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进程中,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重要抓手。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老旧小区提出新挑战的背景下,基层党建如何融入城市“末梢神经”的更新治理体系之中值得思考。研究以4个城市15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出党建引领公共服务合作生产以实现社区更新的路径模型。在公共服务合作生产过程中,基层党建以直接引领和嵌入式引领的方式解决社区异质性问题,推动多元治理主体间合作关系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在党建引领下,正式领导者通过担任多方关系协调者、正式协商组织者和共同愿景促进者,与担任意见领袖、行动领袖和社区精英的非正式领导者分别采取不同治理工具发挥领导力促成公共服务合作生产,实现对老旧小区的更新发展,为今后创新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践、促进政府和居民的合作关系、破解老旧小区更新治理困境以及社区合作生产类公共服务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梅 《东吴学术》2023,(4):78-86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基层治理,表现为社区自治功能弱化,对居民的回应性不足。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政策,都强调社区治理需要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已成为社区治理转型的共识,也是各地进行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这一转型过程中,基层的主要创新实践包括:一是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协商平台,使社区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成为可能;二是通过“接诉即办”改革,重塑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将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转化为上下互动、市民诉求驱动下的治理过程;三是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建设;四是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以信息共享推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还需要在法治化、体制机制建设、社区治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3.
社区协商治理是在社区治理中融合协商理念与方式的民主治理实践,是一种新型治理模式。我国社区协商治理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模式。但是,法治化程度不足、多元主体间关系不畅、主体协商具有随意性、资源供给及整合机制不成熟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从多元主体互动视角出发提出以下优化路径:推进协商治理法治化,规范主体间关系,构建完善的协商治理机制;通过基层(社区)党组织发动、引领和聚合多元治理主体,加强政社沟通型互动,建构“一核多元”协商治理主体结构;培育和引入社区社会(社工)组织,提升社区协商组织化和专业化水平;促进治理主体间同化型互动,重视协商价值,培育协商意识,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政治、经济、行政、社会、文化和物理等多维空间叠加的复合体,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的高度交织使得社区空间形态愈发多元。社区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来源于其空间适配性,行政机制、社会机制以及市场机制等社区治理的核心机制有效与否,在于其同治理空间的行动主体、内部关系、互动方式和治理目标的契合度,治理机制同社区多维空间的错配会导致社区治理失灵。空间叠加视角有助于揭示社区治理机制适配性的深层逻辑和一般规律,为社区治理机制适配性研究提供更为系统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实践中,应对空间叠加带来的治理挑战,需要实现治理机制的空间场域、任务流程以及互动过程的三重嵌套与适配。  相似文献   

