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是世界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作家及科普作家。他出生在彼得罗维奇,三岁时随父母到美国,并在美国完成了学业。阿西莫夫选定科普及科幻写作为终生职业,一生著作甚丰,创作了诸如《我是机器人》、《空中卵石》、《基地与帝国》及《铜之洞》等许多科幻小说。 阿西莫夫在科幻创作中确立了机器人学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指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这三定律被机器人学(又称…  相似文献   

2.
方梦婷 《英语广场》2023,(21):71-74
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借用机器人克拉拉的视角,围绕机器人能否替代人类的问题探讨了“人心”的重要性。石黑一雄通过描写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相处,探讨爱与“人心”,启发读者对后人类主义时代下的伦理道德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如果你曾经看过电影《我,机器人》和《机器管家》,如果你知道“机器人学三定律”,那么你一定不会对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一名科幻小说家、一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成了引领许多人走上科学道路的引路者。他缔造了一个传奇的科幻帝国,构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科幻梦。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曾经看过电影《我,机器人》和《机器管家》,如果你知道“机器人学三定律”,那么你一定不会对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一名科幻小说家、一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成了引领许多人走上科学道路的引路者。他缔造了一个传奇的科幻帝国,构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科幻梦。  相似文献   

5.
青岚 《中学科技》2008,(11):37-37
提到人工智能,总会让人想起机器人、人机大战等等,机器人之所以有个“人”字,就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存在。而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之战”中,最著名的应该是1997年,超级计算机“深蓝”与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那场世纪之战,最终卡斯帕罗夫以2.5:3.5输给了一个计算机程序。这场比赛是否代表着人工智能已经在某方面超越人类了呢?抑或这只是综合了人类智慧的知识库的胜利?围绕人工智能的争议从未停息。  相似文献   

