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纪录片的作用逐渐变得更大,尤其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为了加强外宣纪录片的效果,得到最终的目的,必须要强化电视外宣纪录片创作中的外宣意识。本文主要是对电视外宣纪录片创作的现状以及路径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电视纪录片目前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已纪达到了相高的境界,而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连国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对电视纪录片的追求几乎还无从谈起。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近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进步,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当然,我们与那些优秀纪录片的盛产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是在我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以它独特的纪实手法阐释人类历史,反映现实生活,预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从1922年美国导演弗莱厄蒂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至今,纪录片已有70年的历史。电视纪录片在我国的兴起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界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等更是显出纪录片的生命力和繁荣的创作景象;同时也预告:纪录片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把握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及规律,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今,纪录片在电视频道中俨然成了一名“常客”,垂青纪录片的受众群体被“忠实”地培养出来。但笔者认为,纪录片理论仍在“建设”中,围绕纪录片的创作问题也仍在探讨之中,关于纪录片的反映对象,许多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还存在肤浅的认识。认为纪录片是反映生活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这是非常流行的观点。所以生活不弃琐碎、世界光怪陆离均被“纪录”了。纪录片的反映对象是“人”,但人的美学观点远没有被人们理性地、普遍地接受。关于纪录片的反映方式,按照编年的顺序,大致人们尝试了格里尔逊方式,几近于实况录像的“真实电影”方式…  相似文献   

6.
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海上传奇》投身暑期档公映,然而据报道票房不佳,观众有限。看过该片的部分观众认为,这部纪录片不好看,不吸引人。影院经理则直言:  相似文献   

7.
所谓对外宣传纪录片,即采用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来进行的社会、人文以及自然领域的宣传.它涵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取向和民族生活方式的直观物质形象.中国电视对外宣传纪录片在创作中紧紧围绕文化这个主题,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文化自身的悠久历史、深厚积淀和博大精深,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文化交流本身具有相通性、共享性的特点,易于被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所认知、接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不容乐观,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尽管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数量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普遍存在。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  相似文献   

9.
刘海涛 《记者摇篮》2007,(12):42-43
电视纪录片是含有主体意识的纪实性电视作品,当它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拍摄和资料积累,与拍摄对象发生协同、共振,而产生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对人类生存具有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是含有主体意识的纪实性电视作品,当它经过相当一个时期的拍摄和资料积累,与拍摄对象发生协同、共振,而产生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对人类生存具有启发意义的作品时,就不再是声画元素构成的简单完成体了。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情况看,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在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伴随社会的发展,受众认识水平的提高,纪录片领域出现许多新的探索和尝试。其中的人文性和平实化,就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电视纪录片的人文性,主要是对人的主体性及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生活中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电视节目市场上,纪录片似乎是曲高和寡甚至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代名词.当生产者们像呵护婴儿般捧着浸透自己心血的作品走向市场时,往往会被收视率当头浇上一盆冷水.于是,一些人就此坚信电视纪录片是小众化传播的节目形态,只能局限在某个小圈子内自娱自乐.但是,假如这些人有幸看到了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巨型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1978-2008>,也许不但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而且会认为该片在纪录片特别是财经类电视纪录片创作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如今,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多采用纪实的电视手段。但强调纪实,强调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绝不是无目的自然主义的表现。纪实的手法,只不过是借实录来体现作者的情思。生活的流程、实发的事件、人物的活动都是具体的、实在的、都是可以用镜头捕捉的,如果将其生硬地搬出来,肯定缺乏生气和活力。作者用情愫、情思讲述故事,编织跌宕起伏的矛盾冲突连线,才能使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现代电视纪实一方面强烈要求回归纪录本性,保持生活的原始形态(即“原生态”),反对故意戏剧化、故事化地处理事件;另一方面,从观赏态度出发,又要求纪录片要讲述一个故事。讲故事,意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各大电视台都开始创作不同类型的电视纪录片,由于观众的兴趣爱好不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类型、创作方法以及选题角度等等都是不同的.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电视纪录片,而且分析了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是以纪实为内容和形式的电视艺术形式,它既有电视片的普通创作规律,也有着纪录片特定的创作规律。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解说词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那么解说词的创作如何协助完成纪录片的创作呢,又如何让纪录片增色呢,本文试从纪录片的创作规律总结一些解说词的创作规律。并根据作者本人多年纪录片创作经验,探讨几点纪录片文稿写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培 《传媒观察》2006,(6):47-48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摄制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荣获2005年度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十佳”长片奖,今年五月又送评中国“金鹰奖”。南京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八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获得2006年度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这两部反映同一题材的纪录  相似文献   

19.
钱猛 《视听纵横》2002,(5):50-50
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又往往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主观情感的抒发。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20.
当前,影像资料已成为记录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纪录片创作者,应该有"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历史观,所拍摄的片子须能为后来研究者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