5.
包容性空间的构建,不仅是衡量社区是否达到善治的标准之一,也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社区治理中包容性空间构建在理念、制度与过程等方面仍存在某些缺失.社区治理中的包容性空间构建,需明确"谁在构建包容性空间、构建什么样的包容性空间、包容性空间构建的本质是什么"等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我国城市社区处于核心地位的党建工作与物业企业提供的物业服务如何有效衔接与配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武汉市“红色物业”在社区中实现党建引领与物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探讨了社区党建和物业服务的关系。文章研究并指出,使物业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社区居民,党组织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百米”,完善基层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实现社区和谐建设、人民幸福感提高的目标,最终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社区治理行政化和居民参与不足的困境,武汉市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依据梁漱溟乡村建设及现代治理理论,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出以社区学校为平台,以班长议事会为载体,推进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与制度程序。即突破既有社区治理理念,回归社区教育本质;创设"班长议事会",协商议事解决难题;通过教育赋权,加强居民参与能力培训;孵化草根社会组织,推动决议落实;建立时间银行,实现对志愿行动的长效激励。社区教育内容、过程、形式与社区治理的关键要素紧密融合、环环相扣,对于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强化居民行动能力、扩展资源链接网络、重塑社区治理结构、建立"社区共同体"具有显著成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8.
社区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以肇东社区党建创新为重点,以其阳光党建工作方法为关键,优化社区党建研究方式,强化基层治理效能。通过改进肇东社区阳光党建工作方法,提升社区党建功能,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保障;挖掘社区党建体系和组织结构,构建网格管理平台,以真正发挥党建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切实提高社区党员建设的实效性;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方法和领导方式,最终凸现党建工作在社区中的重要地位并发挥实际的引领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空间场域、参与主体互动的社会场域、行政权力延伸的政治场域。城市社区治理既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基层的具体实践和探索。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重场域相互交叠的关系网络使得城市社区承载了更加多元的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都需要创新社区治理机制得以实现。因此,要以完善的制度为保障,以重塑多元参与主体秩序为动力,以升级治理模式为优势,充分发挥制度、组织、模式在社区治理机制创新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系统论原理分析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效能评估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框架,从引领要素、结构及要素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问题,并以此调研分析山西省忻州市3个不同类型社区,通过深入分析党组织、政府、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力量各要素参与治理的关联性,更加客观准确分析党的建设对其他治理要素的实际影响,为更好实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效能评估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权力下放的推进下,逐渐成为社区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Y街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深入践行创新社区治理机制的理念,大力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筹备社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居民骨干相结合的模式,在提供个人专业服务、解决社区居民困难、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Y街道社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过程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者专业性受到限制、社区动员能力不足、社区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方面,还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空间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人类活动的载体。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是一个单向的物质生产过程,而是综合了更多社会再生产的属性。“空间正义、居民交往、社会资本和空间文化”在“空间活动向基层治理共同体”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些要素究竟如何在生活空间“活化”,仍需要具体机制的分析。分析成都市生活空间改造的案例发现,空间黏合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机制。空间黏合是一个以空间为纽带,带动居民和各方参与的机制,是一个从空间生产到共同体生产的连续统。它通过“象征性的空间符号和仪式”构建居民互动的空间情境,以参与式改造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及自治习惯,以“在地社区自组织撬动和培育”居民自我服务、自主管理。生活空间的改造既可以成为居民参与的符号,也可以成为引导居民交往和参与的连接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将其吸收到社区治理活动中来,建立起居民与居委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结构,共同实现社区内部的"善治",就成为社区治理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居民与居委会交往互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三点原则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总量上升的特点和趋势,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因此,建立一套协调治理模式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构建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合作模式、构建政府与志愿者的合作模式和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把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相关参与者——政府、社区居民、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协同起来,形成一种合作联动关系,共同参与治理,使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起来。  相似文献   

15.
西南边疆地区社区治理能力,事关西南边疆地区民众福祉的改善增进,西南边疆地区对外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以及西南边疆地区社会和谐的创建营造,是推进西南边疆地区社区治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关键依托。为此,必须从社区的居民参与能力、服务供给能力、文化引领能力、依法办事能力、矛盾预防化解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等六个维度,推进社区治理能力提升,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从而促进西南边疆地区社区治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6.
非农化社区具有政府指导性、与城市社区形同异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非农化社区网络治理模式倡导合作治理、互动治理的治理思路,有赖于利益机制、信任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组织力为视角,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可循此逻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作用于社区制度、价值规范的建构;动员力作用于党员的号召、吸纳、整合与激发价值;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作用于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由此实现引导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基层主体,基于社区发展的公共利益,通过强化彼此认同、开展协商合作等集体行动,在有效提供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发展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社区优良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8.
非农化社区具有政府指导性、与城市社区形同异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非农化社区网络治理模式倡导合作治理、互动治理的治理思路,有赖于利益机制、信任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小区治理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既是社会治理的切入点与落脚点,也是社会治理的重点与难点。党建引领城市居民小区治理是夯实执政基础的需要、下沉治理重心的需要、完善小区自治的需要。在调查问卷中,小区居民对小区治理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是对小区党组织的知晓率偏低;部门参与小区治理深度也不足,党员参与热情较高但途径较少。为此,提出激活治理结构,理顺职能关系;完善治理机制,加强协同联动;创新治理思维,推进治理绩效提升等以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三条建议。  相似文献   

20.
应急治理连接着危机与民生,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重大疫情的暴发,为构建城市社区应急治理机制提供了现实契机。界定了应急治理机制的内涵及新时代特征,从城市社区在重大疫情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探讨了城市社区应急治理机制的功能定位,并从完善制度设计以深化法治保障、融合技术治理以优化社区服务、推进三社联动以充实网格平台、加强组织建设以凝聚社会合力四方面提出城市社区应急治理机制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