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杨宜青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南昌大学周绍森教授近年来潜心研究经济与科技、教育一体化问题,其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丛”重点书目《科教兴国论》(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之后,他又倾力推出了新著《新经济论──中国跨越式发展的理性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再度引起读者关注和好评。 《新经济论》是作者多年来努力探索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关系,以科技教育创新来促进中国经济新发展的理论总结。全书以唯物史观和邓小平科教思想为指导,以新世纪发展战略的眼光,系统研究和全面审视美国新经济,深层次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刻概括,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作为建设有中国特包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的正确性。并且在阐述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深刻领会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明确科学  相似文献   

4.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给高校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把“三个代表”的思想落实到高校党建工作中去,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深刻领会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实质是实践的前提。围绕教学科研中心,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步伐以为经济建设服务,建设,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窗口,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加强党的“三风”建设则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项艰巨历史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要在重视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加强道德建设,重视以思想文化为特征的精神文明对市场经济的制约作用,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神文明能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要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展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完整地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相似文献   

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指导关系,邓小平本人有过很多论述。在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认真研究创新理论和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及改革开放进行广泛创新的今天,深入研究邓小平进行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指导在知识经济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广泛创新,无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纲领性献,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的理论创新特色。深入研究和理解“三个代表”思想,对加强新世纪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思想教育研究》2012,(7):115+113-114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对学生具体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与研究单位,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学院的教学科研机构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科学技术教育系两个系(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5个教研室,科学技术教育系包含科学技术教育专业和科学技术史、科技哲学2个教研室;学院下设的管理机构有学院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另外,学院还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与创新两个研究中心,有边疆经济、远东科技与社会发展两个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中,始终能够从全体人民利益出发,历经奠定前提、曲折探索、改革创新、开启新征程的演进脉络,着力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推动了经济制度、分配关系、对外经济、城乡关系、生态文明等经济理论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0.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举措。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创新”以及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思想,为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认识学习、全面把握邓小平科技思想,对于加强和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之治”是中国科技创新制度和治理机制的总依据,是塑造“科技向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的基本遵循。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治理的新形态,“中国之治”的制度逻辑与治理范式引领科技创新向善发展,透视出以制度体系建构科技治理路径、以治理之功通达科技强国的生成机制。从“中国之治”视角辨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本质是建构科技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统一的制度之善,根本是建设中国特色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治理之善,意义是贡献全球科技治理中国方案的人类之善,回答科技创新“我是谁”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发展科学技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它,显然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及其有关理论,我们既要从经济建设方面去领会,更要从社会主义的整个现代化建设方面去把握。  相似文献   

13.
1956年4月25日发表的《论十大关系》,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起步阶段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的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协调发展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隔39年发表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下简称《论十二大关系》),集中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关于改革开放中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协调发展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这两篇名著的区别在于:第一,《论十大关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是创新的提倡者。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认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对待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正确方法,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内容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观念创新。在创新中必须要处理好破旧与创立新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动员全社会力量,坚持“三个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对党的自身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以来,理论界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个人收入分配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这里对这些研究作些考察和分析。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实践基础。在研究这两者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发展先进生产力与经济建设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科学理论指导、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具体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科学反映时代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根据,实现“两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 2 1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的理论创新特色。深入研究和理解“三个代表”思想 ,对加强新世纪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视角下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天中国能不能正确对待科技,能不能正确对待和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并形成中国特色的科技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科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为核心的胡锦涛的科技思想,是对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的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的最新发展。新发展提升了对科技作用的全面认识,深化了科技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找到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邓小平科技思想发展的必然成果。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新时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推向一个新阶段,引导我们领悟和掌握科技主导,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30年改革开放中使我国科学技术取得跨越式的历史成果。“五环论”是“第一生产力论”的引伸,标志着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的重大变革,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后人类和中国发展的诸多难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解决,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第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并建立和丰富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经济学。  相似文献   

20.
坚持“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思想解放意味着理论的自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建构路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认识的深化,重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新范式;这一思想解放彰显了文化的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黏合剂”作用和民族文化发展规律新的思考,推动对中国道路根基的纵深性溯源;这一思想解放突出了发展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开辟理论和制度创造新空间,以新文化生命体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担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