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付红 《海外英语》2024,(2):190-192
非裔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凭借黑人文学作品《地下铁道》逐渐走入中国学者的视野。文章拟以福柯的权力理论为基础,深度解读《地下铁道》中黑人女性科拉的身份建构,详细分析小说中科拉作为女性和黑奴的双重身份,揭示权力规训下科拉所产生的身份危机,探究科拉对规训权力的反抗和身份重建过程。通过文本分析,文章旨在更深入地挖掘这部黑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社会与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于《齐风·甫田》一诗,历史上有多种看法。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入手,着重揭示此诗中的隐喻,指出诗中的“田”喻女人,而耕田则喻男女交合。从而考定此诗为怨妇之作或单相思者的哀歌。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继承并发扬了现代美国非裔文学的奴隶叙事和种族叙事传统,依据史实,以虚构的方式,在小说《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中描写了两个黑人少年20世纪60年代在少年教养院地狱般的悲惨经历,折射了几代黑人的集体经历和创伤性记忆。本文运用文化批评理论,借鉴解构主义思想和策略,深刻分析“教养院”式的机构化权力运行方式的虚伪性及其种族主义本质和暴力本质,揭示教养院在合法机构名义下所掩盖的对黑人实施种族暴力的种族主义本性,认为作品书写的种族主义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绿帐》是当代俄罗斯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长篇小说作品,小说描绘前苏联四十年间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一群"持不同政见者"的命运。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小说中的几个主要隐喻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入地揭示小说的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一种语言想象,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工具。普拉斯的诗《隐喻》展示了诗人娴熟的语言技巧,蕴含丰富的概念隐喻,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心理分析能力。从语义、语法、句法、修辞等方面分析该诗不足以剖析诗人创作诗歌的心理过程。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怀孕是旅程、怀孕是负累、怀孕是张力这三个概念隐喻进行科学的认知分析,意在说明隐喻既是诗人对怀孕的一种认知,也是其阐述观点的特殊工具,更体现了诗人对价值观的探求。  相似文献   

7.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所写的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说一经出版,深受读者的喜爱,并且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该小说的研究也层出不穷,被译成100多种语言,发行量仅仅次于《圣经》,很多都是从哲学、主题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对小说中的隐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Lakoff将常规隐喻化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及本体隐喻,其中本体隐喻又包括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本文对来自小说《红楼梦》中的语料所进行的分析可以说明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也是隐喻性的。  相似文献   

9.
张梦迪 《海外英语》2022,(20):95-97
《权力的游戏》是一部备受欢迎的美剧,其台词中蕴含着大量隐喻。为了更好地理解剧中的隐喻,并发掘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功能,该文通过选取《权力的游戏》第六季和第七季中的台词实例,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权力的游戏》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权力的游戏》中普遍存在,并对剧中的人物形象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塑造作用,使得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相似文献   

10.
<别离辞·节哀>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诗歌格律上,邓恩一反伊丽莎白诗歌谐和柔美的乐调,运用"不协律"的技巧,又把日常口语大量引入诗中,采用口头谈话方式,使诗显得亲切而富于戏剧性.  相似文献   

11.
《别离辞·节哀》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诗歌格律上,邓恩一反伊丽莎白诗歌谐和柔美的乐调,运用"不协律"的技巧,又把日常口语大量引入诗中,采用口头谈话方式,使诗显得亲切而富于戏剧性。  相似文献   

12.
<地下铁道施工技术>属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实践性要求高.构建"牢固2年基础,做活1年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根据各类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做"课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地铁车站施工、隧道施工、铺轨施工3个模块,提炼出地铁车站明挖法施工、地铁车站盖挖法施工、地铁隧道新奥法施工等8项核心技能,并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采用自主式、探究式、启发式、协作性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构成了一个隐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人公玛蒂尔德从自欺走向自我救赎,但救赎却是以荒诞结束。小说向我们揭示了"人之存在"往往与荒谬相伴这一命题,这与人不再"是其所是"的生命状态密切相关,如此,人不可避免地陷入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圈套中。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以极具特色的诗歌隐喻著称,给人以无限的新颖感和审美愉悦。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该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探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隐喻的含义,进而揭示其诗歌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以极具特色的诗歌隐喻著称,给人以无限的新颖感和审美愉悦。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该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探讨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隐喻的含义,进而揭示其诗歌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是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流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其中的隐喻理论简要分析了<红楼梦>中人名、地名及物品名的语音隐喻内涵,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丰富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诗的语言,诗歌与隐喻密不可分。本文基于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主要从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对《离骚》进行了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日常交谈和文学作品中一重普遍的现象。传统上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本身是作为添加在语言之上的装饰而存在的,因此隐喻在修辞学中的功能要服从于修辞的总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不但有修辞功能,还具有语言学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本文拟以张爱玲《传奇》中出现的隐喻为例,从隐喻功能的角度对其加以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6,(6):58-62
作为一篇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明显的小说,《解体》以"能体"的口吻,展现了一个因为社会转型而失业的画家从身体死亡到意识解体的经历。除在个体与社会层面破除"癌症"的疾病隐喻外,这篇小说也表现出西西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观照。延续着西西小说中一贯的本土论述的线索,《解体》以身体场域影射香港社会,以"身体=空间地理上的香港""能体=意识形态上的香港"的隐喻建构,表达出对香港文化身份确立的当下和走向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赵鑫 《英语辅导》2011,(2):212-213,219
《土生子》是黑人作家里查德.赖特的成名作。本文从《土生子》隐喻的角度进行分析,透视黑人的生存境况,深入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旨在揭示主人公犯罪活动与社会制度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