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沈悦 《中国编辑》2021,(5):39-43
当前以5G技术赋能的智能传播,架构了社会空间语境的新框架.实体书店通过媒介建构拟态场景,使其在虚拟网络与实体空间的融合中打造新阅读场景成为可能.媒介化背景下的实体书店,呈现场景转向、场景叠化、场景仪式、场景游戏等多模态空间建构,以实现用户向书友转化的媒介动力.实体书店特有的物理空间属性与传播技术带来的媒介场景,将共同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新技术频繁更迭的当代社会,6G技术正以蓬勃的姿态建构着新的传播景象,并创构了移动智联的新时代语境。考察6G传播的场景建构问题是主要目的。【方法】采用思辨阐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6G传播实践的场景表征样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以6G为底层架构的传播场景中,物理场景和虚拟场景的交互更加自然;个性场景和共性场景的适配度不断提高;生产场景、生活场景、社会场景的智能化增强;用户成为场景的主人,场景的自主性进一步升维。【结论】6G传播的丰富场景建构,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元的人生图景,但始终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支撑。  相似文献   

3.
文化数字化背景下,优化出版传播场景,提升用户服务体验已经成为发展融合出版的关键着力点。融合出版用户体验场景建设包括现实用户体验场景(公共文化场所、一般公共场所空间)、虚拟用户体验场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虚拟现实用户体验场景(虚拟现实阅读、虚拟现实展览、元宇宙出版、元宇宙课堂、元宇宙展览、元宇宙演出等元宇宙应用)三种建设模式,应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重点问题:提升出版资源标识工作,有效支撑文化大数据解析体系建设;完善数字智能技术集成应用,提升用户体验场景呈现及普惠性;拓展建设主体跨界共同体,深化互惠衍生价值等。  相似文献   

4.
印尧  陈华 《东南传播》2021,(9):123-126
媒介技术融合的演进使得"媒体"一词的概念日益宽泛,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的运用促进了用户与媒体传播的对等平衡性.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的发展重构了社会的传播生态和连接逻辑,洞察用户情绪、建构用户场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关键性思维方式.从用户定位到社群场景建构的演绎成为互联网思维下提升传播效果的最有效路径,传播技术的演进创造出新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的连接将人们在网络空间重新集聚,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空间交流存在的时空距离以及身份差异带来的群体区隔.移动App基于用户使用惯习和分享动机的数据分析,建构了一种基于移动社交的全新社群模式.本文基于对网易云音乐App的媒介经营管理和社群营造体系的分析,探讨新媒体传播对网络社群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5.
场景时代,空间建设场景化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现状及问题,阐释图书馆空间要素场景化构建的目的和方式,提出图书馆空间场景的建筑、资源、技术、服务、设施五个维度的要素情境,构建沿着“输入层-汇聚层-核心层-应用层”逐层演进的适配模型和沿着“用户-要素-情境-场景-体验-修正”逐步推进的适配路径,并以深圳图书馆新馆为例,解析图书馆空间要素场景化适配的效果。图6。参考文献40。  相似文献   

6.
张宏曼  罗彬 《视听》2022,(4):13-16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体育传播赋能.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体育传播在信息生产、流通、体验等环节形成机器人写作、个性化推荐、虚拟现实场景等智能传播态势.然而,技术带来的新媒介、新主体、新现象使得体育传播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天平日益失衡,体育传播面临着信息生产、信息分发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伦理困境.人工智能时代,体育传播应以...  相似文献   

7.
范围和关系是界定隐私边界的两大要素。智媒时代,技术变革使范围和关系呈现出外溢趋势。隐私边界外溢面临诸多风险:信息隐私提高隐私保护的不确定性;数字空间的场景化传播,挑战传统一致性隐私边界规定;依赖性陌生关系的形成将个人隐私工具化,加剧隐私扩散披露风险。本文认为,应该从个体维度和社会维度建立基于信任的隐私保护观念,在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和智能传播平台之间重建基于信任的隐私边界协同。  相似文献   

8.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文旅融合成为新时期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文旅融合与场景传播的概念入手,论述了文旅融合下场景传播的发展路径与现实困境,并以第二届文博会湖北展馆强化打造荆楚数字文化IP为例,深入探讨其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拓展文化空间等数字传播实践。针对当前文旅景区文化IP缺乏、定位不清与消费者体验感差等问题,文章着重提出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营造文化空间、强化场景传播与创新体验消费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智能传播时代背景下,技术发展呈井喷态势,而场景探索则成为重塑未来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AR内容所具备的空间感、在场感以及交互感能够为场景建构赋能。本文以技术为视角分析了AR内容传播的能力特征,从以人为本视角探讨了场景建构的信息、需求、感官、交互、价值等五个基础要素,阐述了AR内容对于场景建构的意义和作用,总结出AR内容传播场景建构的三个实现路径,为未来AR内容互动传播的新形态和未来社会发展路径探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核心要素,场景有效提高了传播的精确性,以技术为支撑分析预判用户的需求变化,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体验,实现内容服务的有效适配性。场景化时代,音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呈现明朗化的发展态势。基于粉丝经济的音乐传播呈现着延续性、裂变式、创造性特点,使得以情感、文化为强关系纽带的粉丝用户共享、分享或创建新场景,从而呈现出基于场景服务的智能、游戏、关系、营销新趋势,推动音乐传播的智能化、社会化、创造化发展,实现新的场景化传播变革。  相似文献   

