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中立”原则在韦伯那里第一次得到明确提出与系统论证,并成为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但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韦伯“价值中立”思想存在若干认识误区,有必要从韦伯原著出发对其“价值中立”思想予以澄清,走出认识误区,并以“价值中立”作为我国学术从业人员的一种道德准则,纠正时下阻碍我国社科发展的泛道德化和不合理的功利诉求这两个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
何生根 《教育学报》2007,3(2):78-86
韦伯认为学术自由受侵犯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大学内外的官僚体制。因此,对外,他主张大学自治;对内,他主张教师职业自由、价值中立,并将学者对其学术责任的承担当作完善内心“积极自由”的一种方式。他的学术自由思想引发我们对诸如大学管理机构权限与大学自治限度、大学利益之保障与教师职业自由之限制、学术官僚化与学者权利之保障、价值中立与教师教学自由的道德限度等问题以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康德美学是哲学化的美学,其哲学的批判理性肯定了人类的道德进步,关注人类的理性启蒙。他对人类自身、道德、精神意义的关注,使其美学思想凸现出一定的人类学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通过对韦伯思想的考察,阐明了现代性对宗教神学的"祛魅"和西方理性主义的内在联系.但是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韦伯将理性理解为目的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还是近代主体性哲学对自我意识的过分强调,都是片面的.哈贝马斯同时批判后现代哲学转向非理性主义.他从席勒美学中受到启发,希望通过理性的进一步启蒙和交往理性的构建来拯救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价值多元社会中,学校德育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相对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两个基础观念之上:一是伦理学上的相对主义观念和从这种相对主义推论出来的价值中立观念;二是自主个体自由选择的观念.然而,这两个基本观念不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坚实基础.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反对道德专制主义,另一方面要克服道德虚无主义,追寻、尊重和维护人类珍视的普遍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更好地彼此理解,和平相处,共享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6.
廖红英 《学苑教育》2023,(14):12-13+16
生命观念培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核心追求,教师深潜教材展开研学行动,推出跨学科教程,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研学活动,利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生命价值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生命观念的建立。道德与法治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都有对接和联系,特别是关涉生命观念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机会更多,教师对生命观念的理解要更加深刻而理性,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教学突破口,这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现代性的伦理辩护,哈贝马斯立足于交往合理性建构了其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这种普遍性的寻求与获得的方式,为我们的伦理价值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他在为普遍性道德原则的获得提供新的社会学前提、进而回应韦伯隐忧的同时,力图重新确立规范的合理性基础,并寻求一种更高要求的伦理建构理路。然而也就在启示我们从交往互动的现实生活中累积理性道德原则的同时,又凸现了其伦理设计的局限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存在的合理性基础是什么 ?马克斯·韦伯把实证主义哲学关于事实和价值二分法理论引入法律社会学领域 ,强调在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时 ,必须严守价值中立原则 ,现代法的合理性基础是目的合理性 (工具合理性 )而非价值理性。韦伯的现代法思想及其类型学方法论对我们研究法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怎样证明道德行为的合理性一直是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本从实践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根据即价值着手,根据与行动相关的价值和中立于行动的价值之同的区别,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同的区别,将西方关于实践理性的理论即论证道德合理性的理论分为四类:与行动相关的外在主义理论,与行动相关的内在主义理论,中立于行动的内在主义理论,以及中立于行动的外在主义理论。并对这些理论的内容及其优劣一一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功利化的价值哲学根源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哲学在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基础和前提意义,它往往通过对道德的价值理解来规定道德及其教育的基本逻辑立场,从而左右道德教育发展的脉向。现代价值论主张从主观价值角度去理解道德,将道德由意义置换为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自在客观性。而基于这种道德理解的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落入功利主义的圭臬。由此道德教育就仅局限于适应而非超越,道德教育自身之存在实处于虚无的无根状态。  相似文献   

