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语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将“劳动·工匠·劳模”精神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语文教改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在高职语文教师教学中渗入“劳动·工匠·劳模”精神的意识,采取多元化的方法挖掘精神资源,构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一体”评价模式,建立起完善的高职语文课程保障机制,注重将学生的精神需求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劳动教育中,深入探析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与实现路径有助于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在引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的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技能,培养劳模精神,在劳动实践课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思政育人与劳动育人互融互促,既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改革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又是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劳模精神的内涵分析入手,探讨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才资源和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依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助推高职大学生精神建设,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汇聚了作为后备劳动大军的高职大学生精神建设内涵,凝聚了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社会。依托“三个精神”助推高职大学生精神建设需要为劳模和工匠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的精神引领和技能引领作用;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将“三个精神”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行业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是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劳模精神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深刻的思想意蕴、丰富的实践价值,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提供鲜活教育资源。分析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破解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困境,探究劳模精神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大学生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6.
杜人杰 《文教资料》2021,(2):99-101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核心的劳模精神,指引广大劳动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奋进。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青年一代去接力,伟大的劳模精神需要青年一代去传承。高校弘扬劳模精神、开展劳模精神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重专业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体系,轻实际等问题。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明确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彰显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提升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情感性。通过开展劳模访谈、劳模进校园、建立劳模育人基地和开通劳模育人微博等形式可以改善当前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以劳模精神进校园为代表的弘扬劳模精神育人教育方式,进一步加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推进劳模精神育人教育,要建立起以弘扬劳模精神为载体育人教育的制度管理机制、引领价值机制、文化氛围机制的三重制度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的科学界定,对社会各界准确把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产生主体、内涵本质和性质特征存在根本性区别,但两两之间又是一种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劳模精神在内涵特征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榜样精神、日益发展的时代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劳模精神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法定责任,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在于融入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0.
劳模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探索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计量中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方法探索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发现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精神、创新、中国梦等存在强关系,是劳模精神研究的关键词群,使用典型案例分析方法研究新时代劳模精神也证实了此结论。最后,从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挖掘劳模史料、创建劳模学院等五个方面对其在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弘扬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中国劳模精神不仅要延续以往的精髓要义,更要展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向度。承担高素质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教师队伍中存在重教书轻育人、职业懈怠情绪滋生、学术不端、忽视道德示范功效、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宣传劳模榜样,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壮大创新实力,绩效差别实施等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这是一个有效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教育,赋予高校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提升高校人才整体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发挥高校人才智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教育依然存在劳模实践教育不够深入、劳模精神核心观念的传播力弱、缺少传播制度上的设计等问题,应该采取构建劳模精神进入高校系统的教育框架,不断加大宣传、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劳模资源力度,以及将劳模精神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实践内容等措施,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有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强化学校劳动教育,培育学生正确劳动观;又有利于应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增强学生劳动获得感。通过构建思政理论课堂、校园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四课一体”的课程体系,探寻劳模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推进伟大复兴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阐明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创新化发展,是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必由之路。高校应抓住教育契机,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结合、专题教学与案例镶嵌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实现劳模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劳模本科教育经历了创办起步、探索推进、发展深化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劳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的、教育模式和内容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办好新时代劳模本科教育必须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充分体现育人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努力探索创新路径,推动劳模本科教育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是劳模辈出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劳模精神。作为辽宁红色文化精粹,劳模精神中蕴含着宝贵的廉洁文化基因,是地方高校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武器和财富。地方高校廉洁教育的路径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被大大拓宽,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劳模精神融入廉洁教育中,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政务昌明畅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地方高校廉洁教育提供科学化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将这三个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劳动精神和坚定中华劳动文化自信的需要,更是鼓舞大学生提升劳动素质和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需要。应充分认识这三个精神的理论要义、内在关系及其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逻辑基础,以“四观”设计模块化的理论教学,以“四式”设计结构化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体、两翼、三元”评价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着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姜丽 《中国教工》2014,(6):11-12
当前,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形势下,弘扬伟大的劳模精神,引领工人阶级完成历史使命,必须在保持和发扬劳模先进性上下功夫。因为劳模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重要论述源发于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继于中国共产党劳模选树百年流变,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重要论述包括内涵论、谱系论、方位论、功能论、路径论等内容,是一个架构完整、逻辑严密、圆融自洽的理论体系。这一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守正创新,有助于坚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政治自觉,有助于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源源动力。  相似文献   

20.
大连市总工会本着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丰富劳模时代内涵,放大劳模品牌效应的原则,为劳模和职工群众搭建一个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阵地,发挥作用、展示才能的平台,于2011年在全市开展了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出台创建劳模工作室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