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之四诊,主要通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归类来认识疾病的历史和临床表现的全过程,作为中医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百六十五里路,风雨无阻,走过春夏与秋冬。我深爱着这方热土,深爱着一棵棵天真烂漫的苗苗。我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忧伤着他们的忧伤,感受着他们的感受。如果他们是红花,我愿是那片映衬的绿叶;如果他们是伸向远方的路,我愿是他们脚下的一块块泥石。我坚信,我选择了他们,就等于选择了自己。我选择,我无悔。  相似文献   

3.
闻尊是一件新见西周铜器,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相当有限大家的见解还存在分歧。尤其是“女毋又一不闻蔑暦”一处,为整篇铭文中的一个重点,分歧又多,在释文、断句、释译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深入、全面的探讨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天才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文学史上引人瞩目的奇作: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杜牧评此诗“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蹊径间亦殊不能知之 后,①不少选注家以精审的目光征引史料,探幽发微,做过一些切中肯綮无懈可击的注释工作.然而遗憾的是,诗中“夜间马嘶晓无迹”一句却众说纷纭,难尽人意.姑引几例:1、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夜间马嘶晓无迹’谓其魂魄之灵或于晦夜巡  相似文献   

5.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末句“山深闻鹧鸪”,这句话的解释一向根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解略作变化:“暗示国事艰难“,也没有什么大的出入。现在就在这好象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词中鹧鸪的形象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对辛弃疾进行规劝说,“国事艰难,恢复之事行不得”;还是借此寄托,用鹧鸪比喻自己,如邓广铭先生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所说:“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笺注本卷一,36页),  相似文献   

6.
闻“年味”     
郑燕 《作文大王》2014,(1):58-59
丁丁一天比一天郁闷了,因为马上要过年了,可家里一点过节的气氛都没有。 妈妈知道了丁丁的心思,神秘地说:“走,我带你去外面闻闻‘年味’吧!”  相似文献   

7.
释“闻”     
关于“闻”的词义,60年代初期,《中国语文》曾发过一组文章进行讨论。1960年第1期张永言先生的《词义演变二例》认为,“‘闻’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听到’或‘听见’,这从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到了现代汉语里‘闻’,却只有‘嗅’的意思,词义从听觉方面转移到嗅觉方面来了”。文章还纠正了日人大田辰一所说的这个变化产生在六朝时代的看法,认为“闻的这个新意义的产生不是在六朝,而是远在西汉”。同年第5期殷孟伦  相似文献   

8.
“闻”书     
雷国山 《师道》2008,(11):59-59
昨天是开学报到的日子,孩子们早早来到教室等着领新书。我提着新书走进教室,孩子们显得非常兴奋,每个孩子的桌面都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只等我把新书分下去。  相似文献   

9.
“闻”书     
开学报到的日子,孩子们早早来到教室等着领新书。我提着新书走进教室,孩子显得非常兴奋,每个孩子的桌面都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只等我把新书分下去。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者与几位教师朋友就“孟母三迁”与孟子最终成为一代圣人是否有着必然联系进行了激烈的口舌战。朋友们说,孟子最终能成为一代圣人完全是“孟母三迁”的功劳和结果,如果孟母当时不将居住地多次搬迁,孟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商人或筑墓者,理由是孟子最初所处的环境闹市区和坟山旁非常不利于孟子的成长,孟子天天学商人叫卖,后来又天天学着筑埋死人等等,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是注定成不了才的。笔者认为,孟子能成为一代圣人与“孟母三迁”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读先秦史书时,经常会接触到"寡人"这一君主专称之词,而且一般注家皆将"寡人"解作"谦辞,寡德之人。"以下试以《左传》为例,对"寡人"略作考释并作新解。首先,春秋之世,"寡人"并非单单为诸侯国国君之自我称谓,国君的夫人(嫡妻)也可称为寡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郑玄《毛诗笺》云:"戴妫思  相似文献   

12.
陈敦文 《文教资料》2010,(15):101-102
如今.封建帝制早已成为历史.而儒家思想文化依然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同时,国人的劣根性也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要想医治国民的劣根性,本文认为还得从儒家文化入手.将“三纲五常”重新定义和诠释.用新的“三纲六常”替代旧的“三纲五常”.有望对国民性进行长期的全新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用“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欲望没有止境,语气总带点儿挖苦的味道,仿佛在对你说:“不要再奋斗了,现在这个样子已经很好了,还要吃苦,最后图个啥呀?”诚然,永不满足地追求单纯的物质享受是不对的,其结果不会好。但我以为:“这山望着那山高”,并不是单指物质上的追求,它的主要含义应是一种可贵的向上精神,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态度,这种不懈追求不断开拓的精神,往往是进步的原动力。学习上就应该“这山望着那山高”。当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就好像登上了一座山峰,欣慰、快乐自然不在话下,但有志者不会就此坐下,“一览众山小”,而是…  相似文献   

14.
自晋以来,秦汉时代出现的地名"五岭"即被认为是五大山岭的意思。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五岭应为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地名,其义即大山;把五岭解释为五大山岭乃晋以降学者的误识与附会。五岭本义的破译,对探索中国许多历史地名的语源和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荷塘月色》为朱自清先生名篇,几十年来一直被选进各类学校语文教材里,成为语文学习的范文,而且由于其语言的优美生动,讲究节奏韵律的美,适合朗读和背诵,所以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凡学过这篇文章的人,即使不能全文背出,也至少还能记得中间那几段对荷叶、荷花和月色的精彩描写,因为那些描绘实在太逼真、太形象了。但若细心地品味起来,就会发现,其中有一句话是颇令人费猜的,这就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这句话不仅读起来很顺口,而且所描写的事物也非常形象,读过之后,那情景也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了。但略一思之,那图景便又有点不对…  相似文献   

16.
张杰 《河北教育》2004,(4):36-36
“鸡兔同笼”是大家熟知的一个传统算术问题,解法有: 1.(总头数×4-总足数)÷(4-2)=鸡的个数。 2.(总足数-总头数×2)÷(4-2)=兔的个数。 两种解法一个原理。虽说不太麻烦,但也需要“两减,一乘,一除”四步运算。 今提出只需“一除,一减”两步运算的解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成人”新解余文一听“成人”这词,多数人肯定会想到它“成年人”的含义,也就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年龄段。一次一位朋友听说我在从事成人教育工作便说:“哎呀,你们的工作是世界上最神圣而又最伟大的事业。”我简直不知他的话从何说起。他却一板一眼:“你想,‘成人教...  相似文献   

18.
写意国画 ,顾名思义 ,即以意写之 ,这种对“意”的自觉强调 ,是以审美经验中的“得意忘形”为依据的 ,集中反映在对“得意忘形”的新解上。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如是说 :“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中写道 :“烟云泉石 ,花鸟林苔 ,金铺锦张 ,寓意则灵” ,“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写意国画 ,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 ,对“意”有着独特的理解 ,“意”在审美意境中占有主导地位。翻开八大、白石、青藤等大师的画集 ,画中…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作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少一点依纲据本。多一些自由表达;少一点规则要求,多一些活动游戏;少一点传统理念。多一些突破创新。教师应把学生从课本与课堂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勇于去发现、探索、创新、置作文训练于生活应用之中。  相似文献   

20.
古代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美女。现在,工厂有可怕的排水口和大烟囱。污水排到小河里,小河立即变了模样,河里的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