骇犀剑。”《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之犀,当作骇鸡之犀。”《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壁、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足见骇鸡犀为奇珍。谢承书“剑”作“绶”,误。周天游《七家后汉书》校注云:“范书本传及《御览》卷三四二所引《东观记》均作‘剑,。”  相似文献   

14.
喻欣同志的《“欲以客往赴秦军”注释异议》(载《中学语文》一九八六年第九期)一文对“欲以客往赴秦军”中的“以”解释为“带领”提出了异议。喻文认为句中的“以”应解作介词,作“凭借……身份”讲。笔者认为“以”字当作“带领”讲。第一,把“以”解释为“带领”,在文言中不乏其例。例如: ①既陈,以其属驰秦师,死焉。晋师从之,大败秦师。(《左传·文公二年》)沈玉成《左传译文》  相似文献   

15.
一、“客”是谁? “客”在《赤壁赋》中前后出现6次,分别是: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客有吹洞箫者  相似文献   

16.
<正>【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客至》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栏目的一首诗。不同于杜甫常见诗作忧国忧民思想、沉郁顿挫风格,《客至》浸润着闲适恬淡的生活乐趣与清新自然的诗风,是帮助学生认识杜甫别样形象的良好素材。从教材编撰视角审视,《客至》虽被赋予自读课文角色,但为了更深层次、多元化挖掘《客至》的教学价值,故本节课有意将其升级为教读课文,试图借《客至》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实现杜甫文化形象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16课《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在介绍了小鸭子忽然听见小公鸡喊救命之后写道:“他飞快地游到小公鸡身边。”句中为什么用“他”而不用“它”呢? 祁东县百吉中心小学 陈中秋 陈中秋老师: 很多老师都提出了你所提的  相似文献   

18.
很高兴看到《信客》被选进了教材,尽管只是一篇自读课文,尽管篇幅长、难度大,但相信很多老师都不会放过这个让学生了解余秋雨及其散文的大好机会。我也一样,为学生设计了走近信客、解读信客、品味《信客》、追思信客、探究《信客》的爬坡式阅读过程。然而,在设计“品味《信客》  相似文献   

19.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刘惠连朱校松钱爱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合刊登载了郭吉星同志《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这一命题》一文(以下简称《辩文》)。《辩文》认为,应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领域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在本体论领域,作为客...  相似文献   

20.
吕谦 《四川教育》2007,(2):39-39
本课是在学生临近小学毕业考试一周时,张笔春老师上的一节接待课。为了不“炒陈饭”,也为了有所突破,张笔春选择了七年级下册的课《安塞腰鼓》。[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