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评价是加强和推动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其价值在于改进课程思政整体教学效果、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正向发展。综合实践经验和文献研究结论发现,当前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普遍存在弱化、虚化、泛化等现实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重视度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主体较单一、评价理念较落后等。要突破此困境,高校应提高对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认知、构建科学的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秉持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更新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思政工作须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本文分析了高校学历继续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难,并且根据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其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以期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包括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抓好课程建设的主阵地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从挖掘思政元素,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德育能力;发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团队、先进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课程思政评价、监督、奖励体系;构建党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模式等方面,探讨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
戢泽润  高爱雄  何红 《教师》2022,(35):9-11
文章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并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在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与师资能力等方面所面临的难点与痛点问题,包括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能力素养有待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生硬,育人效果不佳;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融通效果评价机制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作者提出构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模式,从建设理念、教法引领、师资培育、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升课程思政成效,具体包括以课程模块为主线,使思政元素融入有深度;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使课程思政传授有方法;建设优良教学团队,使课程思政开展有保障;建立完善教学资源库,使课程思政实施有依据;健全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使课程思政效果有反馈。  相似文献   

6.
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全面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立足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以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实践情况为例,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发挥引领作用、以教师为要提高思政水平、因地制宜聚焦润物无声和因材施教倡导终身学习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增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艺术专业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责任,理应自觉承担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高校艺术育人要结合艺术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基于此,立足高校钢琴教学视角,对当前钢琴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建设的意...  相似文献   

8.
李金萍 《甘肃教育》2023,(13):15-19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如何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积极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增强协同效应。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高校必须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以课程为中心,围绕课程的分布、内容、方法和资源,构建课程分布“以一导多”、课程内容相互补充、课程方法相互促进、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课程联动机制,强化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打造全课程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刘凤英  姚志刚 《教师》2022,(25):18-20
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推动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高校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深刻剖析了当前高校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高校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文章从学校加大支持力度、教师提升思政意识与能力、深入挖掘心理学的思政元素、丰富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科学构建心理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高校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以期增强高校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这是高校形成主次分明、协同育人整体格局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推进高校教育理念革新,明确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战略目标的价值逻辑;具有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下的“育人共同体”,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的“资源共享体”,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引领下的“德才耦合体”的理论逻辑;具有理念引领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师资引领强化课程思政协同团队,方法引领创新课程思政方法路径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协同”是在“课程思政”理念基础上提出的宏观性、“融入性”思政教育目标,可以促进专业、学科和跨学科之间的有序协同,实现课程、专业、学科间共同育人。因此,高校应构建全员协同、系统互通、协同互动的育人体系,遵循系统性与长期性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原则、适应性和超越性原则,贯通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最终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以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  相似文献   

12.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结合实际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和原则。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设计整体性、目标一致性、主体能动性、体系协同性、形式多样性、方式融合性、方法创新性和考评完善性等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崔楠  郑铭文 《辽宁教育》2023,(10):80-84
课程思政的出现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把思政课的教学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二者的本质与关系具有一定的耦合性,高校应明确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耦合机制的价值与意义,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晓蕾  林妍梅 《教师》2021,(11):15-16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网络时代,高校应顺势而为,积极推动线上课程思政金课建设.文章分析了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从加强互动设计、有机融入教学、教育者先受教育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教学模式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着力把握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定位、体系、课程、考评这四个维度,要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实现导向上的同一性;要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协同育人体系;要提高教师政治素养,转变教师育人理念,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形成有思政导向的课程;要构建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实现定性考评与定量考核的有机统一,形成真正的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以校为本”,如何利用好学校优势资源是打造独特性的关键。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集中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三个方面,课程定位需要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相融合,课程内容需要融入学校的突出特点,课程设计需要将创新教学形式与规范教学管理相结合。本文以南方科技大学特色思政课为例,探讨高校思政校本课程开发如何打造独特性并形成课程品牌。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原则,然后提出了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措施,包括积极构建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新体系、注重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打造全面的思政课程实践性教学评估体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了概述,然后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说明了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最后论述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途径,包括全校参与,共建思政教育体系;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师协调发力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互补性,二者协同建设契合时代要求,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联结两支队伍,强化协同效应;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等层面提出了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洋 《英语广场》2023,(10):100-103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任何一门学科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因此高校英语课程不仅需要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导向教育。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探究其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意义,并对其可行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课改要求和教学经验,提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旨在推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不断完善,促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