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广西是西方教会在华开展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教会与民众之间冲突激烈、教案频发成为近代广西社会的一大特点。引发冲突和教案的原因很多,包括中外战事带来反教的连锁反应、传教士购置土地引发地产争端、劫匪引发事端、传教士对民间习俗的忽视以及绅民维护传统礼俗引发冲突,等等。了解近代广西民教冲突和教案发生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广西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韩民教关系的比较研究,是一项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基督教在中韩两国较大范围的传播,均始于19世纪后半期,而日后在两国的境遇却差异很大,在教会与普通民众彼此间的关系方面,表现尤为迥异。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民教关系紧张、对峙,各地民众自发的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时起高潮。近代中国教案,若以1861年贵州发生的反洋教事件为起始,中经1870年的天津教案及1895年福州古田教案,到1908年江西赣州焚毁教堂案止,时间延绵数十年,冲突波及全国各地。而在韩国,民教关系相对和洽,如中国那样激烈的反洋教斗争…  相似文献   

3.
晚清江苏是中国开埠通商最早的地区之一,外国教会势力伴随这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的传教活动。中西冲突也开始表现在民教纠纷之上。晚清江苏教案的大体情形如何,不同时期有什么不同的传播情况以及江苏教案的特点是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梳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一清代团练之法,始于嘉庆朝川楚之役(即白莲教正理教起义)。自从太平军金田起义,各省大吏又纷纷倡议团练,“以团辅官”,“以练助兵”。咸丰二年清文宗又谕令各省仿照嘉庆年间办理团练。但是嘉庆年间所谓练勇,多半由国库支给饷糈,咸丰年间国帑枯竭是办不到的,着由地方绅士量力筹办,不假手于吏役,是绅办官督。经费既然不由官出,则官督的力  相似文献   

5.
"南阳教案"是晚清时期一起历时34年的中外宗教冲突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教案。该案由"还堂案"引发,其间夹杂着教士教产被劫、置产风波等事件,南阳地区的绅、民、官出于自身利益及捍卫儒家道统的原因,对基督教的传入表现出了极大排斥。"南阳教案"过程的持久性与反复性、反教行动的相对平和性以及官、绅、民之间既合作又猜疑的关系,都是其显著特点,对了解晚清教案的多样性、地域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团练问题是太平天国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团练作为清朝政府利用绅士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1 团练在清代官书上又称为乡兵、乡勇,它是“中国民间原有的一种政治武力团体的组织”,自秦汉以来,历代相承,沿而不废。随着封建制度日益没落和社会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团练在清朝的道末咸初,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表现在“团”“练”分离,各司其职,由于“团练与保甲实相表里,团练既成,而保甲亦在其中”,这使一体化结构,析而为三。第二表现在团练首领具有得到官方认可的更大程度的独立性。创办团练,只要在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教案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有限传教期,全面传教和教案高发期,民教冲突总爆发期和民教温和渗透期,其发展轨迹呈抛物线,每个时期都育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教案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有限传教期,全面传教和教案高发期,民教冲突总爆发期和民教温和渗透期,其发展轨迹呈抛物线,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但是近年来随着教学反思意识的萌芽,教后记已越来越多地走进教案中,成为许多学校规定的教案组成部分之一。从反思教学的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对教后记的定位而言,将它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则是不尽合理的。教案,顾名思义,可简单解释为“教学方案”。在应用文中,“方案”属于“计划”的范畴,具有预见性、超前性;而“教后记”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不属于预见的、超前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说课初探     
“说课”与教案既有关系又有区别。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终结,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的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和“怎么教”。而“说课”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要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要说出教...  相似文献   

11.
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12.
一份优秀的地理教案应该有质量上乘的“教后记”。“教后记”有什么作用?该写什么?怎样写?大部分地理教师在教案中都不写“教后记”或为了应付检查才粗略地写上几句,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作的回顾和总结,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教学实践的理性升华。认真、科学地写好“教后记”,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写好“教后记”呢?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教案的发源,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观点:1.侵略说;2.中西文化冲突说;3.三重危机说;4.多种因素说。笔者以为,笼统地将晚清近两千起教案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列强侵略或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等都未免失之简单,应作具体分析。在晚清直隶,引发教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由传教士查还旧址、租买房产以及民教互争公产地亩引发的地产之争;摊派各种庙会和修庙钱文引发纷争;细故口角争殴;教堂或传教士、教民遭劫窃引发;反教谣言、揭贴引发;民教双方由相互猜疑进而捏情上控引发教案等。  相似文献   

14.
要想不断提高备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养成一个认真写好“教后记”的习惯。上完一节课后,把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及时如实地记录下来,或一句话或一个片断,或颇有“分量”的文章,不拘形式,不拘长短,这就是“教后记”。但如何撰写呢?下面谈几点做法。一、课前寻求“空白”写教后记,不一定是教后才写,在教案编写好后,要备有一定空白,及时调整、修正教案。有时备课写教案与上课时间相隔较长,或在上课前发现有好的方法,需要进行浓缩。如,我在上“通分”前已将板书设计好,可在某杂志上看到一个独具匠心的板书颇有新意,就把…  相似文献   

15.
“三点三路”教学法。这是广西宣山师范学校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法。旨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三点”,指钻研教材时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不贪多求全,集中解决主要矛盾。“三路”,指在编写教案,开展教学时,一要弄清作者的思路,二要设计自己的教路,三要指出学生的学路。  相似文献   

16.
这堂课,你准备教什么,这就是所谓的“教学内容”。 对于数学、物理等这些课程来说,“教什么”是相对比较清晰、比较容易确定的。一方面,它要“教会学生”的内容都具体体现在教材上,直接呈现在教材的章节里;  相似文献   

17.
从1848年3月的江苏“青浦教案”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的50余年中,以中国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反对西方教会侵略的斗争(有人称“教案”,亦有人称“反洋教斗争”),多达400多起。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史学的繁荣,教案问题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个百花纷  相似文献   

18.
最早开始进行基督教在华传布史研究的是教会团体及传教士本身,此类著述从教会的角度探讨传教活动的成败得失,在教会内部流传。20世纪初,在华教会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腥风血雨后,有过短暂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内,国内基督教界人士多有著述问世,旨在回应既往事件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对教会的未来作出展望。此类论著因研究者的宗教立场而带有护教论色彩。传教士在中国民间的传教过程中(特另是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中西间认识上的隔该,传教士队伍和人教民众的鱼龙混杂,使得教案频发,从而最终激起大规模的反洋教斗…  相似文献   

19.
晚清直隶官员对教案的态度分为袒护教会和打击、限制教会两种,以前者为主;士绅在教案中作用主要是制造反教揭帖,参与教案。官、绅在教案处理中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20.
到基层调研,常常有教师拿着教案追问,“我写的教案被学校认定为不合规范,但我下功夫很多,你给看看,是不是好教案?”“难道只有长篇累牍的教案才是好教案?”“我的教案设计都被学术刊物发表了,学校却认为不合格,你给评评理。”“教无定法,教案为何要整齐划一?”好教案到底有没莘稀示准?标准是什么?弄清好教案的标准,才有利于解决教案写作与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