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指引,破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百姓富裕,生态秀美”的有机统一,为乡村振兴搭建稳固的“四梁八柱”。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内蕴,分析当代乡村生态振兴发展面临的困境并给予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入,有专家、学者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其核心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较好的契合性。本文以当代社会发展为背景,在阐释生态城市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生态城市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契合之处,剖析了二者契合的主要思想,并结合生态城市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潘丹丹 《时代教育》2013,(1):163-164
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完整的、系统的生态观,这包括:既要尊重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利用自然,科学定位人与自然的相处,更要与自然和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渊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一种深刻而现实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发端于其"对象性"范畴,以"对象性活动"为基础,在现实的实践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并将这种探讨推进到社会历史的存在论层面,揭示了造成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资本根源。马克思生态观又完全立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处包含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真正统一,并展现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生态观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仅为其提供了视角和论域,而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生态观的理论基础之所在。马克思生态观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阐明对于当今生态理论的发展与生态实践的进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马克思生态观理论贯穿其中,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道路的开拓,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前瞻性,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民生是基于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两方面有机统一的概念。生态民生理念内涵在于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看作是环境保护,还是一项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民生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化中国化、具体化过程中,涌现出来了生态民生的创新实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为我们解决生态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奥康纳以"自然"和"文化"回归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起点,系统阐述了颇具特色的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并以"双重矛盾"及其导致的"双重危机"为理论武器对资本主义现实展开了全方位的生态批判,在解决生态危机的道路上以生产性正义为导向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其独具特色的开创性研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德育观与德育生态观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新的德育工作观。早在20世纪就开始盛行的生态德育观与当前提出的德育生态观是两种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对二者的形成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内容加以比较,阐明二者的概念之别。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生态观为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和更为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基本线索和思路,对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德育观与德育生态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新的德育工作观.早在20世纪就开始盛行的生态德育观与当前提出的德育生态观是两种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对二者的形成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内容加以比较.阐明二者的概念之别.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和资本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开始暴露,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逐渐凸显,在此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已基本实现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空前的对立关系,也使得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人类必须正视生态问题,重新思考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其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批判的考察中,揭示了自然系统本身、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诸多相通之处。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参照阐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于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价值意蕴,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为核心内容,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阐述了生态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明了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区别于其他流派生态观的理论特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的生态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是指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基于新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达到对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并揭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经济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的原因,它反而有着深刻的生态意蕴。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够实现生态良好的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面对现实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破坏性和理论研究,特别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提出了他的生态观。恩格斯的观点即使与今天相比仍居前沿,对重建国际新秩序、协调天人关系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做过系统的研究,但在他们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历史观之中无不体现着他们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和自然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人与自然要在社会中统一,人与自然应该协调一致。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它以实践为视角,在批判旧哲学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立足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统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建构生态文明主题理念,内含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和消费理念,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为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合理解决困惑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9.
生态哲学最主要是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马克思主义者极为关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中充满了生态哲学思想。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状态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运用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主要涵盖休闲得以实现的前提、休闲的特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发展和完善经过很漫长的时期,至今仍存在很多问题。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促进,都力求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科学的、合理的休闲,将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