11.
李静  刘俊冉 《出版广角》2016,(12):74-76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用户智能终端不断更迭,场景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为众多商家所青睐.本文通过分析场景的概念和场景的"技术五力"带来的传播优势,总结在场景视角下广告形式、广告目标、广告内容、广告受众、广告效果等方面的创新,最后针对场景应用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张宏伟 《编辑之友》2016,(12):47-50
在媒介融合时代,专业生产体系和用户生产体系相互交织,不同个体使用不同的传播渠道和终端,不同媒体平台表达的层次和场景也有所差别,进而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信息传播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用户偏好个性化信息聚合式的表达,具有“带入感”和“浸入式”的多元呈现和有效融合的表达,以及能够激活、协调和整合以个人、群体、圈子等为单元的社会传播互动的表达.电视新闻节目的表达创新应当基于这些需求偏好,深入研究沉浸传播和互动传播,充分利用和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有效整合和运用全媒体资源,提供良好的新闻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阅读的空间隔阂,新型的数字阅读社群正在形成,阅读成为一项以技术为载体的空间互动实践。聚焦赛博空间视角下的数字阅读,实践中的个体、信息、情感被纳入到虚拟的信息化场景中,以互动仪式的方式实现情感凝聚与空间互动。开放性的虚拟互动打破了阅读的封闭性,数字阅读空间中的用户价值、场景价值被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4.
崔保峰 《传媒》2024,(4):71-74
元宇宙技术催生出的基于虚实融生的“混合现实”空间形态,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身空间沉浸传播、场景空间聚合传播、“超社会”空间社交传播等传播途径实现了全新的视觉译解路径,大幅提升了传播效能。但元宇宙空间下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消解、视觉沉浸中的“身份与入口”边界伦理、视觉传播中的数字安全挑战等风险因素需要被重视。数字化生存时代,处理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董军华 《传媒》2023,(9):41-43
移动媒体时代下,传统广电纷纷介入竖屏传播,推进竖屏内容的专业化制作。广电媒体的竖屏转向由多方因素协同促成:短视频平台的普及和支持、媒介技术的革新升级、受众定位和消费场景的转变,以及轻体量的内容转型。竖屏传播机制下,媒体需要多维切入营造沉浸感:建立针对竖屏的制播流程,优化用户的操作空间和交互性,注重界面视觉美学的整体性,并打造系列化的竖屏内容矩阵。广电媒体要不断激发竖屏表达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传播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李向荣 《传媒》2023,(18):9-12
云听十分注重广大车主的实际需求,不断夯实智能网联汽车场景内“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技术支撑。云听采用大数据分析和AI内容推荐技术,将400万小时以上的丰富音频内容库通过“场景化智能推送”的方式为车主提供全时段车载内容服务。同时,打通手机、车机平台,用户使用同一账号可同时登录移动端和车载端,真正实现了广播在车载FM、车内智慧大屏和手机音频平台等收听场景的无缝切换,操作体验更流畅,快速实现车载市场弯道超车。  相似文献   

17.
听觉回归在视觉爆炸时代另辟蹊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音乐APP实践场景化传播,从传统的注意力和流量转为关注用户的沉浸式体验,也着重打造由线上到线下的多元拓展.但是隐私伦理困境、信息茧房效应、用户黏性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促使移动音乐APP传播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之下,注重发掘音乐应用场景联动的可能性,将"场景+"模式作为未来发展的进路.  相似文献   

18.
柳嘉 《传媒》2023,(16):53-55
近年来,AI、元宇宙等技术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相关产业和赛道持续火热,Facebook、微软、苹果、字节跳动、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省级卫视等主流媒体也不断加入其中。虚拟形象作为元宇宙概念中数字人化身的代表,正逐渐成为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空间边界的关键突破点。以丰富的虚拟形象人设、内容和场景占据用户心智,并为娱乐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AI角色拓宽了娱乐节目的沉浸互动形式,强化了大众在虚实融合中的感官体验,提升了内容与平台的传播热度。  相似文献   

19.
技术的发展,不仅重塑着媒介生态,也重塑着人们的媒介行为。电子时代的用户具有游牧民的敏锐性,形成了电子空间的知觉特征。本文通过对喜马拉雅FM等有声阅读平台的研究,认为移动音频平台所体现的用户在电子空间的知觉具有四大特征:需求多元化,强调对身体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根据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所做的功能调试;用户圈层化,形成了从内容使用者到内容创作者、从地缘社区到趣缘情感形成的圈层化发展;知觉场景化,用户基于不同的目的需求和方式需求形成了不同场景的知觉方式,同时与线下的场景有着共通性;认知图示交互化,在人与平台、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形成多种交互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New IT新一代技术引导下,用户智能化、数字化的资源服务需求,虚拟现实与泛在感知传感器的融合,将改变传统图书馆的空间形态,推动数字孪生图书馆的诞生。论文通过对孪生图书馆虚实空间样貌、核心要素探讨,依据系统论、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数字孪生图书馆虚实空间多维融合模型和场景融合模型图,并提出孪生图书馆虚实空间模型、数据、服务之间交互融合机制,进而分析虚实空间场景融合的四种模式:空间场景融合、学习场景融合、服务场景融合、文化场景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