6.
本讨论了电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在各种情况下是否服从牛顿第三定律的问题,并指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局限性与相对论的关系以及牛顿第三定律与守恒定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代表作《机器管家》是预言未来人机关系的一部不朽杰作,讲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安德鲁·马丁在两百年里为变成真正的人类所付出艰辛努力的一生。尽管安德鲁最后不仅外表高度人化,还具备了人类所独有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追求,所言所行与人类相差无几,但在追求人类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却屡屡碰壁,陷入不"伦"不"类"的伦理困境。本文从"机器人三定律"和人类中心主义本体论出发,解析作品中折射出的诸多机器人伦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石嘉宁  徐志梅 《地理教育》2024,(3):63-65+75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机共教”已成为教育发展趋势,如何在教学中促进“人机”的深度融合,成为地理教学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阐述了“人机共教系统”的内涵及其对地理教学的价值,分析了目前地理教学中“人机共教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提出地理课堂教学实现人机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情境—任务—项目—提升为思路探究课堂教学中“人机共教”的实现。本研究为构建人工智能与教师互融共生的地理教学系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完胜”人类之后,围棋的竞技功能被不断放大,而其文化属性反而被遮蔽了。一味强调人类如何被机器“碾压”,这是基于一种非此即彼的对抗关系,它的实质是“竞技至上论”与“技术决定论”的产物。“人机对抗”片面强调围棋之术,它试图将围棋之术从围棋之道中剥离出来,引发了围棋文化的价值分裂。若追溯围棋文化的本源,就必须回归以主体为中心的“道术合一”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强调技(技艺)、戏(游戏)、艺(艺术)、道(哲学)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围棋文化的价值内涵。在人工智能时代,“道术合一”这一理念有助于在人类与机器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使其从“人机对抗”迈向“人机协作”。唯有从“人机协作”的前提出发,围棋才能够在竞技性与非竞技性之间获得相对平衡,使其在智能化时代真正实现人文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自主性的突破导向了类人智能替代甚至统治人类智能的技术他者定位,这种论断本质上是主客二元对立逻辑在智能时代的表征,陷入技术末世论的话语中。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是人的对象化的智能器官,是产生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并构成人类审视自身的镜像观照,由此人机关系是主客同一的对象性关系而非相互对抗的他者关系。智能时代的人机矛盾是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即资本宰制下人工智能对主体的排斥关系,要解蔽人机矛盾就必须揭示人机关系所遮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们应当建立对象性的人机关系认知框架、明确人工智能的社会责任、引导平台资本规范发展,构建人机共生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1.
周端焱 《中学物理》2023,(11):57-59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常用力传感器进行探究实验,但这个实验普遍存在思维误区,这一误区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是不利的.本文针对这一思维误区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碰撞与交融是连接当下现实与“近未来”人类场景的主要叙事路径。人机协同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新范式和突破口,通过探究当前人机协同教育的作用机理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构建“近未来”人机协同教育的路径和图景,引发对“远未来”人机协同教育的前瞻性审思。人机协同教育的发展进阶分人机协作、人机增强、人机融合和人机共创。以“近未来”的视角研究教育发展,更贴近对现实的结构分析、对发展变革的可行分析,以及对人类切身面临的挑战分析。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探究“近未来”人机协同教育的新思路:首先,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合伦设计、人因设计、体现人智的技术设计三个维度构建人本人工智能的研究框架和应用模型;然后,基于人机协同教育的技能本位、具身学习新范式和对学习生态的变革,提出智慧学习生态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最后,阐述人机协同教育的深度发展需要以智慧教育理论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选取其中的实验教学为研究对象,包括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关系;验证浮力、电场力、磁场力、分子力等关系,均满足牛顿第三定律,为物理教学提供实验现象支持与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个人欲望的无限性与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人类除通过分工解决这一矛盾以外,通过发明各种工具,特别是人工智能这种“特殊劳动力”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人工智能延伸了人的智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智力的不足,扩大了劳动范围,提高了劳动效率。人工智能促使人类社会由信息社会转向智能社会,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伴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各有优劣,把两者有机地整合起来,增强工作,才能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劳动目的。为了增强工作,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证人机交互安全,二是促进人机共存演化,三是增进人机相互理解。人机交互安全是增强工作的基础,人机共存演化和人机相互理解是增强工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段梦悦 《海外英语》2022,(5):209-211
《克拉拉与太阳》(Klara and the Sun)是石黑一雄2021年出版的以人工智能为题材的小说,背景设定于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小说主人公克拉拉是一个人造朋友(AF),石黑一雄从他的叙事视角出发,展现了人类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后亲情、友情、爱情所面临的伦理问题。作者通过作品提醒世人应该思考并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孤独、社会不平等及伦理道德问题。论文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出发,研究AF的伦理身份,以及他们在拥有先进科技文明的人类社会中遇到的伦理冲突,探讨其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愈发凸显。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技术生产力的最新体现,其对教育生产力的变革将对技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技术生产力与教育生产力的定义,并从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分析了两者殊途同归、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随后,文章通过呈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劳动者由人到智能体、劳动资料由配置到介入、劳动对象由硬知识到软知识、教育生产力形态由转化到进化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产力的过程机制。最后,文章从人机关系由人机协作到人机融合再到人机共生的演进角度,探讨了从“此时”到“未来”的人机协同教育图景。文章的研究为深入理解新时代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明晰人工智能教育的演进脉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未来教育中人机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道德教育新业态的产生。工具论和实体论由于难以调和技术与人的关系冲突,在技术教化道德这条路上表现出“标准凌驾于意义之上”、“道德教育生命体验缺失”、“道德教育主体退隐”、“道德教育过程技术异化”等现实问题。在关系论视野下,技术与人是共同的生命成长体,道德更是人与技术共同作用的产物,技术可以通过具身关系调节实现育人目的。人工智能时代开展道德教育,需要坚守人之主体性,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代具性功能,打造人机共生的育人场域,提升师生智能素养,培育合格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18.
以“牛顿第三定律”为例,基于发展性课堂即时评价理念,以“力的概念的再认识”“课题:通过实验论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课题:实验论证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辨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为思路展开教学,最终实现在对评价行为细致描述基础上的评析。  相似文献   

19.
罗文清  周波澜 《海外英语》2022,(18):176-177+187
《克拉拉与太阳》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的全新力作,作品反映了在近景想象维度中的未来社会人类既要应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公共生存危机,又要面对以基因提升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发展引发的社会共同焦虑。通过分析乔西母亲的伦理选择及其导致的伦理悖论和生命伦理困境,揭示了作者意在通过解答机器人能否替代人类这一问题引导读者反思在科技与伦理的冲突面前人类社会伦理秩序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20.
孙昕昕 《海外英语》2024,(6):206-208
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首部新作《克拉拉与太阳》在叙事角度和技巧层面借助“非人类叙事”“陌生化”等表现手法等,激发人类重审自我、重审人类世界。在内容层面,该作品以机器人克拉拉在人类世界的一生经历为脉络,呈现机器人的身份构建及人类所面临的技术困境,表现了作者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警醒世人谨防技术反噬、谨防以技术造成的阶级区隔等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