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空间和时间,为他们的个性张扬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发展。一、自选预习方法——自主学习的前奏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寻疑问难,为课堂上的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奠好基石。以往有不少教师也十分重视“预习”这一环节,有的甚至硬性规定学生要按老师说的某一方法去预习。然而学生只不过是草草把课文读几遍,根本不知道预习的目的何在,认为有预习和没预习一个样。其原因在于这样的做法没有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鉴于这种情况,在预习这一教学环节中,应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的和谐统一。教师“导”而不牵,体现“辅助性”,学生“学”而不厌,体现“自主性”。教师既对“预习”授之以法,又不拘一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预习。(一)基础型即根据导读的要求,能正确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  相似文献   

2.
最近,由于带实习,对初中文言文教学颇有感触,得三题如下:一、预习我所看到的初中语文教师,都重视抓预习,几乎到了不布置预习题不上课的程度。这是令人高兴的现象,因为它体现了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精神,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迈了一大步。可惜的是,在预习内容方面,一般是布置查字词的注音、释义,最多加上个层次划分。一上课,将这些内容检查一通以后,又是“先生讲,学生听”了。我以为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对发展学生的智能不大有利。叶老早在四十年前的作品《文心》中,就已提倡让学生自讲文言文,师生共同订正。时隔多年,世界教育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对新知识的尝试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自学过程。”预习内容是“思品”课文和《资源与学案》:课前教师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将不懂或模糊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攻克这些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在预习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新知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技能,主动修正自己的心理偏差和日常不良行为,自觉提高品德修养。通过预习,学生熟悉了解课本和《资源与学案》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对新知识的尝试了解,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自学过程。”预习内容是“思品”课文和《资源与学案》:课前教师给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将不懂或模糊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攻克这些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在预习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和思考新知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技能,主动修正自己的心理偏差和日常不良行为,自觉提高品德修养。通过预习,学生熟悉了解课本和《资源与学案》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预习菜单》不但可以有效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而且给我们教师的第一课时预设提供了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在《预习菜单》中出现的“情况反馈”进行教学设计调整。教学国标苏教版第十二册《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就在课前设计了一份《预习菜单》,然后根据学生《预习菜单》的反馈情况及时地调整了我原先的教学预设,让我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学,真正做到了“扎实、朴实、真实”的“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校以家常课为抓手,着力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摸索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为了把“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经过老师们反复思考、研究,终于在2011年9月编写了一套语文校本教材《预习导航》,更准确地说是“学材”,是学生自学的帮手。一、《预习导航》明确指向性-让学生的自学有了清晰的目标《预习导航》目标很明确,它让学生明白了每一篇课文的预习要求,而且这些要求非常具体。  相似文献   

7.
把课堂交给学生,必须凭借老师的灵机找到足够让学生激活起来的兴奋点。尤其是预习课,如果仅满足于读读课文,再随便挑几个思考题交给学生,为了预习而预习,效果就不会很好。 预习课上,我在教《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只是用欢快的开场白告诉大家,从《故都的秋》里走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文心》作文教学论述中悟出三点启示:让学生动笔前享有了解作文的知情权,练习时拥有发表思想的自由度,过程中具有建构文本的互动感,为时下的作文教改提供资源。《文心》作文教学论所传导出的相辅相成的“知情权”、“自由度”、“互动感”可用“大”来概括,体现真正完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有话说和说得来——《文心》教学主张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题目与内容》这篇近5000字的长文(以下简称为“《题》文”),主要阐述的是关于作文教学的基本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作”好“文”?夏丐尊、叶圣陶在《题》文中认为,必须让学生写“有话说的,说得来的”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总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导致学生成了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化学教学从老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不揣浅见,以就教于同行。 1 把预习纳入课堂 过去我们常常是将预习布置于课堂之前,让学生自行预习,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生把预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即使预习也仅是流于形式,甚至有部分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课前根本就不进行预习。对此,我们设想将预习纳入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课题后,让学生用8~10分钟时间进行预习,老师提出预习的内容、范围和要求,或让学生预习一节教材,或预习部分段落。因为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  相似文献   

