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这个老人的右眼瞎了。”译成英语“The old man's fight eye is blind.”对吗? 这个翻译没有语法错误,但却是错误的,为什么呢?英美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句子。他们会反问“How can one be blind except in the eyes?一个人除了眼睛还有别的身体部位瞎吗?”难  相似文献   

2.
“这个老人的右眼瞎了。”译成英语“The old man’s right eye is blind.”对吗?这个翻译是错误的,为什么呢?英美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句子。他们会反问“How can one be blind except in the eyes?一个人除了眼睛还有别的身体部位瞎吗?”难道他的嘴、腿、鼻子、耳朵也会瞎?这个句子套用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不是地道的英语表达,而且前后意思重复,eye表示眼睛,blind也表示眼瞎了,都含有“眼睛”。此句正确的译法是“He is blind.”在翻译“某某左眼或右眼瞎了(失明)”此类句子时,应按照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人 be动词 blind in t…  相似文献   

3.
“要学的是信息,而不是语言”我们要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得知道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要学习英语就得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信息。大家请看这个公式:“E≠C;C≠E”,翻译成中文就是:英语不等于汉语的翻译;汉语也不等于英语的翻译。学习英语,我们要学习的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请问大家,你们能列举出中国的主要港口吗?这个问题应该很简单。但是,请问各位,你们能列出英国的五个主要港口吗?你们知道苏格兰的首府吗?回答这两个问题也许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要把英语学习好,请大家记住:L=I=K,Language=Information=Knowle…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里,形容词修饰动词,一般都在形容词后加结构助词“地”.作词性分析时,“形容词+地”当作两个词看,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助词。有些学习英语的同志,却往往把“形容词+地”看成一个付词,如“安静地学”,就把“安静地”当作一个付词看。如果弄清了“地”和“ly”的关系,就有助于避免这种错误分析.  相似文献   

5.
英语丰富多彩,汉语博大精深.借用四字成语来翻译在英语里非常流行的“as…as…”比喻结构,可谓一举两得,既学英语,又习汉语. 一、比作动物 1.as brave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勇敢,译成“一身是胆”,形容胆量大.  相似文献   

6.
英语和汉语都有着渊源流长的语言历史。丰富悠久的语言历史孕育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成语,但由于各自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因而英汉成语相对应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是一个英语成语,在这句话里可以用这个汉语成语翻译,但在另一句话里再用这个汉语成语恐怕就不太合适,甚至根本就不能采用。例如“birdS0f。f。thel”,有的将其译为“一丘之貉”,有的译为“物以类聚,人(鸟)以群分",究竟哪。个对呢?其实这两种理解各有道理。因为birdsofafeather原本包含这两个汉语成语的意思。只是在具体句子中该取哪种译法得视上下文斟酌而定。英语成语…  相似文献   

7.
你注意过“A”字吗?在语文中,它是汉语拼音中的一员;在英语中,它是英文字母之首;在物理中,它是电流的单位……“A”似乎在哪儿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A”,在26个英文字母中排行第一,如果把26个英文字母比喻成一件事,那么“A”就当之无愧地成了事情的开端。“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做好“A”的艰巨与重要。就像学骑车,学会在车上掌握平衡难,但学会了掌握平衡,“骑”就不成问题了;学游泳,憋气难,会憋气了,“游”就容易多了。“A”,从外型看,像个山峰。我给它取了个美丽的名字:“成功的顶峰…  相似文献   

8.
Goodbye的使用     
“Goodbye”这个词,同学们刚学英语的时候,就应该接触过了吧?它的中文意思是“再见”,但其实它和我们汉语里“再见”的意思是有点儿不同的。“Goodbye”这个词最开始的形式是“Godbewithyou”。其中“God”的意思是“上帝”,“Godbewithyou”可以翻译为“愿上帝与你同在”,它是从前的西方人在分别的时候常用的祝福语。西方人很多都相信上帝创造了人类,他们认为,与上帝同在一定是最幸福与最安全的,所以他们都用“Godbewithyou”这种祝福的方式互相告别。  相似文献   

