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冬之旅》是德奥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三部著名声乐套曲中的一部,创作的时间大约在1827年左右。这部声乐套曲的歌词选用了著名诗人缪勒的诗歌,集中地反映了舒伯特当时的思想与情感,表达出作曲家对社会的不满与对生活的彷徨以及苦闷的心情。同时这部作品也展示出舒伯特浪漫主义的作曲手法,与他高超的艺术歌曲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声乐套曲《冬之旅》作为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总结,是舒伯特全部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由奥地利诗人威廉·缪勒的同名组诗谱写而成。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诗和乐的结合堪称完美,钢琴伴奏也一改之前的衬托和辅助作用,成为表现音乐形象和阐释音乐内涵的重要手段。在演唱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浪漫主义歌曲艺术风格的把握与钢琴伴奏的配合问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雷蕾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6):108-112
声乐套曲《冬之旅》展现了一个流浪知识分子的漂泊旅程,倾注了舒伯特全部的人生感情和对理想的寄托。舒伯特坎坷苦难的人生为他的钢琴套曲创作注入了丰富的内涵,通过丰富多彩的伴奏营造出一幅充满悲剧色彩的感人伴奏乐章,充分表达了遭受世人遗弃的流浪者的阴郁心情和对人生的失望之情。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伴奏风格特点,有力地展现了音乐色彩和形象,通过伴奏部分对人物心理进行刻画,伴奏与音乐旋律的融合到位且富有层次。强调了只有加大重点部分的演奏频率和风格解读,注重音乐前奏、间奏与尾奏的完美衔接,把握套曲的感情演变和演唱者的情绪,才能实现伴奏与演唱的完美配合。  相似文献   

4.
舒伯特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声乐套曲作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声乐演唱和教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分析了解舒伯特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姑娘》和《冬之旅》的创作及其艺术风格特点,对于演唱这两部作品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冬之旅》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据诗人威连·米勒的同名组诗谱写的一部声乐套曲。向大自然倾诉自己的忧伤,个人对生活的幻想,爱情的甜蜜和痛苦,在这部充满了血泪和悲伤的作品中,倾注了作曲家全部的感情。整个套曲富有强烈的哲理性:漫长的冬日象征着苦难无边的人生;死亡始终没有降临,象征着人们必须在黑暗中长期徘徊,挣扎而不得解脱。这是一部色彩暗淡的音乐悲剧。演唱时要注意对气息的控制,声音应朦胧柔和,富于梦幻色彩,深刻领会诗的意境。在旋律运动的内在规律中找到依托,并通过钢琴伴奏找到支点。  相似文献   

6.
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有着极高的艺术内涵和演唱价值,笔者通过查找一些文献资料,并演唱了其中的《晚安》、《泪洪》、《春梦》三首艺术歌曲,对这一部声乐套曲有了简单的了解和认识。本文就是笔者对这几首作品演唱情感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声乐套曲《冬之旅》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早期代表人物——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父"的舒伯特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冬之旅》是24首歌曲组成的一部声乐套曲,它是一组用音乐编织成的叙事抒情诗。它分为两部分,每个部分有12首歌曲,每首歌都表达了诗人和作曲家悲苦苍凉的内心挣扎,诗韵和曲韵的唯美呼应,引发着聆听者感性的共鸣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在西方音乐世界里,弗朗茨·舒伯特有着"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他写出了著名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冬之旅》取材于与舒伯特同时代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缪勒的诗集。当时,缪勒的长诗强烈地震撼了作曲家的心灵,舒伯特为此倾力写下24首歌曲,并成为声乐套曲的巅峰之作。作品中,舒伯特成功塑造了缪勒诗中那个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追求渺茫理想王国又终不可得的苦闷人物形象。他离开熟悉的城市和那已嫁给财主的负心恋人,一个人走在冬日旷野上,望着朔风中的风信旗和冰封河面,听着风雪声和邮车丁零声,避开林中恶狗和不祥乌鸦……  相似文献   

9.
<正> 舒伯特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1500多首,遍及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歌曲共600多首,其中《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魔王》、《流浪者》、《鳟鱼》和《死神与少女》至今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因此被世人誉为歌曲之王。虽然他创作了数目惊人的优秀作品,但得不到当时社会的承认,偶而出版几首作品,又受到出版商的盘剥、最后在贫病交迫中,于1828年11月19日逝世,年仅30岁。 舒伯特的创作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同时广泛地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他的不少作品都鲜明地反映了在梅特涅反动的执政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压抑和渴望摆脱压迫的心情。贝多芬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次偶见他的作品惊呼:“这里有神圣的闪光。” 声乐套曲《冬之旅》是舒伯特创作《美丽的磨妨姑娘》四年以后的1827年创作的。 在一定程度上《冬之旅》是第一部声乐套曲的继续,只是主人公的形态和音乐的具体表现手法方面有——些大的变化,《冬之旅》的主人公是一个被所有人抛弃的孤独的流浪者,他被迫离开他所爱的女人,因为他太穷了,孤独与痛苦的主题,是以多种的浓淡色彩来表现的,在某些歌里,抒情的流露,具有抒情哲学冥想的性质。 戏剧性形象逐渐增长的复杂性,造成了音乐语言显著的复杂化,在《冬之旅》?  相似文献   

10.
声乐套曲《冬之旅》是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代表作之一,是艺术歌曲体裁的经典名作。作品采用忧郁的抒情调子,借旅途中所见景物来衬托和刻画主人公的心理,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悲剧性色彩。这漫长而又阴郁的旅行正是舒伯特一生的写照,在此基础上,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入手,通过解析作品论述其内在的悲剧性色彩以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