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初唐诗人王勃今存山水写景赋七篇。本文以这七篇作品作为考察对象,以空间的维度作为切入点,关注王勃山水写景赋创作的地理区域。通过排比王勃作赋的地点,发现漫游活动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证明空间的因素在作家创作风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前赤壁赋》的结尾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似文献   

3.
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最大的失误和弊端就是“偏狭”与“摹拟”,其“偏狭”之处主要表现在口号的偏激、对法的过分追求及门户党社观念的盛行等几个方面,由此导致复古运动最终走向摹拟之途和颓败结局,并使七子派成为明代文坛永恒的悲剧角色。  相似文献   

4.
何景明是明代“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是明代中期文坛上复古运动的主将,他为人耿介不阿,铮铮铁骨,有国士之风,其诗文表现出暴露黑暗,针砭时弊,干预现实,关心民瘼、抒写不平等进步内容,在艺术上,诗歌以飘逸取胜,文章则表现出峻刻之风。  相似文献   

5.
王闿运复古承明七子而来,对明七子之理论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完善,对明七子“诗必盛唐”的复古门径提出批评,界定汉魏六朝五言古诗为其复古的诗学对象;提出了一套具体完整的诗学方法,解决了明七子的“筏喻”之争;质疑后人讥明七子复古为“优孟衣冠”,论述了形神兼似的拟古标准,从理论到实践完成了对明七子复古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正《草书前后赤壁赋》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祝允明,号"枝山"。祝枝山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的草书长卷,往往一气呵成,有"骤雨旋风"之势,因此又被称为明代"草书第一人"。祝枝山的《草书前后赤壁赋》,长达10米,是他的狂草代表作,内容书写的是大文豪苏轼的名篇《前后赤壁赋》,用笔犹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中锋聚攒之处力透纸背,笔端轻带之处细若游丝,侧锋取势之时若含兵器之利……  相似文献   

7.
这篇论文旨在纠正历史上形成的重比兴、轻赋法的传统,通过王勃的创作实践向人们表明:如果赋法运用得好,写出的文章未必较之多用比喻者逊色。王勃作为一代名家,较好地解决了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运用赋法问题:他用赋法议论,他用赋法抒情,他用赋法描写。为了强化赋法的表现力,他不但在议论、抒情、描写时力求超出古人的水平,而且具体到把句式结构也来一番革新。他努力的结果向人们证实了:赋法未必逊比兴。  相似文献   

8.
品读东坡     
东坡仙逝虽久,自有他的诗、词、文、赋流传千古;苏轼仕途失意,可在文学上是集大成者;子瞻幻想超脱,却摆脱不掉儒家思想的积极济世。其实,苏轼在政治上之所以失意,不善权术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正是他的文学才能毁了他的政治前途。苏轼的不幸就因为他太有才,因为他身兼诗人和政治家两种身份且混为一谈,即用一颗诗性的率性、自然之心去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9.
严、王之争不仅彻底影响了王世贞的政治命运,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他后半生人格心态之发展。随着严、王之争的展开,王氏以文章垂名不朽的人生志趣逐渐确立;严、王之争也改变了王世贞的文化心态,庄禅思想对王世贞文化心态的渗透使其形成出禅入玄的人生态度。心态的转变使王世贞的眼光更开阔,对于复古与创新、尊雅与尚俗之间的关系理解得也更为透彻,这使他超越了前后七子的其他成员,成为复古派中转变最大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  相似文献   

10.
论苏赋     
文章分四个部分:首辨伪,认为《苏轼文集》所收苏赋27篇,有两篇非苏轼作品;次编年,考订了前人编年有待商榷之賦;次分体,认为苏賦诸体皆备,他以文赋闻名于賦史, 但他的多数赋仍是骈赋和律赋;最后是苏赋分类,认为苏赋题材十分丰富,含议政、纪游、吊古、咏物,苏轼不善饮酒,而咏酒赋特多。  相似文献   

11.
复古思潮盛行的明中叶,唐寅的文艺观与前七子的复古主张、王阳明的心学、唐宋派的本色论,既有精神上的相通,又显示出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他们在哲学思想、诗文理论、诗文创作实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唐寅等吴中文人与前七子在复古态度上是一致的.但前七子复古主旨是要恢复具有儒家传统的古典主义诗歌风貌,而唐寅等吴中文人复古是要实现自我情感和才性的自由抒发,他和王阳明在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一定的契合.但唐寅在肯定情欲、重视人的自然要求、追求个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他的同龄人;他提倡文学创作抒发真情实感,不事雕琢,一任自然,这种主张与唐宋派要求文章文从字顺、本色自然、反映真情的观点也有相合之处.唐寅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明代学术思潮的转变,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一)警史华章杜牧的《阿房宫赋》,以汉语独富的情采。剖析中国君权大一统史上一次关乎兴衰存亡的严重教训.显露出年轻作者卓越的史识与风发的才华。其外甥裴延翰遵嘱为之编《樊川文集》作序时,论其文学成就只取一赋一诗:“其谲(委曲讽谏,即‘主文谲谏’)往事则《阿房宫赋〉,刺当代则〈感怀诗》。”可见杜牧本人一生都以此赋自负自重。唐代是诗文名家迭出,群星丽天的时代.社会公众鉴赏力极高,尤可证此赋决非等闲可及。  相似文献   