11.
自主发展 自能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让学生自主决定预习方式预习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文都有导读、预习。大多数教师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指导 ,有些教师甚至硬性规定学生按老师教给的步骤去进行预习。但实际效果并不怎么理想。原因何在?主要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潜能。在预习这个教学环节中 ,我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自主”的和谐统一。教师“导”而不牵 ,仅是辅助性。学生是主体 ,具有自主性 ,教师既对预习授之以法 ,又不拘泥形式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作出自主选择。如教《五彩池》一文 ,…  相似文献   

12.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延长,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有效预习至关重要,课前预习是导学作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笔者针对学生现状,在提高课前预习实效性上做了以下尝试:利用导学作业改变学生预习现状,实施多样化预习,让学生的预习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微格情境下课前,孙老师布置学生预习《骄傲的孔雀》一文,给学生留了三道预习题:1.会读、会写课文中的12个生字;2.把不懂的词找出来,学会解释;3.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孔雀很骄傲的。老师说完了预习题,问学生们:“听明白了吗?”学生们拉着长声回答:“听———明———白———了———”老师说:“那好,下课。”微格评析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直到今天,许多教师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孙老师能较认真地给学生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通过自学,解决学习中将要遇到的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预习布…  相似文献   

14.
<正>一、以“探究方案”为支点实现以学定教——明晰学习目标“探究方案”作为预习的手段,是一种前置性小研究。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困惑。这不仅能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为课堂学习做了充足的准备。例如在教学《古人谈读书》前,教师先将课前探究方案发给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方案”共分三个板块,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防止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通过行政手段规定了学生数学预习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编制《预习思考》引导学生有效预习。有专门的预习时间,有《预习思考》的引导,这样的预习是有效的、高效的。学生有了变化,数学课堂也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手段。 一、预习功能 预习,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而“思考·练习”为学生在预习时打开思路,独立思考,提高预习的深度提供了很好的启发材料。如笔者依据《趵突泉》一  相似文献   

17.
余庆县实验中学英语教研组参加了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在研究的子课题——《学生利用预习案提高英语学科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实践研究》中提出了预习“三化”,即预习内容问题化,关键内容具体化,课后练习预习化,并积极在课堂充分展示学生预习成果,实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流意识,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新编“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一个新内容——预习。这样以来,把预习放到课堂上,既能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又能使教师直接掌握预习的效果。一般说来,预习可分为五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课文。必须要求学生动脑思考,看完一遍课文,就得能说出课文大意。开始,学生往往说不明白,这时,教师就得指导。如果是记事文章,一定要说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概况。如《金色的鱼钩》一课,要引导学生说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193年秋天,在茫茫草地中)、“什么原因”(为照顾三个小病号,保住小战士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然后,再让…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求知识”的能力,必须把指导预习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指导预习,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自学的积极性。我首先让学生朗读全文,借助字典理解不认识的字词。查阅字典后还不认识的,打上符号,提出来,由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去领会,尽量做到“自求理解”。如《刻〈几何原本〉序》一课中的“论道之暇”的“道”是难点,很多学生把它理解成“道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去领会。有个学生回答:“道”当“学说”讲,并译全句为“在谈论宗教学说的空余时间”。我当即肯定。这以后他预习的劲头更大了。指导预习,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步骤。如第一步只提出通读全文,理解生字生词的要求。这一步完成后,再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在这个基础上,教师  相似文献   

20.
王贞虎 《辽宁教育》2014,(10):90-91
叶圣陶关于“预习”的精辟论述,虽距今时日久远,但仍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其基本观点和具体做法,对当前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明确预习的根本意义叶老关于“预习”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精读指导举隅》《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两篇文章中。叶老认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自然就会知道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于让他们自己动天君……”这些论述,讲的都是关于预习的意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