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苦”     
人们常说人生五味:苦、辣、酸、甜、咸。“苦”字当头,统领了生活中的各种感触。苦有苦的独特之处,没有苦做参照,就衬托不出其他多种多样的滋味了。至于“苦尽甘来”等则一步步从味觉领域提升到人生境界了。我自小与苦做伴,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也就不怕吃苦,甚至颇爱吃“苦”。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我熟悉的几种“苦”。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语料库定量统计的基础上,以高频单音节形容词“小”为例,区分形容词义项的量级与非量级,并从语义角度对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组合中的选择性关系进行描写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孔莎 《考试周刊》2008,(2):160-161
对多义词的研究由来已久,而近二十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对词语多义性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心理学中的范畴原型理论被引入认知语言学来解释义项之间的关系.语义范畴被纳入原型范畴,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原型转换"和"原型分裂"又是多义词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苦"属人类味觉范畴,乃汉语基本味觉词之一。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汉语基本味觉词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其表现能力在不断加强。文章从"苦"的古代字形入手,结合多部辞书,分析、归纳了"苦"的义项,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构拟了"苦"字的语义演变方向,并对"苦"的义项作了分类。  相似文献   

5.
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是依靠词序或表示语法关系的“孤立语”,而属于印欧语系的俄语则是词的本身有形态变化的“屈折语”。对汉语动态形容词与俄语形动词在概念、构成、体、意义、功能六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在特征上相似,都能做动词,又能做形容词。但汉语中的动态形容词由形容词转化而来,动态性和动词性很强,而俄语中的形动词由动词转化而来,形容词性强,动词性弱  相似文献   

6.
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模式,对通感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通感形容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通感形容词的词义以原型义项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一方面通过通感隐喻映射到其它感官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从感官领域投射到其它领域。同时还探讨了通感的规律和原理以及通感与隐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味觉作为人的基本感觉之一,常常被借用来表达情感或其他的抽象特征。虽然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过程肯定不会完全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却总能表现出大量的共性。这些个性与共性在语言中均得以反映。基于此,通过俄汉词典释义的方法来研究味觉形容词中的"甜"与"苦",探究在俄汉两民族语言中对这两个词的隐喻认知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一个词的所有义项产生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的过程中,各义项依据"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该词的义项范畴。一个词的义项范畴中一般存在一个原型义项,其它义项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原型属性通过"原型分裂"和"原型转换"而产生。本研究基于词典中所列义项和语料库中的语料,考察语料中"头"(head)的不同义项和语言表达形式,从原型裂变及转换视角探讨和分析汉英"头"(head)的义项产生过程及其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9.
张丽 《考试周刊》2014,(20):20-21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中,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情感隐喻的实质,本文以味觉形容词的隐喻表达为研究对象,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的有关味觉形容词的情感隐喻认知在共性和个性差异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里有三个义项,均为语素义义项。从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看,这个处理似不合适。①“帮助”较稳定,是语素义义项。②“称赞”已有单独当动词、形容词、名词使用的趋势,已经发生词汇化。③“赞体”应注为词义义项。  相似文献   

11.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司空见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多义”词的义项延伸是人们主观认知和客观存在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型范畴理论的建立使该种现象的解释更具说服力。俄语前置词“в”的意义较为丰富和复杂,许多学者对此的认知还处于囫囵吞枣的状态,为使其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将俄语空间前置词“в”的原型范畴切分为原型意义和边缘意义,借助意象图式确定前置词“в”的原型意义,运用隐喻机制深入分析其边缘意义的衍生过程,加深俄语空间前置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2.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13.
“隔阂”、“隔膜”兼属形容词和名词。它们都可表示思想感情上有距离。但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词义范围“隔阂”是单义词。指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隔膜”是多义词。1.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2.不熟悉,不通晓;外行。其中,第二个义项是“隔阂”所没有的。如:①我离开故乡多年,对那里的情  相似文献   

14.
周伶俐 《英语辅导》2014,(3):166-168
规则多义模式是介词语义网络较为完善的构建模式。结合四部权威字典及BNC语料库分析可知介词to共有16个义项,按照规则多义模式及空间场景不同的观察方法,这些义项可从原型义项衍生出去,最终形成以“朝……方向,朝向……”为原型义项的辐射型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差点儿"有两个义项,分属形容词和副词。义项①标明是形容词,然而认定这个"差点儿"为短语更符合语言约定俗成和经济的原则;义项②分别从两种情况说明"差点儿"的用法,却忽略了第三种情况的存在,释义不够完整。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但是在语言实践中,数词中也有一些“量词”。现代汉语中的数词,有的表示数目,如第一、第二、第三;有的表示数值,如一百、两千、五万;有的两可,使用起来要像多义词中各义项的使用一样,视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相似文献   

17.
运用认知词汇语义学关于语义和认知机制的关系来研究“吃”一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构筑和衍生的词义,通过对两者原型义项、下属词义和在各自语言的成语、习语中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相似和差异的认知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8.
“快”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相关用例,最早见于战国出土的楚简文献中。根据“夬”的释义及从夬得声的同源字,得出“夬”的本义应为残破、残损义,进而把“快”的本义理解为形容人将郁结的怨气从心口中释放出来后,内心痛快、畅快的状态,欢喜义应作为其直接引申义,“夬”兼具表意功能,“快”应是会意兼形声字。按照词义范畴理论,将“快”的诸多义项归为心态义、速度义、时间义、性质义四个范畴,结合语料,推测出各义项的产生及应用时间,形容词义项产生时间多位于上古和中古时期,副词义项产生时间位于中古后期,在近代才开始广泛应用,并理清其词义引申的方向有表“高兴义”和表“速度义”两种。  相似文献   

19.
“x+死+了”是汉语口语中的常用句式。可以进入这个句式的主要是单音节的口语词,包括以下几类一、表示嗅觉、味觉、触觉的形容词;二、部分表示心理感觉的形容词;三、部分表示人或事物特征的形容词;四、部分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本文分析了这种句式及其各种变体的结构和语义。  相似文献   

20.
“很+N”组合中“很”的作用及其对“N”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N”组合中“很”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程度量,同时对“N”的性质义强制凸显,促使“N”语义转化、功能游移,最终引申出形容词义项,成为名形兼类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