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必须把经济学视野的理解与哲学视野的理解区别开来。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都是立足于特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哲学视角。强调这一点对于全面、历史地理解资本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资本关系有一个合理的历史态度。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在场主体与前提条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当今世界,资本支配和统治着一切,“现实的个人”成为资本所宰制的工具和手段,并逐渐被抽象化与边缘化。追溯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让“现实的个人”这一重要维度在当今时代下重新显现出来。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蕴含着自然特性、实践特性、社会特性、历史特性与精神特性的丰富内涵,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思想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马克思思想的内核是资本逻辑批判.在此基础上,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批判、社会与人的自由发展构成了其理论的逻辑构架.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同构关系.这是我们今天重新思考马克思思想、并从马克思走向当代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主体”是贯穿近代西方哲学的核心线索,对主体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进行批判是阿尔都塞哲学的主要发力点.在对“主体”概念进行的批判中,阿尔都塞深刻地揭露了近代西方主体哲学所存在的虚幻性、抽象性,以及对人造成的压迫性.但另一方面,阿尔都塞的批判自身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正确地辨明其批判的局限之处,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及历史唯物主义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个人受抽象统治。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人本思想以及对物化社会的批判为展开对拜物教的系统批判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哲学史上的主体与对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部哲学史都围绕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展开,只不过在马克思以前,尚没有人自觉意识到这一点,而马克思是自觉意识到这一点的第一人。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和两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又包括两种形式。马克思发现,主体与对象关系的感性活动形式,即主体与对象的实践关系,是主体与对象关系所有方面和层次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既不同于传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又不同于现行的“实践唯物主义”教科书体系的、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需要的无限扩张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是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论题。在社会哲学的早期思想谱系中,卢梭关注的首先是需要的扩张对自在自由的损减和对自在主体的败坏,其批判思路表现出强烈的历史复古主义色彩。黑格尔则不再将需要的扩张本身视为社会赘疣,而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作为满足需要手段的劳动的抽象化和作为需要纯粹象征物的货币造成的异化。青年马克思曾在与黑格尔相近的意义上将异化理论作为批判社会现实的武器,但在其成熟时期的拜物教理论中,马克思以对具有客观性外观的主体间关系的批判取代了早期异化理论中主客二分的模式,从而明确地将需要的扩张指认为资本增殖的欲望。这一上起卢梭经过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线索对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我们剖析和诊治现代“社会病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时,局限于从黑格尔那里吸取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来考虑。通过从巴黎到布鲁塞尔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确立了他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而对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最终促成马克思完成了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市民社会的本质是资本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由于马克思与后现代主义都是建立在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在那里,人死了;在马克思哲学里。主体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人。虽方式不同,但都对传统主体概念进行了颠覆,所以马克思哲学的确含有后现代主体间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成为当今时代的典型劳动形式。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对机器体系的发展做了科学预见,从而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检视数字化时代的人类劳动奠定了基础。对"受众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史考察,引发了数字劳动有无"物质性"的争论以及是否存在异化和剥削的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马克思科学阐明了物质性劳动的基础地位,同时,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数字劳动者依然遭受着异化及剥削,这种生存境遇要求我们在现实中科学把握资本逻辑,从共享上规范数据所有权,在制度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重构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正义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主体为主体群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本文提出了主体群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作了界定,简要阐述了主体群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主体群视角解读了学生和教师的关系问题,以及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基础上建立的一般资本理论是资本学说的一次革命 。马克思接受了古典学派既从一般生产过程、又从社会生产过程来建立一般资本的思路,并进一步澄清了古典学派在资本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上的混乱认识,深刻 分析了资本本质及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资本构成体系,使一般资本理论了完善、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3.
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劳动”是个体主体性确立的核心,也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天平,这与古典经济学实质趋同。黑格尔关注“市民社会”却极少谈及“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黑格尔不懂古典经济学。黑格尔的资本观和劳动观密不可分,是一种哲学的劳动价值论。黑格尔认为,资本是绝对精神的环节,与古典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辩护形成共谋关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资本观的批判,揭示了资本的历史性、哲学性、社会性等特征,指引着“劳动”主体的现实复归,显示了古典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现实情况与传统理论按劳分配学说的提出,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问世,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提出了设想,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是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分配,而是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唯一方式。对于马克思这种设想,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是完全赞同并始终坚持的,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始,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努力付诸过实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探讨资本问题的根本旨趣,绝不是寻找发财致富的窍门,而是力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探寻人类社会的未来。因而,必须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在哲学框架内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关系的物化,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裂,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必然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不过是在物的外表掩盖下的一种人和人的特定生产关系而已。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是全部现代社会体系围绕旋转的枢轴。马克思的劳动现代性批判紧紧围绕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展开。现代性的开启表现为资本臣服雇佣劳动和重构劳动空间的过程。现代性的时空布展体现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马克思通过创新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和资本再生产论等,深刻剖析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对劳动现代性给予了系统批判。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现代性的系统批判,揭示资本之于现代性的决定作用和劳动之于现代性的基础地位,论证了共产主义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历史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与人权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权批判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批判性是马克思人权思想的显著特征,这种批判集中于马克思对法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分析。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法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马克思强调人权就是市民社会中利己人的权利以及资本剥削劳动力的特权。因此,只有消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才能扬弃资产阶级人权的内在缺陷,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主体与法律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法治和主体的概念后,发现法治和主体的本质是契合的,都是以自由为最高的祈求和永恒的目标。提出“法治主体”概念,认为具有独立、自由和解放,世俗性、此岸性、此生性,理性,个性尊严的个人才是法治主体。本以此作为检验某一特定社会是否达到法治社会的标准。在比较了“法治主体”和“法律主体,,后,分析了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就在于他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 ,在批判的状态下达于科学。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作为一门学说也需要在批判中逐步走向成熟。本文通过综合学界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概念、特征、内容、与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区别以及现实意义等问题的争论与探讨 ,使人们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  相似文献   

20.
共同体论题是马克思用以撬动资本范畴的重要逻辑支点。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经由共同体界划出资本之所以成为资本的第二循环,揭露了被物的关系所遮蔽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共同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初步实现了三大统一,即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同阶段理论的统一、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同理论的统一以及资本范畴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持续推进政治经济学研究、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也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资本全球化生成的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路径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