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随着大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与所接受文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者从彼此独立发展为受众对文本参与构建,这一变化不仅对“文化霸权”理论产生了颠覆作用,而且对菲斯克的“生产性文本理论”有新的阐释,最终揭示了受众参与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借用法国文艺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提出的“副文本”概念,将公众号留言区视为推文最重要的副文本,结合互文性理论、情境理论以及积极受众理论,研究人民日报公众号副文本的意义生产及启示。研究认为,受众以副文本生产方式参与意义生产,与传播主体共同强化了意义传播,因此传播主体要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受众并鼓励受众积极参与意义生产。  相似文献   

3.
李薇 《新闻爱好者》2011,(15):12-13
通过对蒙牛与伊利、腾讯与360互掐事件中受众参与行为的解析,发现网络媒体的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消解了受众获取权威可信的信息文本的自主度;受众参与方式多样性,消解了受众选择大众传播载体的自主权利;受众参与的实时性,消解了受众自主辨析事实真相与信息文本真相差距的能力;受众参与的"零门槛"属性,消解了受众自主解读信息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多面人”——时代变迁中的受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文本的意义是由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者与受众通过对文本意义的预设和解读合作完成的。读者主动参与制造文本的意义 ,补充文本中没有写出但是作出暗示的那部分。在影响受众解读文本的宏观因素中 ,文化传统和时代变迁是最核心的 ,它们是受众心理特征和行为结构的有力构造者。两种因素整合的结果 ,是形成了“多面人”———具有多侧面、多重的接受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受众。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中国大陆受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新闻传播》2008,(4):26-30
2007年中国大陆受众研究得到极大发展。受众研究视野开阔、层次丰富,涉及多种媒介视野、不同人物身份、受众心理以及受众研究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十分重视调研,兼顾文本内容分析同时强调跨学科性;受众研究的新鲜点频出,体现为媒介受众批判意识的建构、媒介素养研究的发展以及“迷”理论研究的肇始。  相似文献   

6.
现代受众理论认为:受众作为解码者其主动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受众信息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电视受众的主动性新探》一文,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受众主动性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认识,从“超越文本的约束力”、“主动的抵抗性”以及文本艺术品质的判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一些观点新颖独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1.对当前广播界电话参与的实际情况和优势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直播加电话参与把广播办成了扩大了的人际传播,发挥了广播的最大优势,其功成的基本要素是为受众提供了情感满足。 2.回顾了大众传播学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根据,介绍了“以传者为中心”的三个理论模式,考察了中国受众在传播内容面前由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的历史沿进过程。 3.分析了1986年底开始的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改革和目前广播界大规模的电话参与,认为它们体现出中国广播界乃至新闻界改革的大众传播学道路——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道路,这是中国新闻改革的最大成果,是一条在现实条件下稳妥可靠的改革道路。本文最后就“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论与党性原则的关系问题,“以受众为中心”与媒体文化发展战略问题,新形势下节目主持人的发展方向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9.
耿新歌  张渤 《报刊之友》2012,(12):86-87
近日,一部以介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蹿红电视荧屏和赛博空间。纪录影像中的中华美食在带给受众观赏愉悦的同时,受众对该部纪录片的解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在“源文本”既定的前提下,“译码者”在网络上进行观点博弈,“编码者”对解码进程持续关照,引导受众靠近或回归主导意义。此时,受众对文本的解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处在一种“酝酿、释放、博弈、主流化、衰减”的过程中。本文将以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研究理论为框架,结合纪录片播出后的受众评价以及多媒体时代传受双方在“编码/解码”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进行简单剖析。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受众 生产性文本是生产性受众产生的条件之一。生产性文本的概念是费斯克从意大利学者艾柯和法国结构主义学者罗兰·巴特的有关文本理论中引申出来的。艾柯把文本分为开放和封闭两种。开放的文本蕴涵多种含义。允许丰富而复杂地阅读。要求阅听人参与.而封闭式文本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种田文”是目前“女性向”网文中的一种广受欢迎的类型,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其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受众选择阅读的原因在于它满足了受众“爽”的需求,并且由于选择性定律,她们认为这种“爽”相比于其他类型文本是“能够得着”的,这与现代女性生活压力大、对未来抱有幻想和期待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市场化不断发展、受众本位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新闻的可读性研究将变得愈来愈重要,也将愈来愈有生命力,在新闻作品中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注重以文本的召唤力来吸引和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再创造潜能就显得十分必要,而构建新闻的“召唤结构”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召唤结构”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  相似文献   

13.
陈立强 《当代传播》2012,(4):105-106
传统电视的传播者基于经济驱动力、平台驱动力、受众驱动力等进行网络转载。传统电视进行网络转载的最大传播意义就是锻造了影像传播中的新受众群体。这个新的受众群体对传统电视提出了参与文本生产、文本民主化、文本加速化等媒介诉求。  相似文献   

14.
当“互动共享”为标志的Web2.0时代来临时,“受众中心”才真正成为广告传播的逻辑起点.技术赋权使得受众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共享成为可能,主体意识从未如此彰显的受众迫使广告传播形态必须发生与其行为变化相适应的颠覆性变革.“大众点评网”的消费者评价模式正是这种变革的具象化体现,透视其表象可以看到“受者参与创造广告内容”、“互动共享隐性广告”和“信息服务广告”是网络广告发展的方向与未来.  相似文献   

15.
受众与主流媒体合作,借助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参与大众新闻传播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大特色.通过历史分析的角度,总结了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点缀”、“收编”和“共谋”,并指出吸引受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发展空间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对BBC UGC HUB(英国广播公司用户生产内容集成中心)的新闻实践进行审视的基础之上,认为“用户生产内容”(UGC)已经不足以准确地描述融媒时代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图景,并尝试提出“受众参与新闻”和“受众参与内容”两个全新概念.和其他诸如“公民新闻”等概念进行的辨析以及对“受众参与内容”的类型化分析使得我们对这一在融媒时代彻底走向前台的新闻实践有了一个初步的学理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黄秀莲 《东南传播》2011,(12):107-108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告理念的不断更新,国内外广告创意人对环境媒体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环境媒体的价值已经凸显。环境媒体形式多样,创意多变,但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以受众为核心。当前,广告正从单向传递信息向着双向互动参与转变,“受众参与”在广告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境媒体作为广告信息传播的新手段,亦在提升受众参与度方面进行着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9.
戴维·莫利是文化研究学派中从文本研究转向受众研究的关键人物。在莫利看来,文本意义的解构既受制于受众个人的“文化符码”,又受制于受众接受文本时的家庭收视语境,要把收视行为放置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等更加广阔的语境下来研究。莫利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有效地发掘了受众解读文本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开创了电视受众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孙强 《东南传播》2023,(8):67-71
约翰·费斯克关于游牧式的主体性观点,主要源于德赛都的文本游牧理论。对于约翰·费斯克游牧式的主体性思想解读,可以从思想溯源、理论的内涵、生产实践、理论指涉四个层面予以解读。在电影文本领域当中,电影受众会不断地去调整自身的社会从属关系,来构筑其日常生活实践的空间,并参与电影话语叙事的体系中来,以此来寻求生产文本意义的快感愉悦。电影受众的主体性策略行为主要表现为:掌握现有资源、善于应用规则、改变话语叙事方式、视觉形象消费。电影受众的主体性策略,最终指向的是约翰·费斯克所看到的日常生活实践的潜在进步性。游牧式的主体性思想价值性在于,肯定了电影受众在主导观念面前的不妥协性、创造性、积极性。但是,这种乐观主义倾向低估了收编策略对潜在进步效力的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