9.
小学英语课堂经常出现这个现象: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效果良好,学生看似掌握了所学的英语。但后来检测发现学生记不住学过的英语,学过的大多数都忘记了。有些老师对此产生疑惑:小学生的记忆力是好还是差?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吗?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就这么难记住吗?若要回答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吃饭喝汤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人们几乎天天都在说“喝汤”,这是汉语中最常见、最规范的习语。可你知道吗,在英语里,“汤”绝对不能“喝”,就是说,drink(喝)不能和soup(汤)搭配,不能说drink soup(喝汤)。英语习惯说“吃汤”(eat soup)。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处理”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也是一个意义模糊的词,其用法也较具模糊性,但是它在英语里的对应词却是极其精确的。因此,在翻译“处理”这个词时,我们要根据其所处语境,根据这个词所搭配的对象,做出相应的正确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一定会感到诧异:学英语的人还有不认识“fat”的吗?事实上在实际运用中,fat很少作为“胖的”这个词义来使用。这是因为fat作为这个词义,在英语中含有明显的贬义,因此在交往中应注意避免使用,必须表达这一概念时,可以使用(a little)overweight或large,在美语中还可以使用heavy,这些都是比较委婉、礼貌的表达法。例如:  相似文献   

13.
王曲梅 《甘肃教育》2013,(21):73-73
高中语文教材《荀子·劝学》中有“学不可以已”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用书把它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很明显,译文以今律古,把“可以”当成了现代汉语。笔者查检身边的古汉语工具书,竟未能找到“可以”这个词,比如《辞源》中以“可”字冠头的词条就有三十多个,但其中就无“可以”这一个。  相似文献   

14.
“错误分析”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英语教育专家、学者曾对英语语法教学方法提出许许多多的观点,可以说应有尽有。但学生学了很多语法后,仍在运用方面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尤其是在学英语基础阶段,学生的语法错误主要表现在口语、写作、翻译等方面。而“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指收集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错误,并进行分类,解释错误原因,然后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本文用该理论分析了学生在学习中常犯的语法错误,并探讨了该理论对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你会画自己家的家谱了吗?不过还要注意巧记英语“称呼”噢!首先,你能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到family这个词吗?先来仔细观察一下哦!现在是不是很容易就记住family了,分别取“father”、“mother”、“I love you”中的“fa m i l y”就构成“family”了。我们还可以理解为“爸爸、妈妈、我(儿子或者女儿)”就构成了一个家庭,且家人之间互相爱护。英语里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与我们国家是有区别的。在我国,爸爸一方的家庭成员和妈妈一方的家庭成员的称呼是不同的(姑姑、姨妈、叔叔、舅舅、姨父等等),但在英语中,爸爸一方的家庭成员与妈妈一方的家庭成…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界,有“China English”和“Chinese English”之说.对于后者,我们比较熟悉,那就是“汉语式的英语”或“中国式的英语”,即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和习惯来表达的、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英语.前者可用“中国英语”来表示,那是以基本句型结构符合英语基本语法规则的规范英语为核心、以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为手段来翻译中国社会各领域的特有事物;“China English”须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看懂好(起码从字面上能看懂)、为他们所接受的英语.  相似文献   

17.
英国莱斯特大学语言学家、雅思考试创始人Keith&Taylor教授不久前在福州大学做了一场题为“英语学习方法”的报告,把自己30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介绍给了大家。下面就是他报告中的一部分内容:“要学的是信息,而不是语言”我们要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得知道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要学习英语就得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各方面的信息。英语不等于汉语的翻译;汉语也不等于英语的翻译。学习英语,我们要学习的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请大家记住:Language=Information=Knowledge。语言就是信息,语言就是知识。要把英语…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一册荀子《劝学》中“学不可以已”一句,教师用书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其他参考书,要么照“用书”翻译,要么就是译为“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一类,很明显,“可以”被当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表能愿的词了,笔者认为不妥。查检《辞源》等古汉语工具书,找不出“可以”这个词条。其实,“可以”不是一个词,它是由“可”和“以”两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那么,“学不可以已”中的“可以”该如何解释,“学不可以已”又该如何翻译呢?其“以”,通“已”。请看其他文献中的佐证:①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  相似文献   

19.
樊长林 《学语文》2004,(4):6-46
有些学生在习作中使用“涉及”这个词语时,喜欢在“涉及”的后面加“到”,这一现象在语文老师中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些老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里“涉及”的释义为“涉到、关联到”,认为“涉及”这个词本身就包含有“到”的意义,使用时不应加“到”否则语义重复,不合汉语语法。持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确实有很多“涉及到”的用例,因此从语言的普遍性原则来说,我们不能说这种加‘到”的用法是错误的。例如:  相似文献   

20.
“入门说明”: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因为我们汉语中说“你比我高”时,“高”这个形容词没有任何改变。而在英语中就应该用“I’m taller than you”,tall变成了taller,为什么呢?“英语语法完美解码器”将带你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让你学得轻松,记得有趣!还犹豫什么呢?紧握鼠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