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元枝 《学语文》2003,(4):51-51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育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要解决作文教学这个“老大难”,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读罢李弱人《‘郴州’小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我有不同的看法。“弱人”先生在兹篇旁证博引论述“郴州”实为“柳州”,言“柳氏绝无郴州之行”,便断然判定“《童区寄传》中的‘荛牧儿’,当与‘郴州’无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教学研究》(1996年第2期)期刊上,张文柏老师的《小学语文中的“移觉”修辞及其作用》一文里所举的通感例子中我认为有部分不属于通感。例子如下:①“勒墨摸摸自己的牙齿,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击,他的脸刷地青起来。”《一幅壮锦》②“‘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粜米》)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小学语文中的“移觉”修辞及其作用》(以  相似文献   

4.
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准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于1978年第2期《中国语文》发表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为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吹来一阵春风。叶老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切实的指导性意见。文中提出的“教材无非是例子”“‘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等思想,对30年来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在为“语文”这一名称“正名”时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教育书简》)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却忽视于“语”,而偏重于“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议论文习作连篇累牍,而议论语的练习却付诸阙如,因而不  相似文献   

7.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中的“何处”,有以下几种解释:(一)《语文教学通讯》84年11期上侍问樵同志的《“今宵酒醒何处”疑析》认为“何处”应作“什么时候”讲。(二)《中学语文教学》85年9期黄培煌、黄良筹的《“何处”能解成“何时”吗?》一文,却不同意侍问樵同志的见解,认为“何处”不能作“何时”讲,其理由有三:①侍文“忽略了‘酒醒’下面省略了‘时’、‘在’二字”。②“由于‘处’(讲成“时”)  相似文献   

8.
甘肃何永君先生在《’99高考语文试题的三处缺憾》(见《语文教学通讯》1999.10)一文中说:“’99高考语文试题删去了‘语音’、‘名言警句’和‘文化常识’这三个识记性的考点,这不是明智之举,是对今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误导。”此话似太武断,令人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9.
读了《语文月刊》1993年第8期上傅勉之先生《柔石的“迂”是贬词还是褒词——与张文斌先生商榷鲁迅对“迂”的态度》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很高兴。高兴的是它激起了我旧话重提的兴趣。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十二年前,笔者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1—12期)上发表了拙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札记》,其中有一节谈到柔石的“迂”。结论是:“鲁迅先生赞美柔石的‘迂’”。论据是:①鲁迅先生用“(柔石的)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暗示:“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的骨气”就是柔石的“迂”的第一个含义。②柔石在“碰  相似文献   

10.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余文森先生在《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一文(详见《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中表述:“‘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实际问题进行的,但它不仅仅依靠本校的力量,还要依靠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专业研究人员的参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现代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呈现出某些新的气象,但是,文言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低效、无效或负效的问题,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相似文献   

12.
朱文献先生在《语文课本中的“比况短语”》(贵刊94年第三期)一文中说:“比况短语作状语时,‘似的’也可写作‘似地’,……”但根据新语法体系可将结构助词‘的’、‘地’合并为‘的’的精神,今后在运用比况短语作状语时,可不必再分出一个‘似地’来。”  相似文献   

13.
用新课标的对话理论来考察,会发现许多标举印证新课标理念的所谓“对话”,恰是对阅读教学对话理论的误解。一、“言说”权的维护不应以“倾听”权的丧失为代价权威人士在评论2000年《大纲》和2001年《标准》的差异时指出:“《大纲》主要是维护读者(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倾听’权,《标准》主要是维护读者(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言说’权。”但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言说”权的维护决不能以“倾听”权的丧失为代价,《标准》也没有那样认为。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对话”这一“三个主体”间多向度的言说和倾听,在许多执教者和评课者、甚…  相似文献   

14.
司下坡先生在《评魏书生的巧谋》(《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1期)一文中这样说:“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怪味豆’,有很多破绽和漏洞,不值得普遍学习。二是以之为‘神’,魏书生有‘神功’,语文教学有‘神效’,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褒也罢,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我们比较远。”是啊,看看魏书生教语文,不留作业,不批作业,不批改作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 工具,“文以载道”,本身就负载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大纲》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语文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视。”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落实《大纲》所提出的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文本载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27页)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又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毫无疑问,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改作文的实践,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这种能力。我在指导学  相似文献   

17.
十多年前,朱绍禹先生主编的《美日苏语文教学》(1991年)一书出版时,笔者曾对该书中所体现出的学术思想作过一些探讨,其中的某些看法曾经得到过朱先生的首肯,朱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曾感慨地说:“知我者,大兰也!”如今,朱绍禹先生主编的《语文学科研究动向》又问世了。结合朱先生其他一些著述,笔者以为,作为著名的语文学家,朱先生的学术思想可以以本文的标题即“‘大语文’思路‘全球化’意识”来概括。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 3期“一题一评”专栏发表的上海教育考试院霍敏先生对 1999年上海高考语文文言试题 (文言文阅读第二部分 25— 30题,材料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的“自我解析”与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裴松年先生对试题的“评头论足”,其中几处实属误解。   一、第 25题,要求解释“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的意思。霍文认为,“‘王徒好其言’中的‘徒’在句中作副词用,解释为‘白白地’。”裴文认为,这个“‘徒’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徒见欺’。”   我认为,“王徒好其言”的“徒”在句中应解释为“只”“…  相似文献   

19.
查叶圣陶先生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的出处,最早应是先生1978年3月在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淡会上的发言中提出的,其发言题目是《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造语文教学》。原话为:“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  相似文献   

20.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同语文老师攀谈,他们说语文老师在家长的眼里被看作可有可无———因为语文不像数学或其它学科,一道题不会,老师一讲就会了,水平容易提高。而语文,特别是作文,讲一讲,让学生去写,还是写不好。语文水平不是那样容易提高的。翻翻语文教师的教案,讲读课文大都非常重视,非常规范,一个学期,阅读课有几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