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实验讨论,导出规律 我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以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节教学中,我让学生按教材做实验,提出小车通过的距离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然后假设:小车在越来越光滑的平面上运动情况又如何呢?这样,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就容易接受"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相似文献   

2.
徐斌 《教学月刊》2014,(7):34-36
正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某教师执教的一节物理课,课题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教师在讲授用参考案例二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不做任何铺垫,非常突兀地说:"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平衡摩擦力,将木板的一侧垫高……"学生们一片茫然,不明就里.究其原因,教师已经知道了该实验要平衡摩擦力,所以在教学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很快地获得这一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自发地觉得需要"消除"摩擦的影响.物理教学常常是一种"为了教师"的状态而不是"为了学生"的状态,教师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而不是站在学生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本文就为何要  相似文献   

3.
一、定性、定量相结合教学《摩擦力》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时,我采用课内的静态教学与课外的动态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张驰有序,效果很好。在认识了什么样的力叫摩擦力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认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如下课外动态教学,第一次为两人一组到操  相似文献   

4.
课间是短暂的,但它却是学生个性最张扬、生活最真实、最有趣的时空。如何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昙花一现的精彩生活,并把这些生活轻松自如地写进作文呢?我应用了"举三反一"的方法,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认识摩擦力     
在日常生活中,摩擦现象司空见惯。但摩擦力的功过是非,我们该怎样认识呢? 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取两本100页以上,大小、厚薄相同的书,把它们你一页我一页地相互交叉着插叠在一起,使两本书紧密地结合在一块,然后两只手分别捏住两本的书脊,用力往外拉。咦,真怪,任凭你力气再大,也休想把它们拉开!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就是摩擦力积少成多的缘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说一说"你是不是最弱小的?你心中什么是最弱小的?"话题抛出后,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维宣说:"我妹妹是最弱小的,她晚上睡觉总是蹬被子,我每天晚上都起来给妹妹盖被子。"琬茜说:"西瓜是最弱小的?""西瓜?解释一下?"我疑惑不解地问。  相似文献   

7.
正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在课堂上,为什么发言的学生始终是那几个?为什么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即使针对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学生明明会也不愿意回答?经过深入反思,我意识到: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学生。尽管在备课时也考虑到了学生,但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即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如何完成教师的"预设"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要。由于长期受到这种教学思想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也就很少有调动学生发  相似文献   

8.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业、设计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让学生快乐地做数学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结合自己教学一年级时的一些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年级的数学作业设计的尝试和体会.一、运用"说一说",超越书面作业心理学强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做摩擦力的实验。(2)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不但与物体表面的光滑或粗糙有关,而且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知识与技能(1)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2)学生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学生知道摩擦力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体验到摩擦力存在的现实,享受实验成功时的喜悦。(2)学生能够意识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摩擦力的存在。教学重点什么是摩擦力以及…  相似文献   

10.
一、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观察和思考,体验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很多物理现象,可是许多学生没有认真地观察和分析这些物理现象。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新课标》提倡的探究性学习,我在教学设计时增加了课前体验活动。比如,在教学“静摩擦力”前,我要求学生观察电动机通过皮带带动磨面机转动的现象,认真研究主动轮、从动轮上某点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与轮子转动方向的关系,认真思考两轮受到的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是静摩擦力还是动摩擦力,并写出报告。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写出各种报告:有的学生认为主动轮与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都…  相似文献   

11.
许莉 《考试》2007,(1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阵地,所以,笔者在从事实验课教学时,注重采用探索法教学,注重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于"水螅"实验课的教学,我一般不先讲授理论知识,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去采集和培养水螅,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此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探索。例如:水螅生活在什么环境?如何采集?如何培养?培养温度是多少?用自来水或井水培养为什么要养水草?为什么要除去水底的死水蚤?为什么不能用肉屑喂养?师生间积极互动,最终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要在洁净池塘的水草上或缓流沟渠的水草上去采集,采集来的水  相似文献   

12.
古语云"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呢?我想这里的"材"不仅指的是教材,还指的是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教学,从而被学生接受.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呢?作为个体而言,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基础都不一样,如何从大局出发,从孩子整体"需要"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呢?这还要归结到教材上来设计教学,任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三点分别对应着学生的认知需要、发展需要和情感需要,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挖掘学生的认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采用"题海战术"布置作业,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在机械重复中形成了内耗。作业太多,思考的空间就缺少了,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是重要一环,如何通过有效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我采取以下几点做法。一、在设计作业时侧重激发学生思维1.有层次地设计作业——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据调查了解,很多学生平时非常不喜欢教师布置  相似文献   

14.
生物实验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乐队的学员,那么实验就是这部交响乐的大舞台。如何在实验这座大舞台上奏出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进而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把握"度"与"导"。一、"度"的把握实验教学中的"度"是指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需求把握教学、调控教学。把握教学之"度"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目标,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学设计是影响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因素。一、教学设计的内涵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是物理学科的重点考查目标之一,属较高级别的一种"综合"能力,更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近几届高考考题中的"设计型"实验题频频出现且逐年增多.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这种能力的培养,致使多数中学生都不会做实验设计,有些简直对此不知所措、一筹莫展.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有计划地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其实是有一些捷径可走的。如教学《桂花雨》一课,一位教师就走了这样的一条捷径: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下雨,是吗?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下雨时的情境吗?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作文定义"这一问题,作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以下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经过自身探索后得到的一些想法。一、作文定义研究之必要性作文概念都不知道,教师如何教作文?学生如何写作文?中考、高考阅卷教师又该如何评判作文?教师教作文时是心中无数的,学生写作文时也  相似文献   

19.
王二香 《考试周刊》2014,(69):83-83
<正>数学历来是许多中学生最头痛、最惧怕的一门课程。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既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使学生喜欢数学,乃至热爱数学呢?下面我结合三十余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一在设计数学习题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地做题,强化作业效果,减轻过重作业负担。笔者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的。1.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教案中,最典型的问题是:它的定义是什么?有哪些组成成分?有什么类型?学生们会用正确的语言来回答我的问题。我对此感到欣喜,并要求他们记住这些课本上的定义和概念。但每一天都会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们必须记忆这些毫无意义的废话呢?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教学可能遗漏了某样东西,那就是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引导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