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滋养其心灵、引领其世界观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从生活向度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基础;从文化向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实践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内在要求;从认知向度看,新时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活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思想源泉。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锻造培育中国社会牢固的精神纽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干部教育的角度,在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阐述习近平干部教育理论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习近平干部教育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作出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层逻辑,我们须从二者文化契合性的角度上加以理解,更应该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场域,从二者何以能结合、为何要结合以及结合的效应三个层面深入探讨其价值意蕴。具体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价值主张具有内在一致性,在天然属性上高度契合;二者的结合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与担当,不仅符合自身的实践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二者的结合不仅顺应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大势,还为化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方法论遵循。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的客观要求。强大的包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它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部诸思想体系之间的借鉴和吸收,也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转化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包容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形成多元共融的文化环境、营造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形塑海纳百川的实践气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道路方向,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助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二者相结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不动摇,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真理力量和方法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滋养和原典支撑。新时代,要完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体系,在实践路径上完善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的高度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增强高校师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与网络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可通过深刻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转化利用、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媒体系传承平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程建设、建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途径,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易被中国民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观点方面有着较多的认同基础,而且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民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展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庞杂,其发展进步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动态发展的,需要其他民族文化滋养以增强其生命力,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文化认同的基本逻辑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新时代文化强国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重要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年文化发展道路。回顾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年进程,发现其基本经验在于: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践行以民为本的价值文化、坚守自我革命的精神文化、坚持民主集中的组织文化。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应在汲取历史经验中继续奋进,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创新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外在彰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为我们厚植传统文化自信打下了稳固根基,文化自信语境的形成又为我们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建构了“马克思主义行”新的解释框架。通过阐释二者关于自然观、民本观、理想社会和辩证法思想的内在契合性,进一步肯定二者相结合是历史势必和文化势然。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结晶结合在一起,有助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有助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创新中华文化赋予了全新的思想积淀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需要明晰几个前提性问题。一是在“为什么结合”的思考中明确“第二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要求,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科学诉求,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求。二是在“什么是结合”的思考中明确“第二个结合”的本质规定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并在二者互相成就中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是在“为什么能够结合”的思考中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品质特性维度的相通、相融、相符是“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可能。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尤其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向需求原因和方针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为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寻找力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题中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天然亲和性,促使两者实现双向互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对于重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具有深厚的时代意蕴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思维,也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规范、话语,既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又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重要内容,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持续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沉淀厚积而薄发,彰显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书写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来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更加适宜的土壤并起到催化作用,其未来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中国精神,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再传承”与“再创新”,还能充分体现学生—文化—教学三重维度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本目标、核心内容与方式方法三个层面都存在高度契合性,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有鉴于此,提出具体融合路径:在理想信念层面上,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融入”的基本前提;在师资队伍层面上,要以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为“融入”的重要基础;在体系建设层面上,要以构建科学性课程体系为“融入”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坚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逻辑。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思想内涵,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9.
<正>马克思主义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向中国本土转化,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沉淀出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选择。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能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传播与发展的文化土壤,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生命力与创造力,协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人们重塑自我的过程中,给予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学鉴赏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价值意义重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素养。本文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发展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教育方法和措施,着重探讨了文学鉴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价值,并深入思考今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路径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