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都督诸路军马”正解内蒙古通辽市职教中心孙培民们指南录)后序》中“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一句,人教社《教学参考书》将“都督诸路军马”译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第173页)。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都督诸路军马”是官名。《宋史·职官志》...  相似文献   

2.
《(指南录)后序》开头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教参”将“都督诸路军马”当成一个动宾短语,解释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笔认为,这样解释不妥。  相似文献   

3.
《指南录后序》中的“都督诸路军马”许多人理解为“统领各路军队”。其实,除此意义之外,“都督诸路军马”还是宋代官职名称,不常置,常由宰相、枢密使兼任。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都督诸路军马”应为官职名称。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授《〈指南录〉后序》一课时,做了一次测试,让学生笔译“都督诸路军马”一句。结果全班67人中无一人对“路”做明确解释,都直接译成“统一指挥各路军马”。  相似文献   

5.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这是南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开头叙述交代的一段文字。当时,文天祥已“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并且“都督诸路军马”,而众官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选入了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原文第一句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校《文山先生全集》,文字也并无不同。照说文天祥初次拜相日期为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其实,查对一下文天祥其它文章和其他有关资料,显然大有出入;此日期弄不清楚,讲述下文,就有牴牾,所以有校正的必要。一、《指南录自序》云:“予自吴门被命入卫,守独松关。迺王正二日……元夕后……十九日,大皇除予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说的是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拜相。二、按文天祥在狱中手书的纪年录丙子条下云:“正月二日,除知临安府,辞不拜……十八日伯颜至亭山,是夕,宰相陈宜中遁,十九日早,除枢密使,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悬辞间,牵旨诣北军讲解,二十日,以资政殿旧职  相似文献   

7.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篇目,课文最后一段中有“雨村详加审问”一句,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解释其中“详”的含义。许多人把句中的“详”解释为“详细、周密”,几经翻印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第五册语文教学参考》第187页的答案和由未来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初中语文思考和练习解答》中第437页的答案也都是“详细、周密”。对此种解释,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详”应看作“佯”,解释成“佯装、假装”,才切合课题与文章主旨,其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必修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注释解释"除"为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五人墓碑记》同样有一句含有"除"的句子,"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除"解释为"清理"。而"除"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的义项是"表示不计算在内、去掉"或"除法运算"。"除"字古今义为何有如此大差别?  相似文献   

9.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1953年出版的《中国农民革命史话》一书中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军“统一了河南,占领了荆襄”。(第352页)  相似文献   

10.
张正晋同志在《古今汉语形同义异词语教学谈》一文中说,“而在古代,‘从事’是官职名称”。接着,还引了《辞源》的解释作证。(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第36页。)其实,“从事”的古义并不只“官职名称”这一讲。查《辞海》语词分册(上)“从”字下的“从事”条,除官名外,尚有二讲: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八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师大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第四八二页是这样解释“轻裘肥马”这个成语的: 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骏马。《论语·雍也》:“赤(公西华)之适齐 也,乘肥马,衣轻裘。”后来就用“轻裘肥马”形容剥削阶级的豪华生活。  相似文献   

12.
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节,讲到突厥族时曾说:“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了都督府”,“为了加强管理西突厥地区,640年,唐政府在高昌设立了安西都护府”,702年“设立了北庭都护府”。不少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都督与都护两个官名是怎样来的?唐代在突厥地区设立都督府、都护府的情况怎样?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略加解释,供同志们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1278年抗元被俘,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始终不屈,1283年从容就义。他的诗、词和散文等著作收集在《文山先生文集》中,风格悲壮,感人至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①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奠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些古汉语语法书和古文选译对陈述句末的“焉”注释不尽相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一曰“焉”是代词,译作“哪儿”(于在春《文言散文普通话翻译》第4页);一言“焉”“应看作纯粹的语气助词.”(见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31页)再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一谓“焉”  相似文献   

15.
“以夷款夷”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本第 10页上有一注解 ,将魏源《海国图志·序》中的“以夷款夷”解释成“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笔者认为这里的“款”不能解释成“接待” ,而应通“叩” ,可以解释成“敲”或“击”。现将意见阐述如下 ,以就教于方家。首先 ,“款”字解释成“叩”、“敲”、“击”是一种常见用法。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实用汉字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5年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897页上都不乏其例。《吕氏春秋·爱士》中有“夜款门而谒”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款关请见” ,唐朝诗人孟浩然有“有客款柴扉 ,白云巢居子”…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 14 3页 :“192 7年春 ,北伐军沿长江东下 ,占领南京 ,进驻上海。”而第 14 2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却标明沿长江东下的北伐军仅占领了南京 ,并未继续东下进驻上海。进驻上海的是由南向北的闽浙方面的北伐军。王桧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上册 )第 181页载 :“192 7年初 ,北伐军继续分三路进军。东路军以何应钦为总指挥 ,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 (主力为第一军 )由赣东及闽北入浙 ,直逼杭州、上海。”“东路军于 2月18日攻克杭州 ,3月中旬抵达上海郊区 ,3月 2 2日 ,上海工人经第三次武装起义后占领上海。”“北…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教学参考书》(上册 )第 1 62页 :“奉同盟会总部之命 ,回到四川家乡荣县的吴永珊 (即吴玉章 ) ,首先推动了荣县宣布独立 ,建立了革命政府 ,这是当时全国的第一个革命政权。”而第 1 63页又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一贯仇视革命的旧军官黎元洪当上了这个第一个革命政权的都督”。这里的第一个革命政权显然指的是湖北军政府。这不是互相矛盾了吗 ?从《教学参考书》第 1 68~ 1 69页对“保路同志军发动起义”的介绍可知 :1 91 1年 9月 2 5日同盟会会员呈玉珊和王天杰等在荣县宣布起义 ,建立革命政权。安作璋主编的…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隋唐史“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节时,细心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瀚海都督府还是瀚海都护府?”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现行统一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史》(2003年6月第一版)第86页有这样一段文字:“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受突厥汗国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而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19.
杨远林 《阅读与鉴赏》2007,(2):79-79,49
明代魏学的《核舟记》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佳作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加以使用。笔者却对教科书(包括新版的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和过去的四年制人教版教材)的一处注释,心存质疑,颇值得推敲和商榷。鲁教版教材第117页的注释29为“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原四年制人教版的课本第113页注释14中解释“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可见,二者都将“背”解释为顶部,“船背”即船的顶部。在《教师教学用书》课后的“有关资料”中也认可这种解释(人教版和鲁教版都有相同解释,只是页码不同),第151页中摘自《课文分析集》(隋树森著,广东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20.
<正> 1983年出版的《辞源》第4册在“葵”的第二义项中说:“菊科植物。有锦葵、蜀葵、秋葵、向日葵等”(见第2681页)。1988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也有同样的解释(见第9册第492页)。 这个解释可靠吗?非也。注释中所列举的4种植物除向日葵是菊科外,其余3种都不是菊科植物。那么,它们各属哪科呢?原来,它们都是锦葵科。 《辞海》注:锦葵属“锦葵科。二年生草本。叶圆形或肾形,5~7浅裂,有圆锯齿。夏初开花,花簇生于叶腋,花冠淡紫色,有紫脉。栽培供观赏”(缩印本,1989年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