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中渗透出浓厚的生态智慧。生态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诗意地栖居在自然山水之间。王维的诗歌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中渗透出浓厚的生态智慧。生态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诗意地栖居在自然山水之间。王维的诗歌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彭文忠 《现代语文》2007,(12):70-71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韩少功对乡村的价值进行了再判断。人与自然本真生存与和谐相处,这在生态美学是试图使之失而复得的理想,但韩少功发现它却是八溪峒山南水北之间的原生生态,所以,他选择了在"山南水北"间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4.
美国印第安人向来被认为是生态生活的典范。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爱药》中描述的美国印第安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智慧,反映出印第安后裔通过回归自然来追求健康平衡自我的生态情怀。这种生态智慧也是那些印第安后裔,乃至全人类探寻诗意栖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生态的守望。  相似文献   

5.
袁梅 《文教资料》2006,(1):70-71
本文试图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对《独坐敬亭山》进行新的解读,发掘诗中的宝贵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独坐敬亭山》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万物齐一”、与自然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功利性,达到人生的“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龙士 《教学随笔》2008,(6):39-4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是诗人自己一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所期望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高度和谐。教育素以关心人的终身幸福,塑造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唤醒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普遍认同与敬畏为其终极目标。我们的学校如果能让全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诗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  相似文献   

7.
于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拥有生态意识的诗人”。重读《于坚的诗》,可以从“自然之魅,世间万物以神性的方式呈现”、“诗意栖居,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敬畏生命,对妄大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价值失衡,对人类技术理性的讨伐”四个方面再次对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生态立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生态美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审美思想,传承了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智慧。习近平生态美学包含生命本源呈现的自然生态美、人的生态本性彰显的人性本真美、诗意栖居的生态生存美、命运共同体美美与共的生态理想美等基本内涵。习近平生态美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全新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用美的情感激励人、陶冶人、净化人,使大学生在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境界中彰显生态本性、关爱生命、成为诗意栖居新人。  相似文献   

9.
仇敏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3):115-118
当今语文教育,迫切需要引入生态美学的思想,它有助于在青少年当中建立敬重自然、珍爱自然、迷恋自然的美学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人类只有建立和自然相互平等、符合生态原则的科学关系与审美关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才能作为审美的主体,建立良知和智慧,由此获得文学艺术的灵感和科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当代城市最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物质文明的高歌猛进,而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人的心灵居所的自在充实.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地栖居”一说,强调了人应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除了物质家园,还必须为自己寻找精神栖所.城市在本质上是为人的,因此也就天然地具有了为人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重栖息地的职责,这也是和谐城市的根本体现.本文从伦理维度探讨了构建和谐城市并使之实现“诗意地栖居”这一理想目标的方法,那就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看来,“道”生万物,众生平等,万物同受天地恩泽,虽然万物都有类的区分,但他们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物有神性。人对其他自然物的态度应以“贵生”为标准,以“共生共荣”为基本原则。物全为富,情感交融的诗意般的生存状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理想状态;为此,人要遏制自己的贪欲,保存自然万物生生不息之气。“天道无为,任物自然”,人应“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在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2.
于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拥有生态意识的诗人”。重读《于坚的诗》,可以从“自然之魅,世间万物以神性的方式呈现”、“诗意栖居,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敬畏生命,对妄大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价值失衡,对人类技术理性的讨伐”四个方面再次对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生态立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丹增的散文属于神性散文与神性写作的范畴,他的散文以藏族人的生活为题材,以雪域高原为地理空间,以佛陀之光为精神载体,展现了人类"寻找香巴拉"世界的重要主题,揭示了处于精神困顿的现代人对理想家园的回望与寻觅,对诗意地栖居的向往与追寻。丹增的散文通过佛教哲理意蕴与生态美学的勾连,为我们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对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环境的美学建构,首先是“诗意地栖居”做到“大道一如”,既而在“大道一如”的守护下做到“和谐共存”,这是实现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只有这种“和谐共存”,人类才可能在“充满劳绩”的情况下拥有真正、自然、自在、自由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育与“生态人”的造就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当代生态的日益恶化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失衡。人类要实现“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应当首先将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人”转变为“生态人”。“生态人”重视人地和谐,拥有可持续发展观,重视生命的过程之美。他们是实现当代人类生态生存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保证。生态美育在培养“生态人”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树立审美理想.引导审美生活,是当代生态美育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自然与文明应该如何调整好相互的关系?这是二十世纪生态文学的核心话题。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潜在地观照到了这一问题。它通过对呼啸山庄与画眉田庄两代人爱恨情仇故事的讲述,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究竟应该怎样“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自我和谐相处的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之间的征服与统治的生态危机。小说强烈批判了危机背后所产生的强权意识,倡导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以期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主义的理想渴望。在《印度之行》中体现的生态观表达了福斯特对人类生存的忧思与关怀,对诗意栖居和寻觅更为持久的人类之家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向“思想贫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海德格尔走了一条由“存在”到“道说”的哲思之路;“道说”——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重新奠定人与存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正确面对和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改变“无家可归”的命运,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中通达存在之真理,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19.
<正>一、试题设计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学经济”是一种背靠美学而面向经济的新理论,强调创意与创新,通过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造,达致“诗意的栖居”,旨在探索一种以人为本,人的精神与物质和谐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之道[1]。大南坡计划是一个涵盖了美学实践、自然教育、地方营造、社会美育、建筑活化、景观设计、展览实践、产品与空间创新等各种活跃动能的联合体[2]。  相似文献   

20.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普遍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自觉生态意识的文学团体。他们在工业革命后自然生态危机刚刚显露之际,就在诗歌中热情讴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出对人类处境及命运的理性思考,以及超越时代发展的远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