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道路的成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与创新对中国道路的开辟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中国道路的开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一是实践优先、开放创造的哲学担当;二是高扬人民主体性原则;三是实践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与创新开启的中国道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并从世界历史语境出发审视中国,不仅是对中国问题的真实把握,而且也是对世界问题的真实体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哲学的价值理性角度,探讨了哲学的价值与哲学功能的区别,认为哲学的价值就是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哲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增长、政治制度的完善,都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手段;探讨了哲学对社会发展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整合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由价值取向向价值定向的转换,为人类社会选择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本文还合理评价了70年代罗马俱.乐部关于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哲学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时代的变革是以哲学的发展创新为开端的,当今时代物质发展已远远超越了精神发展,这种平衡被打破,出现了价值真空。哲学创新问题和价值观问题是当今时代发展中的哲学面对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本质上是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将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引向现实:在理论层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积极守正;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创新超越。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前提,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遵循的历史经验,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着不同的发展与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的社会经济相辅相成,它不断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其研究领域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及其发展的150多年历史,就是其真理性和当代价值不断得以证明和充分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今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作为当代哲学研究和中西哲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仅直接牵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命运,同时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道路上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浅析新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新道路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模式,但也是一条艰辛而曲折的道路。这就是面对既定的西方资本主义规则,在没有主导资源、市场定价权力和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发展本国经济,实现国际间共同受惠、共同发展、平等互利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具有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主要体现为中国道路的引领意义、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与中国方案的创新意义。本文从中国道路的引领意义、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和中国方案的创新意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作出阐释,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为世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制度作为人类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产物,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制度变迁与创新的根本动力,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制度变迁与创新的主体.制度变迁与创新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关于社会发展道路选择和制度不断变迁与创新的历史.制度创新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性经典之作,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宣告共产主义理想的战斗檄文,更在于其中蕴含着马克思闪光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发展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同时指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这些原理为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传承了《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发展思想,又使其得以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其丰富的财富思想,不仅从“劳动”和“资本”这两个核心范畴出发对资产阶级“财富生产”的实质进行了界定,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中的三种拜物教观念及其实质,而且从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意义上论述了财富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的历史作用、资本的文明意义以及财富生产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意义与社会价值。对这些思想进行哲学解读,有助于我们从经济哲学与历史哲学的双重视野领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及其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中轴是经济—政治系统 ,它撇开了自然生态和人的丰富交往实践活动 ,是仅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为基础而展开的层层递推式的理论学说 ,只适合于描述匮乏型和冲突型的社会结构 ,并解释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而不适宜于描述富裕型和公民社会型的社会结构 ,也不适于解释成熟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及其整合系统已经由传统的层级式和金字塔式的结构转变成内部系统既十分复杂、又有着高度相关性的社会系统结构 ,这是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发生解释性难题的关键。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只宜看成是总体性的潜在的历史哲学理论 ,并在这一意义上与马克思唯物史观沟通 ,而不宜直接看成是局部的和显在的社会发展理论。反省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 ,同样也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范式变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关于大力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讲话,对于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章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肩负的历史使命,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发展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根本属性问题上认为“君权神授、天下王有”,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认为维护君王的天下大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上认为应构建一种以君王拥有绝对权力为特征的社会治理体系,同时采取“王”道和“霸”道两种相辅相成的方式,实现维护君王天下大业的目标。这种社会发展观在当时确保了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秩序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之后的社会发展观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尤其是其将社会主要注意力引导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本应的第一位重要事情,从而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延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发展思想,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但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使人趋向完善,完美,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既是人的主观理想,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社会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所概括的范围要大于社会进步,当然包括社会进步,它具有实践性、过程性、局域性特别是代价性等特点;而“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主流的、本质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具有总体性、趋势性、前进性、结果性等特点。当然,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一面。本文还进一步从理论发展哲学、发展伦理学和发展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区别及其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政治因素——主权国家特别是传统大国基于国家民族利益所做出的政治抉择一是推动全球化运动的决定力量的社会发展现实,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当代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合力”论思想表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决定论,而是众多因素的辩证互动论;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误解为单一经济决定论的深层原因在于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实践转向”:由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哲学理路转变为新的实践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方向、动力、目标、战略和途径等问题,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对发展理论的哲学研究、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艺术创作除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之外还受社会政治、哲学、道德及宗教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艺术,社会存在性质较大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结果。本分析了云南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发展及其原因,并就如何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作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