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学学科教育中,对德育的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育。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发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从实际出发,逐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良好数学品格,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新时代好少年。  相似文献   

2.
李萍 《四川教育》2023,(17):41-42
<正>教育,是博物馆和学校的共同职能。近年来,随着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馆校协同开发博物馆课程的学习新样态已成为必然趋势。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与多家博物馆合作,基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了“巴蜀文化进校园”系列博物馆课程。  相似文献   

3.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学好数学?在《重塑学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样态新探八讲》一书中或许您可以找到答案。本书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德江所著,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学理探索,下篇是课堂样态。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如何重塑学生学习:其一,重塑学教关系;其二,重塑学习内容;其三,重塑学习方式;其四,重塑课堂样态。  相似文献   

4.
基于"游戏化学习"的理念进行中职数学课程设计,并开发出一款教育游戏《数学号》,以此进行教学实践,探讨课程中需要的学习支持工具与资源;论述学生和教师在此课程中的活动设计,并从学生自我感知学习成效、在知识方面的收获及对"游戏化学习"评价三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样态学校建设强调以"至善"为价值取向,要求重新看待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开发"学校精神"。友善是新样态学校建设的价值追求之一。学校要通过营造友善合作氛围、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友善品格。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通过校园空间资源的利用,课程建设的整合与开发,服务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尤其是儿童的发展。从而优化学校空间资源的教育效益,促进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水平,探索出"儿童空间课程——新时代教育实践新样态"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始终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本研究认为衔接不良很大程度源自学生数学学习的适应性不足,我们从学习适应性的角度,通过理论建构、田野调查等方法,以北京市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项目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要素涉及内外因两大层面:内因层面有学习态度、学习技术、自我监控,外因层面特指学校学习环境.研究以改善"学习媒介"为切入点,提出解决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三条路径:(1)"学习媒介"本身要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内部对数学学习的适应;(2)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媒介"促进学生个体内部对数学学习的适应;(3)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媒介"的使用,促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基于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追求学生的整体升学率,片面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上存在着一定的衔接脱节问题,"区域社会资源整合与应用"项目提出强化学校整合与应用社会资源,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整合的有效途径;分析课程资源并开展课程设计,并形成课程系列;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同时,引领其在课程中的实施,展示课程特色。整合与应用区域社会资源在教学中要有课程意识,并把资源利用到最大化,最终让学生体验新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育人价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崇阳县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借助项目式学习,积极探索小学劳动教育新样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一、设计学习主题,使劳动教育课程化学校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围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学习内容,构建了项目式劳动课程。  相似文献   

10.
徐河水 《考试周刊》2011,(52):81-82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它要求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整合乡土教育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变革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的领域,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竺林 《考试周刊》2022,(36):62-65
现在农村教育条件日趋城市化,然而农村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却被学校、家长所忽视,并没有被充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没有发挥出本土资源的教育作用,而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育学生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学校充分利用“乡村田野”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场所,为农村学生“量身定做”田野行走系列品格育人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明确田野行走的方向,构建田野行走的体系,提供田野行走的保障,关注田野行走的评价,让每一次田野行走成为学生成长的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在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改变了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的传统样态,催生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升级。为应对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德国颁布了一系列基于数字化进程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确立"面向数字时代"的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字能力;拓展新课程资源,修订与完善教材内容;构建课程实施新路径,以项目式课堂教学为主线,辅以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开发新课程模块,以提升学生的学业与职业规划能力。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学校劳动课程建设应确立彰显时代特色的育人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互动协作机制,加强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与课程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3.
"班班通"是目前农村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它能够有效解决优质资源在课堂上的应用问题,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信息化视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缩短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本文以教育信息化"班班通"在数学课堂中的建设为例,对农村学校中"班班通"的建设展开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林宾  张丽 《四川教育》2022,(21):18-19
<正>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一个“体检仪”,它能全面诊断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身心健康发展状况,也能全面诊断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教师配备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状况,揭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乐山市教科所小学数学组基于自2014年以来历次国家、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构建基于“研创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样态,努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数学日记属于数学交流中的书面交流形式.首先对"数学日记"和"课程资源"进行了概念界定,基于课程资源的视角,运用案例研究法,对数学日记展开了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数学日记是一种具有交流性、反思性和拓展性等特征的课程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反思能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等.  相似文献   

16.
无锡市市北高中传承"原道"校训精神,围绕"科技教育特色"办学目标,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营造科技教育氛围,以课程为平台,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将科技教育与学校资源文化、教师文化、学生学习文化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弘扬个性特征,强化创造意识,使学生成为创新型后备人才。学校科技教育融科技创新教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科技教育"课程化"通用技术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为让通用技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亲历科学、探究科学,我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注重过程探究,  相似文献   

17.
蒋宁 《人民教育》2021,(10):74-76
作为一所地处长江第三大岛八卦洲中的乡村小学,我们从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出发,回归"环境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本原问题,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田野中学习,让教育向广袤而宁静的大自然开放,向学生火热的童年生活开放.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32):156-157
本文针对"90后"高职生的特点,分析了微课程的具体特征及其在"90后"高职生中的可操作性,探讨了微课程对"90后"高职生产生的影响。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90后"高职生中的应用具有符合"90后"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可操作性强、提供充足有效的学习资源等几方面优势;微课程不仅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资源,而且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正>用"全链接"理念统领,构建起适合学生成长、着眼社会需求的梯度合理、层级分明的课程,用课程的变革改进学习的方式、丰富学习的内容、推动课堂的变革。山东省潍坊高新区北海学校在"和雅"文化的引领下,以全链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推进课堂教学的新样态发展。学校倡导"主动参与、自主发展、文化厚重、个性张扬"的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20.
为提升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之区域教学中的适用性,解决其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育人”与“育分”偏离、课程知识与生活世界脱离、个体学习行为与生命价值体验背离等问题,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本文提出了融入区域资源变革育人方式的创新思路,形成融入区域资源,贯通教育世界、生活世界、学生个体成长世界的地理学科育人样态,从课程育人、资源育人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