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现实与沉浸式传播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作为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交流工具.本文在简要介绍虚拟现实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虚拟现实中人与机器在感知系统和行为系统界面的元素构成及其在传播交流中所具有的沉浸性特征.并由此判断论证,虚拟现实以其全新的传播交流技术和独特的界面设计,正在产生一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传播交流方式--沉浸式传播.而随着沉浸式传播的出现并逐渐被大众接受,又将使虚拟现实成为一个超越电影、电视、网络等流行传播媒介的、可实现跨时空在场交流的超级传播媒介,并进一步颠覆人类长期积淀的生存经验和目前固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沉浸式传播是建立在VR技术基础之上的、使受众能以第一人称亲历事件发生过程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方式;其强烈的包围感、高度的真实性等特点,使沉浸式传播可能存在新闻伦理风险。我们应当关注技术的负面效应,规避风险,使新型传播方式得以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面对出版业融合发展与健康科普的需要,文章对抖音平台中出版机构账号的健康科普短视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出版业的健康科普短视频生产存在科学语言规范、专业知识表达、作品生产技术的问题,未来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生产环节,发挥出版业在媒体融合中的主体优势,转换编辑思维,完善效果评价体系,在健康科普传播中维护公共利益并创出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和新闻业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新闻表现形式——沉浸式新闻.本文在现有案例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新闻在应用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王琨 《中国出版》2023,(5):47-52
“两翼理论”与树立“大科普”理念对新时代少儿科普创作与出版提出新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新机遇。研究认为,“大科普”理念与全媒体思维应贯穿少儿科普创作、阅读、传播生态建设全流程,面向未来的少儿科普出版需回归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坚持系统性观念。进而提出三种创新实践路径:基于生活教育、自然教育、美学教育融合创新的人文路径,以科学素质性别平衡发展为目标的性别书写路径,以及“双减”政策下推动校内外协作的少儿科普助学路径。  相似文献   

6.
雒华  余节弘 《出版广角》2022,(21):27-31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及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重要性的日益显现,我国科学技术普及和传播事业呈现新的特点。文章以解析新时代科普工作发展现状为入口,结合业界科普图书出版案例,分析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普图书出版传播面临的新问题,并从重视人才培养、深耕选题开发、创新营销思路、营造全民阅读良好氛围等方面探讨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科普出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国昌  周豪 《中国编辑》2022,(11):77-80
当前,科普创作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科普出版已初具规模且贡献日益突出,但有效供给明显不足。我国出版企业亟待进行科普工作的有组织、有规模、有差异、本土化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科普出版的管理机制、育才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科普出版从被动到主动、从无序到有序、从个人到团队、从引创并举到以创为主、从纸质出版到融合出版的转型发展。同时,出版企业科普工作机制建设应把握系统性、渐进性、特色性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虚拟现实的技术发展与实际应用领域的拓展,沉浸式传播在国内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内的热度呈现上升趋势。从理论到实践,学者们涉足的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化。本文梳理了沉浸式传播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分媒介转型与传播图景、游戏与新闻游戏中的沉浸式传播、文化传播中的沉浸式传播三个主要板块对沉浸式传播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综述,并为其意义、未来发展方向、可能具有的问题和应用前景等做出了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VR视频“沉浸式传播”的视觉体验与文化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楠 《传媒》2016,(10):75-77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人类叙事实现了视觉转向,并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文化的中心地位。VR视频作为一项新的视觉产品,是对客观现实世界视觉体验的颠覆,它所营造的沉浸式体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沉浸式传播。在关注这种技术与新传播形式的同时,更应思考到其背后诸如知觉的人工化、在场的孤独、视觉感知的依赖等文化隐喻,警惕其带给人的精神异化。  相似文献   

10.
11.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群体,中国在构建国际范围共同体时,需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出版传播在此过程中需承担三项使命:凝聚共识、描绘愿景、将新出版内容传播至新出版区域.面临三种挑战:受众需求的精准判断有待提升;跨文化的出版能力有待增强;国际化、数字化、品牌化的难以同步.从三种路径入手可能实现新的突破:围绕国家战略制定出版规划;针对海外市场精准提供数字出版物;注重打造合作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2.
周勇  付晓雅 《当代传播》2021,(4):55-60,83
近年来,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沉浸式新闻报道开始涌现,与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等前沿技术一同为传统新闻业带来变革.与传统新闻报道形态相比,沉浸式新闻文本的传播效果有哪些变化?是何种因素影响着这些变化?这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从可信度视角切入,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探究沉浸式新闻的技术特殊性是否真正影响...  相似文献   

13.
项飞 《东南传播》2020,(5):84-86
罕见病是小众,关注罕见病的公益基金也是慈善领域的小众。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突破信息茧房,让大众对罕见病、罕见病公益基金有认知、认同,是本文试图探讨的方向。以科普传播为切入点,用媒体运营思维运维公益基金,以罕见病公益基金华基金为例,阐述了公益+科普的创新传播模式。传统媒体背书、新媒体广泛传播,通过科普知识传播带动罕见病公益事业发展。让人们深入了解疾病知识的同时,给罕见病患者更多包容和关爱。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全面影响人民生活的新时代,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普图书出版应充分发挥传播媒介和支撑服务的功能性作用。文章简要分析国内原创科普图书的出版现状,从新时代大环境、科技创新大发展和科普创作人才的培育等方面阐述科普图书出版发展的良好前景,以科普图书出版实践为例,以聚焦和垂直化为目标,探讨科技类出版社在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手段以其沉浸式的体验、丰富的交互为影像视频、游戏竞技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案。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中的现实应用与意义出发,探求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介在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应用。本文界定了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并形成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模型。基于以上研究,为科技馆使用沉浸式媒介进行科学传播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16.
蒋婷 《出版广角》2015,(11):32-33
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文章从我国少儿科普出版的概况,少儿科普出版的宗旨及必要性,少儿科普出版工作的推进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切实推动少儿科普教育的发展,提升少我国年儿童的科学素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沉浸式阅读”是伴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而衍生出的新兴阅读方式,借助丰富的内容叙事和场景呈现打造多感官的阅读体验。国家图书馆打造的“《永乐大典》VR全景文化典籍”项目,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古籍文献阅读服务相融合的应用创新。该项目以“时空重构”铺陈宏观全景视野,微观叙事注重细节“形神兼顾”,打造了“入幻出实”的古籍历史美学,并通过布局主题宣传矩阵实现了富媒体化传播,今后将强化“内容为本”、探索“共享体验”、开拓“合作运营”,在选题、叙事、场景、服务和渠道五个维度继续深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图5。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出版融合发展背景,对出版业开展科普融合出版实践探索进行梳理分析,从概念、政策、新技术赋能、演变路径、创新实践等方面入手,介绍科普融合出版新的理念、新的应用场景、新的社会需求以及新技术所催生的业态变化,透过发展脉络提出科普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应坚持“内容为王”、创新引领、标准先行、人才培养、制度保障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对沉浸式新闻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在技术介入、生产流程、视听语言三方面重塑了沉浸式新闻的生产及新闻生产中真实性和严肃性的原则,并探讨了沉浸式新闻现存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