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苏区的苏维埃政权制度体系,可以视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环境和局部执政条件下创建的具有时代特点和较高治理能力的国家治理体系。从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来考察中央苏区政权制度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一是建设了能够成为苏维埃运动坚强领导核心的没有私利的共产党;二是创造了工农群众直接参与政治的崭新模式;三是组织各种群团重构了社会组织基础,拓展了群众参与政治的空间和渠道;四是构建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保障;五是走好群众路线实现民众创造历史的主人翁地位。中央苏区的探索为今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文安 《红领巾》2005,(3):104-106
商鞅认为,预防和治理官吏犯罪是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原有的监察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和法律漏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吏犯罪的问题.他强调“法“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提出重刑治理官吏犯罪,采取整饬官僚体制,建立新的检举、揭发机制,建立透明的法律体系,强化官吏的办事效率等措施.经过商鞅的治理,秦国“百吏肃然“,但是,他的预防和治理官吏犯罪思想也存在着明显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内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辩证逻辑和基本意蕴。国家治理体系,本质上是以利益关系结构为基础的政治权力主体与公民权利主体体系,现实地体现为以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为主体,以国家治理的行动和价值体系为匹配的系统;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集中体现为按照科学、民主、依法和有效的现代化取向,适应时代变化,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国家治理能力是政治权力和公民权利主体运用国家制度体系,进行国家治理和参与治理的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这些主体的能力构成要素和实现利益效能的现代化,而完善和发展科学适用的国家治理能力评估体系,则是衡量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和效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导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夯实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层次和内涵。围绕着“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集中研讨。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等撰写的《论制度自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一文认为,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认知、情感和态度的心理活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化、运用和执行的实践活动,这两个活动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同一进程中,在内容和时空上是同质的,由此构成了耦合互动关系。制度自信能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广泛共识、提供精神动力、提供智慧和方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稳步前行,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效能的提升和优越性的彰显,从而进一步坚定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提升人民群众对制度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市场经济发展促使利益多元化。利益主体要在经济发展中维护自身利益,就要采取各种行动,而制度正是保证各项活动在秩序范围内运行的明确界限。制度作为一种规则体系,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不断推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是决定国家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推进制度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目标指引、动力支撑和共识凝聚的作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制度体系、行动体系和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制度保障、行动践履和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7.
治理体系现代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到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个方面治理体系现代化,充分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诉求。与国外不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有其独特的逻辑起点,其产生与发展内在地遵循着特定的经济逻辑、政治逻辑和教育逻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构建,实质上要经历一个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结构、治理评价等也都将经历一场现代化的洗礼。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党领导下对国家进行管理所采用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套内容联系紧密、逻辑相互协调的国家级管理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关乎国家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与政治转型的质量密切相关。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和打造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向现代化方向改革,重新对国家管理的各个标准和要求及治理能力进行现代化更新。在改革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政治制度会对治理绩效产生直接影响,而治理绩效又会影响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的质量。因此,需要找到政治制度和治理绩效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  相似文献   

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支撑,同时将国家治理主体有机联结在一起形成治理合力,体现了人大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为我国现代国家制度的源泉和基础,人大制度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兼具民主性与集中性;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兼具监督性与合作性;在国家治理程序中,兼具合法性与合理性,它们为各级人大发挥自身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和代表机关的职能作用奠定了基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制,优化人大制度自身的具体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理顺人大制度同国家治理体系中其他政治制度的内在逻辑关系,推动人大制度的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什么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何来评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每一个国家都希望自己治理得更好,所以我们有一个理想目标,叫做良好的治理或者是"善治"。评价治理好与不好,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评价国家治理的标准是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上下都在谈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事实上,在政治学界,国家治理问题一直是一个重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机制转型研究——基于运动式治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运动式治理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但其固有的弊端使之难以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必须及时转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为国家治理机制转型提供了方向。但要实现转型并非易事,有其内在困境,必须在制度建设、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干部政绩评价体系、社会组织培育、外国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国家制度文明建设的高度,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建设。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是系统优势、历史优势、实践优势、中国优势、政党优势。要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设立了以工农检察部为主体 ,包括军事检察所、政治保卫局检察科、审判机关内设检察人员在内的苏维埃检察机构 ,设置了检察机关管辖和指导的突击队、轻骑队、工农通讯员等群众性组织。具有检举权、调查权、建议权、公诉权、抗诉权和检察权等职能 ,初步形成了富有中央苏区特色的检察制度。这套以党和政府的专门检察机构为主体 ,专门工作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检审分立与审检合一相结合的检察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角度呈现,货币问题是其核心命题之一。近代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着早期殖民侵略和海外贸易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先后经历了“一战”前的金本位体系,两次世界大战间的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混合体系,“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国际货币治理体系是针对跨境货币流动形成的由价值观、国际规则和国际组织构成的治理系统,近代以来也分为三个与之相对应的历史阶段,即帝国秩序阶段、国际联盟体系阶段、联合国体系阶段。这一治理体系对近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考察近代中国货币体系在遭遇冲击后逐渐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过程,也就是从全球视角审视中国选择。这仍会有很多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项重要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这项制度通过直接呈现生活实惠,引导社会公众观念转变;通过推动教育向下普及,提高底层民众文化水准;通过培养输送官员人才,增强政府整体施政能力;通过造就名家大儒群体,提升落后地方文化地位;通过强化主流意识地位,推动传统文化繁荣发展;通过培育共同文化心理,促进国家民族政治统一。因此,对于科举制度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制度的层面上,也不能只是一味抨击、批判其各种弊端,而要从国家治理、文化建设、教化施行等方面加以探讨,并从中获取关于社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种制度体系或者说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哲学范畴;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方向,集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只有科学把握唯物史观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加自觉坚定地依靠人民力量在改革实践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当前频发的网络安全事件是网络空间脱嵌于社会约束的表现,将网络空间重新嵌入于法治背景中成为了重要的国家任务。基于共同的网络安全利益基础、一定的国家能力和网络安全防御体系这一适当嵌入点,国家实施了对于网络运营者的制度嵌入。这一策略通过改造网络运营者的经营架构来防范网络安全风险,是借助网络运营者自主性的治理活动所采取的间接治理措施。在此过程中,国家基于对防御体系的控制加强了国家建构。运用配套制度、模板示范和行政指导等手段,国家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嵌入网络运营者,实现了以网络运营者为中介的嵌入式治理。  相似文献   

19.
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有显著区别,也有内在联系。制度自信能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条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强化人民群众的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新时代要通过提高制度质量、提升制度效能、展现制度优越性,强化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和认同。同时,要以制度自信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抓住影响制度自信的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制度自信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