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小说分类是在中西文化对撞、新旧思维和审美意识冲突中艰难完成的,经历了由单一的题材分类到多角度的形式分类过程,其间出现的“正格”意识与“五四”小说现代化诉求紧密联系,而小说分类涉及到的已不仅仅是小说自身,它更象一个“精神门扇”,内里透露出一个时代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民初,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小说读者的总人数一直在稳步增长,其中士大夫(士绅)一直是阅读小说的主力军。1872年至1894年间,并无文艺思潮波及小说,小说读者对语体亦未进行自觉的关注。1895年后,士大夫进一步成为小说读者的绝对主力。白话小说虽一时繁兴,但为了因应士大夫的阅读需求和品位,最迟至1908年,文言小说的销行即已超过白话小说。1912年至1919年间,新式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小说读者的另一主要来源,其受教育背景使得他们习惯文言文学的阅读,从而进一步助长了文言小说的盛行。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给小说园地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短短十余年间涌现的新小说,相当于此前一千多年产生的通俗小说的十余倍。而且名目繁多,内容深广,用嘻笑怒骂之笔,揭露了病入膏肓的社会疮痍,并努力探索富国强民的改革之路。这是一部形象的中国近代史,也是小说家们救亡图强的心史。在小说发展史上,新小说具有新旧更迭、革故鼎新的桥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现当代小说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刘韵琴在1915年至1916年间,创作了大量以爱国、启蒙为旨归的反袁小说。这批作品与当时立意消闲、娱乐的小说风尚迥然有异,具有鲜明的"工具化"倾向,是与袁世凯复辟帝制进行斗争的产物。事实上,无论是刘韵琴的小说观念还是小说创作,与晚清"小说界革命"有一脉相承的话语空间和政治逻辑。她的小说趣味浓厚,引人入胜,能以谐趣之手段来导民以政见,从而在清末民初的女性小说创作中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在"小说界革命"的倡导下,大量科学小说译入中国,随后本土作家开始积极从事科学小说的创作。但是,自科学小说译入中国起,译者和作者对科学小说的误读却屡见不鲜。无论是译者还是作者,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科学小说科普读物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曲博 《华章》2011,(34)
“新词语”在词汇、词汇史研究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不研究“新词语”,根本谈不上词汇史的研究,而共时范围内的词汇研究也是很困难的.“新词语”总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一个共时时期的词汇,总是包括原有词语即从上一个时期继承来的词语和这个时期产生的“新词语”.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小说类型理论与实践,从题材类型到多角度探讨,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它既反映了对中国传统的承传,也反映了中国小说类型理论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截至目前,研究界对清代满族文学以及现当代满族文学的研究已有诸多收获,却对清末民初亦即“辛亥革命”前后满族文学的展现情况不甚了了,以至让人时常感觉对满族文学的基本把握尚存明显“缺环”。清末民初京旗小说所处的生存语境、表达的艺术方式、言说的话语空间、展现的思想状态、呈示的精神内涵都处于文学史的弱势地位,搜集、识别、考据、鉴定、评估、汇编这批被遗忘的京旗小说,有助于形成满族文学谱系的系统脉络,从而也对于重写中华文学通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译介始于底本输入的环节,一些传教士、有海外经历的中国学子旅人、职业译者和出版发行机构、新式学校、图书馆等出于宣扬教义、救国新民、商业谋利或文学交流等不同目的,通过个人携带入境、跨国邮购、出版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渠道,将众多域外小说引入中国的文化场域,成为翻译小说底本。这些底本主要有书籍和报刊两种出版形态,从其所属空间范围看,多来自欧美、日本;从时间范畴看,则以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晚近作品为主。在文本翻译开始之前,底本来源对译本题材类型、艺术形式及传播接受的影响已然显现。  相似文献   

10.
