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网络亲社会行为是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又没有明显利己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本文通过编制"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调查问卷,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因素,探讨了提高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有效策略,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当前社会也带入到微时代,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微时代的社会环境下,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针对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微思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适用性以及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表达、网络沟通、网络互动在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渠道的同时,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犯罪也可能导致歪曲民意,淹没民声。"网络舆论"能否促进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关键在于健康的网络环境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法治意识和政治意识,构建网络主体素质,为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提供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4.
当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生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虚拟暴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主要存在于网络语言、网络游戏和网络学习等几个方面。从是否具有主观恶意攻击动机看,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暴力行为分自觉暴力行为和不自觉暴力行为两类。大学生网络暴力行为往往具有不自觉性,因而需要提高他们对网络社会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信息网络的时代,它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消极的影响。本文针对我国使用网络的主体之一——学生群体表现出的诸多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的相应系统。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炫富事件此起彼伏,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归纳了网络之所以成为"炫富"的平台和助推器的原因,试图寻找网络炫富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对"炫富族"所具有的心理以及网络炫富对大众社会心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利用问题一直被社会所关注,对辽宁省5所高校1071名在校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注重自我的表达,缺少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具有一定盲目性,对网络信息缺少辨别性接受;网络使用过度并疏于网络新技术的认知和运用;网络使用缺少诚信,网络伦理现状令人忧虑。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网上培养"与"网下熏陶"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提高校园网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以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育人,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系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是一个值得高校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教育阵地"。本文阐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分析了如何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且深入研究了现代社会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舆情疏导和治理已成为"大西柏坡"软实力建设内含的重要工作,既为"大西柏坡"软实力的建设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网络赋予了民众更多的发言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使政府管理处于一种由传播技术促成的新的"被围观"的社会结构中。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处置网络热点舆情,就会刺激民众提升维权行动的悲情烈度,使抗争性网络文化蔓延,丑化政府形象,消解政府权威。因此,政府应切实转变治理理念,制定网络事件应对预案,提高舆情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推进现实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0.
沈旭升 《时代教育》2012,(20):43+51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在网络千姿百态的影响下,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少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但是网络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往往出现回应不及时和权威信息缺位等问题,极易导致舆情扩大。政府应当及时捕捉舆情热点,依靠权威声音进行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网络舆情监控系统,重视政府信息公开,从而合理有效的处理网络舆情,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民意在社会民意表达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这种新形式的群众意见表达方式,有利于各级政府及时了解社会舆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因为其匿名性与不可控性,给政府的决策过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网络民意崛起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从提高重视程度、改进宣传方式、健全监管机制、提升应对能力和进行公关培训等五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推动网络民意在政府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所在。戈德史密斯教授和埃格斯教授所提出的网络化治理理论强调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更深层次的公私合作及政府更高水平的网络管理能力,对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结合网络化治理理论,需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结合"控权—服务论",促进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出和深化,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践中创造出多种有效举措,推动了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庆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表明,要突破传统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分割”体制障碍,应在统筹城乡的基础上采取一体化和多元化相结合的路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投入主体和服务机制的创新,实现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理念中公共服务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更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从探讨公共服务型政府所应具有的公共理念出发.提出公共性的实现要求政府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看其是否能够创造“主流化”经济。作创造性地把“主流化”从微观引申到宏观经济领域。对于政府与市场,作不是停留于政府是否干预经济的无休止争论上,而是从美国经济发展中,具体讲是通过罗斯福新政中建立麻梭浅滩水电工程及其经济社会效果,推导出一政府也应该创造和推进“主流化”经济。而且,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作提出有必要从迅猛发展的信息网络中,从人才的聚合效应上,从制度均衡的效果上创造“主流化”经济,以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杨阳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12):98-10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包含众多主体,各网络舆情主体的共同作用导致网络舆情复杂多变,网媒和政府作为舆情演化的主要干预力量,其干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舆情演变方向。围绕网民、网媒和政府关系问题,分析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网媒和政府对舆情的干预机制,并通过微分方程构建网媒和政府干预下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模拟仿真不同干预情景、干预节点以及干预强度对网络舆情演化路径变化的影响,为政府治理舆情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共容利益"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尔森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性概念,是他用来解释"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现象"、"权力与繁荣"的理论基石。在风险社会面前,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政府、社会、家庭都面临风险的重新分配,那么高校在实施公共安全教育时,惟有通过与政府、社会、家庭形成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基于平等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共治,才能使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共生共荣,推动公共安全教育的地域互补、风险共担和资源整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破坏一度十分严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践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需要以政治系统论视角为出发点,构建"群众-政府双向互动模型",以推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群众一方面可以向政府献言献策,另一方面可以加入公益组织,向政府给予支持和帮助;政府可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三个维度输出进行生态建设。最后,群众会对政府的政策输出作出反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输入,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20.
墨菲定律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提供了借鉴:其一,网络舆情在全面考验政府及其官员,任何微小的源头都有可能掀起狂风巨浪,政府必须建立网络舆情的长效监测机制。其二,网络舆情有鲜花也有毒草,要认清两者的差别和各自的内在规律,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解读。其三,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不当经常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在其中要尽量掌握主动话语权,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