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语丝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丝     
《新闻世界》2005,(2):56-57
别把“希望工程”也拍卖了;贫困县的万人比赛给谁看?四级考试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假记”有生存的“真土壤”;法律真就那么回事?“皇阿玛”能当好院长吗?对废止死刑说“不”!  相似文献   

3.
新闻语丝     
  相似文献   

4.
新闻语丝     
新闻及广播中心在香港政权交接前后打出3万个电话。据统计,在6月30日晚上6点至7月1日凌晨1点的7个小时内,从设在香港会展中心的香港电汛专门服务网络接通的电话共有32000个,其中有3100多个是打往海外的电话。6月30日晚10点到11点是新闻与广播中心的通讯高峰,一共打出5500多个电话。  相似文献   

5.
新闻语丝     
  相似文献   

6.
语丝     
《新闻界》1994,(3)
语丝△新闻记看这个职业,绝非懒惰者的行业。△记者必须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的观念。缺乏时间观念的人,趁早改行。△新闻吃的新鲜饭,必须喜新厌旧。只有喜新厌旧,才能天长地久。△记者要善与人交。凡向自己提供情况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记者要勤于...  相似文献   

7.
语丝     
一个出版者如果不考虑所出图书的质量和书稿的价值,即使他偶尔也会成功,但最终会因精神饥荒而导致失败;同样,一个出版者如果不关心企业的赢利,那么他很快就会因经济破产而失去投身文化事业的机会。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个思想道德观念冲突异  相似文献   

8.
图林语丝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3):F0004-F0004
图书馆的理念、技术方法,应该建立在世界图书馆基本价值观上,只有如此,才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程焕文(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  相似文献   

9.
图林语丝     
正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讲,图书馆一方面包括了大量的显性知识,另一方面又包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将图书馆定位为知识中心,比之过去文献中心、信息中心的定位更能反映图书馆的本质。——柯平(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ML1S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0.
图林语丝     
我们可以延长开放时间,也可以缩短读者获取图书的时间,但这些都是有限的。怎样使我们的服务进一步的延伸,突破时空的界限,这就需要我们做很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图林语丝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2):F0004-F0004
正在目前的中国,忽悠农民自办图书馆去解决农民的看书难问题,无异于把农民推向贫穷,同时也是在为政府不作为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李国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是民族  相似文献   

12.
倪昌立 《新闻世界》2013,(7):228-229
【摘要】《语丝》周刊创刊于1924年11月17日,鲁迅和主编周作人是《语丝》周刊的核心人物,该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很多针砭时弊的小品文,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周作人的编辑思想、《语丝》周刊的文风、鲁迅的杂文等,分析《语丝》周刊的办刊思想。  相似文献   

13.
陈江 《出版史料》2003,(1):90-92
《语丝》的创刊及其特色《语丝》是20世纪20年代在思想界和知识界很有影响的一份刊物。这份刊物具有鲜明的战斗性、思想性和文化批判精神。《语  相似文献   

14.
《语丝》周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语丝社的同仁刊物.1924年在北京创刊.1927年10月,《语丝》周刊出版至154期时,被奉系军阀查封,后迁往上海出版.  相似文献   

15.
岳坤莉 《新闻窗》2013,(6):76-77
在我国,"播报"一直是电视新闻的传统表现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播音员神态严肃,字正腔圆,语势稳健,非常讲究分寸感。而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与传统的"播新闻"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变化是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6.
名艺评论家肖云儒读《原野》(健涛、郗居正)后,写了一篇《原野上,好大一棵树》(《新闻知识》2003年第11期)。他根据《陕西日报》高级记原野的新闻实践,总结出原野是“重量级记”,写“重最级稿件”,表现出“重量级人格”,其秘笈足因为他仃双让人大开眼界的“新闻眼”,精力过人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什么?梁衡说.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为受众所关心的事实的信息传播。在精确定义“新闻”的基础上.梁衡又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  相似文献   

18.
成熟的记者在采访中常常由于提问巧妙得当,赢得了采访对象的支持和配合,从而获得丰富、可靠的事实和材料,把更深层次的新闻和新闻的一些细节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新闻周刊》2004,(12):14-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