盛行一时的汉译哈葛德小说不断为学者所关注,一百多年来,学界不乏相关的考述成果,汉译哈葛德小说23种之说十分流行;然而经过重新考证,笔者认为汉译哈葛德小说达38种之多。现以哈葛德小说汉译的时间顺序展开考述,试图把握其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剧变期,“小说界革命”的巨大震撼,使侠义小说自身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一步作品表现了浓郁的反帝爱国思想,有的作品出现了涉洋题材,洋溢着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以武行侠的作品内容,努力结合反腐败,反官僚的现实斗争,将武侠小说的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当然,任何蜕变都必然保存一些旧有的痕迹,合资义小说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2.
李涵秋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小说作家,其《涵秋笔记》虽属旧体志怪传奇小说集,但内容上却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其单篇小说《蝴蝶相思记》注重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双花记》带有自叙传的性质;《雪莲日记》是日记体小说;《红鸳语》是"集锦体"小说;《黑美人传》是寓言体小说;《穷丐》则是现代短篇结构手法的尝试之作。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在小说翻译内部逐渐形成了欧化倾向的"西方范式".愈到后期,它愈突破了以既有中国古代文学式样翻译西方小说的局面.同时,这一欧化倾向的发展,也影响与促进了清末民初翻译文学语言产生了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语言中的文言与白话,即另类"翻译体"欧化白话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黄山学院文学院张振国博士的《清末民初李涵秋文言小说综论》发表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该文对于李涵秋的文言小说集《涵秋笔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补白意义,但其他内容或注释未明,或考辨不清,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确有予以澄清辨明的必要。《蝴蝶相思记》并非李涵秋的作品。李涵秋译编的短篇文言小说《奇童案》和独创的两部长篇文言小说《姊妹花骨》和《双鹃血》,颇具异于古代小说的叙述试验色彩。  相似文献   

15.
王飞  王翼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15-119
清末民初时期是小说翻译创作最繁荣时期,经历了翻译小说的繁荣到创作小说的繁荣两个阶段。小说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体裁,其创作手法、体裁、文体等在翻译小说的影响下日益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的反思小说中,涌现了一大批历史受难者的形象。他们主动地承担起民族、历史的苦难,象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样,甘于自己的肉体、灵魂受难,坚持真理,执着信仰,为后人指出前进的方向。文章分析了李铜钟、罗群、郭金泰、张思远等反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指出他们不但是历史的受难者、是昨天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也是历史的英雄、是明天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社会幻想小说”于晚清时候出现,是一种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的理想型文学,小说着力于向读者展示作者想象中的人类社会的形态。“社会幻想小说”的出版与传播与清末民初的出版法规密切相关。《大清印刷物专律》与《大清著作权律》一方面规范了文学的出版和传播,另一方面由于初次制定的不完善性,并不能行之有效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钳制”。而民国初期颁布的《出版法》与《著作权法》与晚清时候相比,对书籍出版规定更为细致严苛,不过由于民主政体的存在,再加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对于言论出版自由的保障,使得民国初期的社会幻想小说在想象空间上更为宽广,种类更加多样,对政府的批判更加犀利,因而获得了比晚清时候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的停废,切断了塾师群体借"舌耕"以图仕进的上升通道,打乱了其人生轨迹及现实生活。面对这一窘迫的态势,塾师们不得已调适自身以寻求因应举措,或仍操旧业,或转入新式学堂,或出洋留学进行深造,又或因势利导改就其他事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趋新特征。不过,面临科举突然废止,塾师们在调适自身作出相应举措的过程中,显然并非都能适得其所。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塾师在教学之外,还要应付一些乡村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杂事。这些杂事包括文字方面的杂事,主要有帮看文字、命名起字、写对联、写招贴、写契约文书、写寿文、写碑文等。除了文字方面的杂事之外,还有帮办婚事和丧事、居间调停、做媒、算命看风水,乃至看病立方等。塾师参与乡村杂事,给乡村社会的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具有浓重的地方底层风俗文化特色,体现了塾师在乡村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