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从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功能与认识、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现状与思考、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构想与展望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在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实际出发,论述了现阶段高校公共选修课开设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在高职教学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四种关系。提出了在高职教学计划中应确立核心课程 ,开设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和双语课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英美文化》是介绍英美两国基本文化知识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扩充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课程设置的背景、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本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相似文献   

4.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实施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课程建设是高校推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课程群建设理念,从特色课程开发、公共艺术课程群构建、艺术教学方法改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将一门门独立、分散且具有食品文化艺术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打造成一个多学科渗透互补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群,打造具有食品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品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高校文化生态的视角分析A学院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观念、双语课程建设、教师的知识储备、双语教学管理及其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问题。提出了实施领导与教师的跨文化培训、加强校园文化和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发隐性课程、细化多元评价体系等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发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未来就业是大学生选修公选课的主要动机。然而,由于高校公选课存在的课程建设管理不到位、缺少选修指导等因素,导致选修学生到课率低的现象。鉴于公选课对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应当在加强开设课程的遴选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加强课程监督和评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以及科学引导大学生选课等方面加强高校公选课的建设,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旨在以课程知识、技能教学为载体和手段,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更好地推进、落实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公共管理学专业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专门探讨和实践;在重新深入认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内涵、分析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基础上,从课堂教学角度对公共管理学课程思政进行了实践,并提出应用策略与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多媒体技术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利用英语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和交流的能力。结合多媒体技术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开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振动力学”是力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工程背景较强,涉及先修课程知识架构较广,紧跟学科前沿的专业基础课程。“振动力学”双语课程教学是加强新工科建设、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开设“振动力学”双语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从学情分析、教材选用、教学措施、教学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等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反馈,总结经验,并反思不足,以便改进。  相似文献   

10.
"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工科时代社会对国际化、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从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入手分析,并从教学模式、教材选取、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课程的考核等方面对该门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人文教育的内涵,在外语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文学课程的内在关系,提出了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路,包括文学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认为文学课程能否体现人文精神取决于教学方法,不能把文学课仅仅作为知识课和语言学习的手段,而应该在文学课程中尽可能体现人文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工科院校人文社科课程设置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世界上几所著名工科院校(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时比例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现状,对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中人文社科课程的课程门类和学时比例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通识课程《道路桥梁工程导论》的教学为例,探索工科课程对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培养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时代责任感,勇于创新、学科融合等人文与科学精神。最后,提出一些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视角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是理工科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两大要素。同时,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写作类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认知水平,涵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提升学生伦理道德水平和塑造学生科学精神等多种功能。在"新工科"视角下,以"工程师"为主题的通识写作课探索了借助通识写作课实现隐性课程思政的方式,展现了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设计面向理工类本科生的通识写作课教学方法与成效,并为未来相关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以理工专业特色为主的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文科专业。理工类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亟待加强,是与大学生人文知识、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相适应的。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人文素质类课程、发挥图书馆综合信息的渠道作用等,高校可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收效甚微,处于热议而少做的尴尬境地,急需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突破。而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理论的精华,对于纠正当前高职人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当今时代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趋势使得突出人文教育的职业性和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因此,高职人文课程应该面向职业生活、以"知行合一"为导向进行重构。基于这种思想,以浙江高职为例对人文课程进行了体系重构和优化的尝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等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结合专业课程的讲授,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理想人格、崇高的精神境界、辩证的思维模式的理想人才。文章选取土力学的发展历史、土的三相物理性质指标和基底压力的分布规律等三个知识点,具体阐述了在土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开设文艺类系列课程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亟需建构完整的课程体系。理工科院校文艺类系列课程体系的建构应从人文素质培养的高度定位,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并综合各门文艺类课程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目前在理工科各院校普遍开设的概率统计课程为例探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主要分析了兴趣不足的成因,阐述了作为高校教师如何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培养学习兴趣,进而提出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钻探与掘探”是河海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文针对该课程内容散杂、定性描述多等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强调,只有密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并加强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从有效向高效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