11.
价值交往中的理性和道德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品质,也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但价值理性教育应落脚在经济计量的认知、分析和判断上,既不是传授虚的哲学观念或学术思想,也不能将价值理解为“价格收益”。理性的价值观教育当以德为基础,本文从社会经济关系的现实出发,阐明价值的内涵、事物价值量及行为负值等的判断原理。其目的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理性的价值追求与创造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因价值认知上的偏差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价值交往中的理性和道德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品质,也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但价值理性教育应落脚在经济计量的认知、分析和判断上,既不是传授虚的哲学观念或学术思想,也不能将价值理解为"价格收益".理性的价值观教育当以德为基础,本文从社会经济关系的现实出发,阐明价值的内涵、事物价值量及行为负值等的判断原理.其目的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理性的价值追求与创造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因价值认知上的偏差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政治思想史的影响巨大,对其解读颇多争议。作为对纯粹实证政治哲学学说的评价,不应当停留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争论,应该将其作为一种中立实证的国家学说即主权者的理论来理解。《君主论》中的君王的道德要求并非把君王看成单纯的“人”,而是将其视为国家主权的化身,因此他的行为评价就不能再是简单的依据道德,而应当以国家的最高利益———安全和稳定为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传统中存在与西方哲学经典概念理性相对应和意义趋同的概念,这就是中国本土的一理性",也存在哲学理性观念的历史演变。这种历史演变存在着分化与互化、务虚与务实、求善与求知、变异与复归的共轭关系。中国理性观念的本质特征表现为道德理性主义,与西方理性观念的科学理性主义本质特征相异趣。中国理性观念变革所憧憬的由道德主体开知性之功的理想图式或许可以对未来西方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科技与道德、经济与伦理的深刻矛盾起一种转化和消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合理性与现代性问题是哈贝马斯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科学理性异化为"非理性"思潮的时代背景下,哈贝马斯高举理性的旗帜,以交往合理性来清除韦伯所言之目的--工具理性的影响,摆脱以工具理性理解理性概念的偏差。这种以价值理性形态来思考社会基本道德的认识方法,对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伦理意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文化主、客体分离、对立的思维模式及由此形成的西方理性主义认识论传统,确立了西方美学“美真同一”的基本观念,并使得对真实的注重与强调成为西方文学基本的价值追求。西方现代社会主、客体的尖锐冲突,使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发起对传统理性的攻击,并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真实观的哲学基础。现代主义将真实归结为主观精神对现实之荒谬、丑恶的感受,将对真实的追求导向非理性,表现了对西方现实更彻底的否定和更激烈的抗议。但它以牺牲理性为代价,使现代主义真实观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走上反现实、反文学的极端。  相似文献   

17.
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在分析西方近代哲学中的自由观念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勾勒出这个历史进程背后的逻辑进程。这个逻辑进程的出发点是常识自由观念,中介是理性自由观念,归宿是德国古其哲学中的本体论自由观念。西方近代哲学中的各种自由观念都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自由概念。  相似文献   

18.
论价值理性的迷失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价值理性的意蕴 价值理性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中。韦伯把哲学上的“理性”(reason)概念改造成社会学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并把它区分为工具(合)理性行动和价值(合)理性行动两种。所谓工具合理性行动是指“以能够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的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则指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的价值,而不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为思想而存在的,思想根本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哲学现在已越来越变成文本阐释和习惯性理解而不思想了。作为思想,哲学区别于科学的知识追求,它是对观念的反思与重构,根本上是对人类自身生活及其生活世界的创意构思。传统哲学在今天已变得无用了,这就要求哲学必须从“天事”之思转向“人事”之思,才能重建哲学的现实生活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的思想依据。哲学作为观念之思本身是无观念前提的,只有不受观念的支配才能对观念本身进行思考;观念之思又是实践之思,哲学应在实践的根本性、普遍性层面上开展其思考。  相似文献   

20.
博仔 《湖南教育》2004,(23):15-16
名家小资料 康德(1724-1804),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名著,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使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主要收录在《康德论教育》中,对后世影响甚大。教育思想要点 培养道德理想王国的公民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保育 管束训导道德之陶冶 道德律儿童的纪律与自由 教育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