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最佳作。在此作品中 ,作者始终遵循着“心理现实主义”原则 ,成功塑造了伊莎贝尔·阿切尔这一形象 ,全面展示了三个层面的个性冲突 ,即欧洲大陆和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众多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及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性格两面性 ,为她走入婚姻和回归家庭提供了充分合理的铺垫 ,因此使情节设计与个性发展并行不悖。伊莎贝尔悲剧性婚姻具备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贵妇人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最佳作。在此作品中,作者始终遵循着"心理现实主义"原则,成功地塑造了伊莎贝尔.阿切尔这一形象。小说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性格缺陷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社会根源如传统势力辗磨、现实社会的束缚决定了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3.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他是美国十九世纪文学领域中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作家,在当时的美国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都享誉盛名.笔者认为该小说脱离了詹姆斯之前的小说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美国小说中“浪漫传奇”的传统.《一位女士的画像》开创了詹姆斯成熟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形式,其中个体道德成长的过程需要“社会性意识”的培养和对个人主义思想的扬弃.该小说中不仅表现了个人意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表现了个人对社会形式形成了自觉的认同.论文就从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中去解读小说中的关于婚姻与自我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阿切尔认为自由是独立于爱和责任的孤立存在,这种对自由的抽象的理解使她落入婚姻的陷阱,从天真的状态坠入经验的痛苦,自由反而变得遥不可及。最终,伊莎贝尔从自己的挫折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并通过自我牺牲、付出关怀,踏上了返回自由之途。文章通过分析伊莎贝尔追求自由的历程,批判了抽象看待世界的思维,揭示了作品所呈现的关于自由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5.
《贵妇画像》与《金锁记》中“光”和“飞”的意象分别象征着幸福和自由.不同的是,前者运用意象对比来描述伊莎贝尔婚前和婚后生活的巨大反差,而后者则凭借意象的反复来展示七巧日趋疯狂的心态。本文主要比较两篇小说中意象的选择、表达方式与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亨利·詹姆斯在其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以亨利艾塔作为参照物来描述金钱和传统道德对伊莎贝尔寻找自由之路的阻碍,慨叹其失败。两位不同女性相同的命运显示出詹姆斯小说中矛盾的女性观:赞扬女性争取自由的精神,却又认为婚姻才是女性的唯一依托。  相似文献   

7.
亨利·詹姆斯早期国际题材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以美国人旅居欧洲为背景,着重表现美国人从天真到成熟的艰难的"认知过程",以伊莎贝尔悲剧性却充满力量的婚姻结局表现了欧美文化相融的复杂过程.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融合亨利·詹姆斯的漂泊经历来表达19世纪新旧大陆文化碰撞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媒”,是由婚姻习俗派生出来的专门职业,操此职业者即称“媒人”,古代称“媒妁”.《说文》云:“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古代嫁娶必用媒,它和“父母之命”一样.是构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使婚姻合乎道德的一个楔子.因为照儒家的观点看,婚姻用媒可以“隔男女,防淫佚,养廉耻”,《孟子·滕文公上》就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送,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婚姻之重媒如此,所以“媒”就成了我国古代婚姻习俗的重要传承之一.《金瓶梅》在反映我国古代婚姻习俗方面可谓精彩绝伦,据笔者归纳所知,约有“官媒”、“私媒”、“牵头”、“牙婆”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运用庄子"缘督以为经"的人生观分析《贵妇人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人生选择。庄子的"无情"观、"无用之用"观和寓言"庖丁解牛"具体体现了"缘督以为经"思想。本文首先用庄子的"无情"观分析了伊莎贝尔片面追求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想对其人生的负面作用;然后用庄子"无用之用"观分析了财产和激情对伊莎贝尔的"无用"价值;最后用寓言"庖丁解牛"分析了她回归无爱婚姻的原因在于扭曲个性以回避现实的矛盾,以寄托母爱的方式实现其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10.
