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与林语堂的《吾国吾民》这两部著作都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西方讲述中国人,与西方人带回去的中国形象相比,他们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东方。但他们描述的中国人终究还是脱离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有对应依附的后殖民色彩。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辜与林的创作是在西方话语权的隐蔽制约下用西方的期待视野来阐释中国。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费正清先生的<美国与中国>以中国历史图景为切入点,企图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同时,分析当今世界中美之间的冲突和发展.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自身的很好的参照,但是其中蕴含的"东方主义"却不可忽略:中国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被东方化了的中国,是西方表述中的"他者".传统中国的图景及近代中国的变化都是东方化了的.对于作为被描述的客体的中国读者来说,认真对待"东方主义",以全面看待费正清的观点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刺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歌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  相似文献   

6.
晚清以降,中国形象成为一个重要话题。随着中国门户被打开,人们的现代意识慢慢产生,中国形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意义更为突出。而在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晚清中国形象主要是在他者之镜下形成,充当镜子的则是西方和日本,当镜子变化时,其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伊紫旒是吴研人小说中刻划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作者通过他切实而深刻地描绘出了晚清的世道风情,透露出了晚清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也代表了作者对晚清社会认识和批判的深度。伊紫旒的多重身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最浓厚的新兴大都市的社会构成特点所决定的。这一形象能有力地帮助我们去较深刻地认识本世纪最初十年也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十年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他的去官趋商强有力他说明了晚清时期官僚体系正在丧失原有的“磁性”和“附着力”,而商品经济模式却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吸引力,具有鲜明的近代特点。  相似文献   

8.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京剧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艺术家的改良和推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将京剧带到海外的并掀起一场“京剧热”的梅兰芳。梅兰芳的美国之行不仅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还旨在展示中国国民的形象。本文根据1930年美国报刊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评论,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观众对中国的看法,解构其中隐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话语。本文认为美国观众眼中的梅兰芳是台上传统的女性化形象与台下现代男性公民形象的辩证统一,既满足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东方主义凝视,促进了京剧在美国的广泛传播,又冲击了美国人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改善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正确有效地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程建梅 《太原大学学报》2011,12(3):57-60,98
西方在文化上一直推行东方主义,东方女性被双倍地他者化,其形象长期以来一成不变地固定在一些消极的角色中,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其中的单向权力运作关系,忽略东方自身的能动性。全球化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文化转移,对于美国文学中三个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宝嘉康蒂、巧巧桑和花木兰来说,正体现了西方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东方实行的不同文化霸权,东西方之间正从文化帝国主义向文化转移过渡。  相似文献   

10.
茨威格笔下的东方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时代而异,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对比变化,东方他者形象分别以理想化形象或负面形象出现,从整个东方他者形象体系来看,他者形象表现出概念化、极端化特点。其中晦暗的近现代东方他者服务于确证和陪衬着文明先进的欧洲(西方),受作家的身为欧洲人的优越感和欧洲中心主义思潮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东方主义是一门学科,东方总是作为一个与西方对立的“他者”形象出现。《金锁记》的英译本是张爱玲想打入英语主流世界的一个努力,表现了明显的东方主义色彩,译本中出现了异化、增译和意义明晰化等特点。但是张爱玲并没有成功,因为美国读者对她所创造的“他者”不感兴趣,她所确立的旧中国保守的女性形象激不起他们的窥视欲望。  相似文献   

12.
柯对历史科学和中国历史研究有执着的探索精神,坚持不懈,从善如流,顺应时势,知不足就调整:他的“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和发展和他及时、准确地观察和分析美国中国学发展状况和趋势有关,当然也和整个美国中国学与国际局势发展大背景有关;他由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到“中国中心观”,再到对人类明共性问题的探索,这一历程与他受到史华兹的影响分不开;他不主张两种化的一般比较,而主张一种化在两个时间点内的研究.注重历史变迁中比较敏感问题的研究方法。这几点,不仅反映了柯本人的清史研究特点,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美国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特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3.
西方把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看作"文化的他者",充满了怀疑和敌意。西方的这种对东方的认识和殖民主义有密切关联。萨伊德揭示了所谓"东方主义"就是为殖民主义服务的知识-权力复合体,其作用是为西方制造"东方"。同时,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东方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被殖民化的认同",这就造成了东方国家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中国近代以来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中心观念和夷夏观念的动摇,晚清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学习西方国家的强国之道。俄国的彼得大帝变法强国使俄国由落后走向兴盛的壮举,符合了晚清知识分子的强国构想。彼得大帝以君王英雄典范的形象进入中国。晚清知识分子在塑造彼得大帝形象时有意忽略他性格的残暴以及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新小说中的彼得大帝则由于传统叙事手法的影响甚至带有几分柔情色彩。  相似文献   

16.
图①《神圣中国》反映的是17世纪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中国人圣洁、聪慧,和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基督教教士可恶、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的西方人对东方文明充满崇拜.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所以应尊称中国为“先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刻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生前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俾斯麦”,国人骂之“卖国贼”,死后梁启超“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遏”。对于他,史学界向来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作为晚清重臣.他在近半个世纪的纵横捭阖中留下了太多的资料可供后人探讨研究。其所作所为固然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离不开个人的理想与追求,但也与其所遇的几个风云人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周思源 《考试周刊》2009,(10):29-30
赛珍珠的作品在文学界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赛珍珠本人也因此被誉为“沟通东西文明的人桥”。但其小说处女作《东风.西风》却将处于东方世界的中国他者化,不经意间将中国的落后放大于西方受众的视域中,而对于中国传统的精华却绝少提及,这对于塑造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生活全景而言是有失公允的。本文分析了赛珍珠在该小说中的“西风化”立场,以期为中国精神的合理之处正名。  相似文献   

20.
一部晚清思想史,也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而闽都文化在晚清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林则徐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于晚清思想开放的启动有引领之功;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成了晚清民主思想的源头活水;严复系统地介绍进化论,为晚清的思想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晚清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除林则徐、徐继畲和严复外,还有许多福州人、或虽籍贯不是福州但长期在福州工作(或为官或经商)和生活、深受闽都文化影响的人,也为晚清思想或社会的开放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