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完成了两次"赶考":制度更替与体制转换。当前,"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则是一次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全民福祉的新"赶考"。在这条新的"赶考"路上,西柏坡精神无疑仍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石家庄作为西柏坡精神的发源地,更需将西柏坡精神内化为省会特有的城市精神,在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赶考"路上再谱华章。  相似文献   

2.
中国革命先驱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实践成果,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构建新中国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从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过渡到执政党,备战赶考,孕育产生特质化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对西柏坡伟大历史实践的升华与凝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产物,在指导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深化发展。新时期,西柏坡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执政党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节点,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赶考”精神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源于中国共产党面临“崭新时代到来”的形势和任务,以及部分党员干部思想的新变化。从“进京赶考”到强调“赶考远未结束”,中国共产党在70余年的“赶考”实践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主要有: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始终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弘扬敢于斗争、敢于担当的“赶考”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夺取伟大斗争胜利提供思想武器,为建设伟大工程注入强劲动力,为推进伟大事业增添力量源泉,为赓续红色血脉提供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4.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政治品格。党中央在西柏坡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承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淬炼了敢于斗争的精神气质,锻造了不懈奋斗的政治品格。在新时代,西柏坡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启示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坚持艰苦奋斗思想指引,永葆艰苦奋斗的政党本色,践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65年的"赶考"历程,揭示出"赶考"精神的本质和深刻内涵,即牢记权力来自于民,权力用之于民,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面临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要交出让历史和人民满意的"答卷",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西柏坡精神是在我党面临全国胜利和执政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保永不变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在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中,"两个务必"是其灵魂和核心.西柏坡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弘扬西柏坡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7.
西柏坡精神是在我党面临全国胜利和执政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保永不变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在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中,“两个务必”是其灵魂和核心。西柏坡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弘扬西柏坡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做到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8.
为民思想源远流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一贯强调为民思想,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人民本位,江泽民的执政为民,胡锦涛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为民思想,可以说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这一宗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在继承建党时期、大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了符合时代特点的宣传思想工作原则与方法。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中,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依据现实情况变化,适时调整策略,秉持党性原则,始终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思路。这些经验来之不易,有力助推了西柏坡时期中央工委和中共中央的各项工作。新时代,必须始终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定位、任务、原则,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实现宣传思想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始终做到“文化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文化为民”,就是要不断促进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人民和人民的事业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切实利益。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是实践“文化为民”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西柏坡时期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这里孕育产生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无产阶级革命全国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尤其具有当代价值。经过二十年的研究,西柏坡精神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处于初起阶段,研究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全面缕析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和华北人民政府的法制建设历程,有利于充实西柏坡精神研究中法治内涵研究这一薄弱环节,从法治的视角丰富和把握西柏坡精神。西柏坡时期的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践行和人民司法中国特色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为什么一直都能永葆其先进性,主要就是靠广大共产党员的良好的党性修养来实现。纵观历史不同时期正反两方面典型人物事例,无论是人们爱戴的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还是万人唾弃的刘青山、胡长清、王宝森,他们的成败关键,无不与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和发扬“两个务必”作风息息相关。历史的经验无数次印证,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始终坚持和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始终牢记把“两个务必”的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第一,必须始终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当年,毛泽东同志把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比喻成“进京赶考”。在我们满怀信心地迈进新世纪新阶段的重要历史时刻,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将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视为“这场考试继续”。从总的要求上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是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大考”。如何向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就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就是如何接受人民群众的“考试”。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认真思考怎样慎重下笔,关键是各级党员干部务必保持清...  相似文献   

13.
为民形象是中国共产党最为鲜明的政党标识。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自身奋斗与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紧密相连,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实现了为民形象建构。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立党初心,锚定了为民形象建构的价值追求;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的发展变革,提供了为民形象建构的现实基础;党紧紧依靠绝大多数人民进行奋斗,找到了为民形象建构的力量源泉;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为民形象建构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不仅是一部砥砺前行、不断开拓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为民形象的铸造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是指以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准则的观念体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始终得到广大人民拥护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的论述占有相当分量。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深入系统地学习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的论述,认识这一观念的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有了新的阐述,第一次把“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写到教育的旗帜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文关怀精神,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宪法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在此思想指导下,教育部提出了“人民满意教师、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胜利前夕,党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同志风趣地形容此行为“赶考”。七届二中全会前后,他曾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赶建设新中国之考的基本思路。今天毛泽东关于“赶考”的思想内容仍不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财富。一赶经济建设之考,是历史和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长久主题。经济建设的成败,是衡量政权得失的重要依据。抗战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概念,理出了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轮廓。他提出:新民主主义  相似文献   

17.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是对教育对象实施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前提,关注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生成的逻辑前提,即“无关系,无教育”。从人的需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进行反思,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研究起点前置到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生成阶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百年实践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时代需要为立足点,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出深刻的为民情怀。  相似文献   

18.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优秀革命精神 ,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世纪开端 ,重温西柏坡精神 ,坚持做到“两个务必” ,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完成十六大的各项任务 ,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培育了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居安思危,艰苦奋斗的不断进取精神;同舟共济,开邦兴国的民主协商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创新精神"为内涵的西柏坡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是石家庄城市精神的基石和源泉,"坚忍不拔、谦和包容、开拓进取、科学创新"的城市精神与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是革命传统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凝结和拓展,是石家庄人民奋发图强、建设幸福家园的精神动力。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对于加快石家庄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内和谐实质上是党内民主状况的良好反映,其表现为思想和谐、制度和谐、组织和谐、作风和谐等诸多方面。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内最和谐的历史时期之一。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与党内和谐密不可分,党内思想和谐统一是铸就西柏坡精神大厦的基础,党内组织和谐一致是铸就西柏坡精冲大厦的支柱,党内作风和谐是铸就西柏坡精神大厦的灵魂。从党内和谐的角度总结和弘扬西柏坡精神,对于发展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历史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