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长峰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2):24-26,30
人格从伦理到法律的发展脉络表明,一般人格权是消极性权利,不具有可分性;人格权是积极性权利,可以分割为具体人格权;而伦理学上的人格主义是两者共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2.
论人格权的法律变动——“人格法律行为”概念的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权的法律变动具有理论抽象的可能性.人格权的变动具有较强的法定性、地域性,行为能力、意思表示、代理、精神损害赔偿等法律规则都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人格权的演进史表明,它是一种双重历史行进轨迹,在公法和私法中都有其广泛的生存空间。人格权制度从一般公法进入宪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凸显。人格权制度在民法中的演进,是自然意义上的人格、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格、独立个性意义上的人格三者增量周延过程。  相似文献   

5.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士大夫人格、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这三种人格的内涵和实现要求不同.古代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素质,强调扬善抑恶,塑造理想人格.圣人人格应具备“内圣外王”,“德业兼备”.这三种人格由低到高,是古代三个不同阶层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人们经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博学多才的人。但在北京市最近的一次调查中显示,中小学中的通识教育,尤其天文知识教育情况堪忧,很多学生不要说"知天文",就连最常见的北斗七星都不识。而在调查后,北京市中小学科学课教师将陆续到天文馆"恶补"天文课,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天文素养。遥望寥廓深邃的星空,总是让人充满美丽的遐想和希望,老一代的人,生活贫乏,但星空却慷慨地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调和色彩。许多人都记得,夏天乘凉,听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茫茫星海中寻找北斗七星,那种诗意和浪漫,几乎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然而现在,北斗七星似乎"消失"了。这固然是因为空气污染,城市夜空总是雾蒙蒙的,能见度很低。但孩子不识星,主要还是因为学校缺乏相关的教育。在调查中,甚至有学生表示天文学知识考试也不考,完全没有必  相似文献   

7.
"虚拟主体"是指以TCP/IP协议为基础在互联网上虚构、假设的网络行为的实施者.在处理网络争端的过程中,人们提出:虚拟空间中虚拟的"人"能否人格化,从而成为法律"人"?通过对法律人格内涵、标准的分析发现,虽然法律人格在现代社会呈现扩张的趋势,但赋予"虚拟主体"法律人格的设想没有法律上的进路."虚拟主体"是民事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的身份,它代表了不同的现实主体在网络活动中不同的地位并体现了他们的特定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与行政人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德治国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其中的关键环节是高度重视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党和国家机关以及广大公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完善国家公务员的行政人格。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博爱思想、经世济民的传统、注重气节的精神和"穷独达兼"的文化心态已经深层次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国魂之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因此、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借鉴与参考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对国家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健全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自然人死亡后的人格利益保护先前并没有很好的认识,<民法通则>在这方面显得有疏漏.在2001年<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出台后,情况有了一定好转.但依然应认真梳理在这方面的内容,以完善发展人格权.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远程教育及其立法的现状 远程教育是新生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相对较低。远程教育将利用自身的优势弥补高校在这方面的不足,最大可能地为广大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它与其它教育形式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健康人格思想对现在的教育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它的健康人格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21,(1):50-57
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缺乏对风险的认知,容易导致其"数字身份"失控,遭受不平等待遇和歧视。当前社会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的关注度不高,加之立法不足,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欧美立法中规定的被遗忘权是一种有效的价值纠偏机制,对处在持续变动中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内容以及信息敏感性有着补救作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第18条是我国"被遗忘权"立法的重要一步,但内容过于简单,需要从权利义务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以及限制因素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构建我国的未成年人被遗忘权。  相似文献   

13.
14.
一个人如果从生下来,一直到老,都可以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那该有多么幸福啊!有人说,童心一旦泯灭,世间便了无生趣,只是,我们有多少机会来展示自己的童心呢?看看下面的这组画面,这种由好奇心、想像力和幽默感构成的回忆方式,是不是已经把你带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相似文献   

15.
16.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哈金作品《等待》中孔林的三角恋爱关系从伦理身份、家庭生态关系,客观伦理环境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孔林与妻子淑玉和情人吴曼娜三人之间20年的感情纠葛经历既构成小说的叙事线索,同时也是两条分明的伦理线。通过对这两条伦理线的梳理,论证在小说中所描绘的特定年代背景下社会各种扭曲伦理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人性的异化和伦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格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沙利文以人际关系理论为中心的人格理论中,其。焦虑理论和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我国现代幼儿的人格教育及其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格利益一直被视为现代社会人的最高利益,本文通过对一般人格权概念、内容及侵犯一般人格权构成要件的介绍,阐述了构建一般人格权制度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姚金术 《海外英语》2022,(19):205-207
《路的尽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是由错误的身份选择造成,但究其根源却在于没有把握好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张力。一方面,陷入“本体真空”状态的人物完全受非理性意志主导,进而选择不同身份克服主体焦虑;另一方面,由于忽略自身的非理性意志,加之受他人代表的理性意志的压制和排斥,人物出现身份错位,引发道德危机和伦理混乱。约翰·巴思通过人物的伦理困境,表明个体在具体行为中要同时考量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作用,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20.
罗杰斯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家,其人格理论一直被视为人格心理学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其理论的哲学基础、自我观以及影响人格发展的诸因素,对研究成人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