13.
王世贞是一个拥有多维文学面貌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晚年自悔”,其本质是他身上的群体意志和个体意识不完全重合。从表现上来看,他从未抛弃复古的根本立场,同时却又有中晚明时期文学发展大势由复古转向革新的影子。这种特性在其对苏轼的接受态度上得到了完整的投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文盟领袖角色与纯粹个人感受之间,王世贞给外界传达出的对苏轼的态度有所不同。另外,王世贞并非保守的复古者,他在复古立场之上一直寻求与性灵革新的平衡,这在他对苏轼文学创作思想的承继上也多有体现。表面来看,王世贞的崇苏与复古派的抑宋似有矛盾,但抑宋的本质实际是反道统性理文学,这与苏轼的文学性格反而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金代前中期,杜牧的诗文较少引起文坛的关注。金代后期,文人逐渐重视杜牧的诗文,诗评家认为杜牧文笔宏放雄健,其诗有豪俊之气。元代前期,诗文评家认为杜牧的绝句雄伟,律诗极工而全美,杜牧之文四方落落。元代中期,诗评家认为杜牧的诗歌诗情豪迈、语率惊人、好奇,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元代后期,对杜牧的接受转入低潮。此外,金元人以杜牧诗歌入画。元曲中亦演述杜牧风流多情、放浪疏狂和诗酒魔汉形象,扩大了我们了解金元人对杜牧及其诗文接受的空间。杜牧及其诗文在金元的接受和传播与宗唐复古的诗学思潮、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和尚俗的审美风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朝鲜文人许筠<惺所覆瓿稿>卷三共收有9篇赋,赋作通过直抒胸臆,虚幻式的梦幻神游,写实性的纪游征行、寄情景物,怀古伤今及友情酬唱的方式表达了他遭受贬谪、感士不遇的骚怨精神,并且通过自身的遭遇与经历,写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独特的感受与把握,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其辞赋还表现出鲜明的崇情色彩和载道思想,这既与他在接受中国传统诗论基础上形成的自己独特的"性情观"和"载道观"这一内因有关,也与中国明代前后七子辞赋复古这一外因有关.另外,许筠善于从中国辞赋中汲取众家之长,自成一家,其赋作在朝鲜赋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苏轼《后杞菊赋》"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一语,从来解者"南阳"不误,而"西河"则牵附"子夏退老于西河之上",其实大谬。苏轼崇信道家养身之说,多服食药饵以求祛病延年,其诗文中多见反映。"西河"乃用《神仙传》故事,与所谓"子夏退老"全不沾边。  相似文献   

17.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一段入蜀漫游的历史,漫游中在彭州有过停留。他在彭州作的《益州夫子庙碑》、《九陇县龙怀寺碑》笔致凝重、气势恢宏,《春思赋》则轻盈婉约、华丽流畅,它们是王勃骈、小赋的重要作品。在彭州的创作,对于王勃一生的学活动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侯丹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11-115
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体现出他对明代诗坛的文学批评主张。学界历来认为,他对以前后七子及末流为代表的明代复古派的评价显得偏激主观、矫枉过正。本文则以七子派的四大代表人物(李梦阳、李攀龙、何景明、王世贞)为对象,探寻钱民对其差异性品评后的隐曲心志,以期更深入地推进钱谦益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诗词赋、书法、绘画等领域,苏轼均以其独出心裁的创作为后世留下累累硕果。苏轼思想和人格的魅力,同样凝聚着说不完、道不尽的“中国特色”。苏轼曾令历代学子为之赞叹,也令海外学为之倾倒。苏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化名人。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古往今来,人们总好拿苏轼“说事”;苏轼及其作品也总能为海内外专家提供研究、考辨的新课题,并且总是伴随着没完没了的争论,不断涌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学术论资料与专),精彩粉呈,美不胜收。于是《中国苏轼研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明代散文的发展,有过几次变革。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之“复古”或“拟古”,是较早的一次。当时影响很大,后世议论纷纭。直到今天,在一般文学史著作中,对于“前七子”这样的流派,尽管并不论述他们的文章,却总要援引他们的主张,如,“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类从而论定其得失功过。至于这些作者的文章究竟怎样,具体的揭示尚少。不要说七子,就连为首的李梦阳、何景明这样有代表性的作者,过去的研究也还不够。我想,对于一代文学发展变化的探讨,对于一个流派得失功过的评价,不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不从个别的分析作起,是很难得到确凿的结论的。这里想从“前七子”之“复古”,简略谈谈七子之一何景明的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