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隐居地选择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分析唐代庐山隐士数量在隐逸诸山中排名下降的原因,结合庐山隐士的隐逸动机、隐居时的诗文创作和隐居结果考察唐代隐逸的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罗浮山是中国诸多名山中以仙山文化著称者,它的这一文化特色既吸引了各朝隐士隐居游历,同时,部分在罗浮山隐居过的隐士死后亦被神仙化,从中可以窥见隐居处所的地方文化传统对文人隐逸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隐士是中国文人阶层中一个特定的部分,由于隐逸不仕的主客观原因不同,以致于他们隐居的动机、目的也不同,其隐居不仕的方式也不尽一样.  相似文献   

4.
隐居九华山的名士既有费冠卿、王季文等弃官而隐者,也有如杜荀鹤等隐而为官者,还有张乔、许裳等因战争结束官场生活而隐者。隐居生活丰富了这些知识分子的艺术情感,隐士们在隐逸中创作的灿烂艺术又使得九华山更具丰厚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5.
唐代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隐逸之士,这些隐士们很多本身就是文士.他们的隐逸状况多有不同,有一心一意坚定不移的纯隐,也有半路出家的隐者,也不无先隐后仕或先仕后隐,乃至亦官亦隐者.他们的隐逸动机以及走上隐居的道路是多种多样,难于一概而论的.对于隐者的隐逸动机与归隐之路的探索与认识,有助于我们认识有唐一代的文士和隐者,并且对于探讨这一类人群所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他们隐逸的思想与心理状态是必要而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隐逸之士,恽寿平身上不仅泛射出当时隐士所普遍具有的隐逸特性,而且具有其鲜明特性:常年居住闹市;艺术创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隐居对恽寿平的文艺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保证了充分的创作时间、提供了极好的创作素材,并保证其创作的“风骨”。但同时,隐居对其文艺创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消极的思想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且作品多少要受世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隐逸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隐士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庄子》中形象地描写了几类隐士,他们或是刚烈,或是柔和;或游离于理想中,或回归到现实中。每一种隐士类型都集中反映了庄子看待隐逸的态度,都是庄子隐逸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东汉时期的隐逸在中国隐逸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隐士们的不应征辟也成为这一时期隐逸的一个重要特征。隐士们或是淡泊名利,或是待机而仕,甚至是为沽名钓誉而选择不应征辟,对当时社会风气产生了较大影响。无论是对于隐士自身还是其家庭,他们的这种行为都是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东汉隐士的不应征辟是隐士身份构建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隐士与统治者之间的一场博弈,对后世隐逸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     
隐士“隐士”,这个语词是一种存在的虚无。挤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隐士”,显得斋冷衾薄:隐居的人。它上声复入声的声调转换,恰好表达了这样的感叹:世间本没有隐士———真的隐士!“隐士”,给人一种古典的静谧。它超尘脱俗,遗世独立,面朝冷壁,满目苍翠。《论语·季氏》上说:“隐居以求其志。”这“志”,是一张试纸,能鉴定出隐士的成色。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隐士即使遭遇饥寒困厄,也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中国的“隐士”,更像是一张镀金名片。“招聘隐逸,与参政事”(《后汉书·岑彭传》)。“归隐”,是为了“出仕”。一“归”一“…  相似文献   

10.
隐士是隐逸文化的主体,也是隐逸文化主要的承载者和践行者,集中体现了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符号化的隐士,被人们当作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拒绝参与现世社会政治活动,超越世俗名利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隐士的美化,更是一种很大的误解。通过考察"二十六史"隐士传记载的三百多名隐士,则会发现这样一些基本事实:家庭背景对隐士相当重要,做隐士需要家族强有力的支持;隐士和政治密切相连,大多数隐士离不开政治;隐士队伍驳杂不纯,主体上应归入统治阶级范畴,小部分属于庶民。借助"二十六史"隐士传,就能消除笼罩在隐士身上的神秘面纱,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这一另类群体。  相似文献   

11.
李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25-27,82
王维和白居易同为隐士,却由于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走出了不同的隐逸之路。从隐居动因的差异看,王维厌倦官场,白居易属于权变之术;从隐居的方式看,王维注重大隐,白居易倡导中隐;从隐居后的诗歌看,王维风格偏重田园,白居易钟情闲适。  相似文献   

12.
王绩诗文创作中隐士形象所占的比重最大,主要有六种类型:一是表达三仕三隐时候辞官归隐的决心;二是书写宁静幽美、闲适自然的山水田园生活;三是借历代隐士自然闲适、高标独立的风范,表达隐居之志;四是纵情酣饮,歌颂酒德;五是比喻志同道合的友人;六是体现世俗与隐逸的矛盾。他借由古代隐士典故表达个人隐逸思想,而形成这种隐逸思想的成因主要是其疏放不羁、适情适性的性格因素、三仕三隐的仕途经历和随性自适、保真守全的思想因素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隐逸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隐士是隐逸行为的实践者,是隐逸文化的主体,承载了隐逸文化的主要内涵。理清了"隐士"名称的种种迷障,便可把握住隐逸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本文主要考察了隐士的二十三种名称和两种别名的来历,并论及十个既可称呼隐士又含有对隐士分类性质的名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中,为学与为政是统一的,但当不能弘道及要坚持士人气节之时,隐逸就是一种必然选择.随着汉代中央集权的加深,隐逸之士在由体制内自动疏离至体制外的同时,政治也在渗入这种非主流行为中.通过征召隐逸之士的举措,一方面体现了皇恩与开明,并由此对在朝士人施压;另一方面也使得隐选出现了功利异化,隐居山林的形式被政治所利用,一些隐士不得不以朝隐的方式来寄托志向,隐逸也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和政治烙印.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宋初四大名隐之一的魏野,隐居于山林,有机会出仕却不愿做官,过着安静闲逸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生活来源大部分是靠朝廷的支助,以及免去各种税款,而且与其交游的大多数是达官贵人或地方官吏,从他的诗歌中也可以发现魏野还是很关注政治和朝廷的,由此可见魏野也不能算是真正的隐士。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大兴,出现了数量庞大的隐士群体。魏晋隐士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山林隐士、朝堂隐士、田园隐士,这几种隐士特色各异,形成原因也不尽相同,探讨魏晋隐士的类型及隐逸之风大兴的原因,对于理解和认识魏晋的时代精神和士人心态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晋隐士多为避乱避害而被迫隐居,东晋南朝隐士多受美隐时尚的影响而自觉归隐。与之相应,两类隐士在隐居方式上也有显的不同,即由西晋的原始荒野之隐转变为东晋南朝的田园村舍之隐,同时在化教育方面前后也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陈方媛 《文教资料》2009,(20):81-82
隐士和隐逸行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隐士们的生活方式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文人所推崇和效仿.伴随隐士们的隐逸生活所产生的隐逸思想又在儒道禅三家思想中得到强化,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审美趣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画坛众多有影响的画家也接受了隐逸思想,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古代绘画的发展大方向.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隐于山野林泉的隐士们的代表。分析陶渊明隐逸原因、隐逸思想和隐逸后的生活,可以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隐士,是中国古代隐士中最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与陶渊明是晋宋时期著名的隐士。虽然两人隐居的审美情趣皆指向自然,但由于各自家世背景、政治地位、经济条件的不同,造成了他们隐逸上的差异性:从归隐的动机上看,谢远祸全身,陶抗志固节;从隐逸的方式上看,谢寄情山水,陶托志陇亩;从隐后的心情看,谢言有感慨,陶心藏淡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