2当有人征求伊莎贝尔的意见时,她总爱说:“随便。”因此,父母、老师、朋友也就很随便地应付着她。过了一段时间,当妈妈问伊莎贝尔早饭吃什么时,她说:“随便。”妈妈说:“那好吧,剩饭归你,亲爱的。”当爸爸问伊莎贝尔,她是否想坐他的车去上学时,她说:“随便。”爸爸说:“那好吧,你可以走着去。我不顺路的,亲爱的。”当老师问伊莎贝尔,她是否想分发试卷时,她说:“随便。”老师说:“那好吧,伊莎贝尔。詹妮,你来发吧。”当詹妮问伊莎贝尔,放学后是否愿意一起去玩时,她说:“随便。”詹妮便和哈斯特一起去了公园。但伊莎贝尔是个聪明的女孩,那天下…  相似文献   

11.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之一.他的<贵妇人画像>被称作是一部经得住用各种方法阅读的佳作.这部小说不仅突出了詹姆斯一举成名原因之"国际题材",而且展现了詹姆斯对伊莎贝尔细腻、生动的心理剖析,为他后来被誉为心理现实主义作家埋下了伏笔.文章从存在主义,尤其是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角度,试图阐释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事实上是她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婚姻史》中,韦斯特马克对人类缔结婚姻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指出,这些婚姻形式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从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内婚制、抢夺婚和转房婚等形式来看,“实利婚姻”的性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198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我国第二部婚姻家庭法律,它在195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也影响着汉中的婚俗文化。本文分析了1980年《婚姻法》所确立的计划生育原则和禁止近亲结婚法律规定对汉中婚俗的影响:“铺床”人的选择越来越“严格”;独生子女的婚姻习俗逐步形成;“招赘”婚俗进一步强化;“中表亲”婚俗逐步消失等。揭示了社会重大变革或变迁时,婚姻法律在传承婚姻习俗的同时,对婚俗文化诸多或表面性或根本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婚姻“六礼”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六礼”的问题。“六礼”是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所规定的六种仪式,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六种仪式详细规定记载于《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仪》两部书中。后来,很多礼教经典和史书作了解释和演义,历代(至迟在唐代)的“户婚律”都以“六礼”为基本内容,勘定婚姻条文。因而“六礼”遂成为一种统一的、流行于上层和民间的婚姻仪式,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比如在清末,陕西的很多地方,婚姻嫁娶都还基本上按照“六礼”的形式在进行。①“六礼”以它顽强的“遗俗”之力,影响着我们当代的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15.
李桦 《考试周刊》2015,(17):16-17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生平的最佳作品之一。在小说结尾,伊莎贝尔虽然知晓了丈夫与其情妇卑鄙的阴谋,却还是选择了回归,小说的结局引起了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失望和困惑。作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伊莎贝尔选择回归的动机,并探讨伊莎贝尔所指的"康庄大道"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16.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出发分析小说《贵妇人画像》中伊莎贝尔的心理历程,可以看出伊莎贝尔的人格心理随着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一开始伊莎贝尔的人格受"本我"支配,在这一阶段,伊莎贝尔遵循"快乐原则",先后被不同的"力比多"能量驱使而逐渐走向悲剧。之后伊莎贝尔的人格发展为由"自我"掌控,遵循"现实原则",开始认清并接受现实。在小说最后,伊莎贝尔的人格蜕变为由"超我"主导,遵循"道德原则",从而实现了人格上的升华。亨利·詹姆斯作为心理描写大师,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洞悉詹姆斯笔下的女主人公更能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婚姻保卫战》中,许小宁对陈梦、老常的“老夫少妻”型婚姻有着一个直击死穴的评价——高矮悬殊,年龄悬殊、胖瘦悬殊,整个一“三叔”。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诗经》中的“山有X,隰有X”进行考证,指出“隰”是山脚下低于原的平地,可种树,可种庄稼.同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山有X,隰有X”句式在《诗经》中所起的“兴起婚姻爱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第一部《婚姻法》中规定了影响婚姻效力的疾病,这些规定在传染病的防治和降低出生缺陷率的过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随着医学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的婚姻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婚姻法》中的部分规定已与当下的社会生活不再有效衔接。2020年出台的《民法典》对影响婚姻效力的疾病进行了全新修订,但也给学界留下了对“重大疾病”的内涵应当如何解读的难题。《民法典》是《婚姻法》的承袭,也是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一环,对《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三条中“重大疾病”的解读,不仅要符合历部婚姻法中所维系的共同法益,还要与现行法秩序相符合。因此,对“重大疾病”应当做扩大化解释,可能影响当事人缔结婚姻关系意愿、影响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疾病,都应归属于“重大疾病”的范畴。这不仅有助于婚姻自由权利的实现,更有利于家庭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20.
杨慕文 《文教资料》2011,(10):21-23
《贵妇人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最佳作。在此作品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伊莎贝尔·阿切尔这一形象。本文一反中外评论家们提出的小说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性格缺陷决定她坎坷命运的观点.试图从社会根源来剖析女主人公在欧洲追寻自由,身陷囹圄的命运背后复杂而深沉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