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释“淹润”     
关汉卿《调风月》杂剧第一折[村里迓鼓]曲:“见他语言儿栽排得淹润,怕不待言词硬,性格村,他怎比寻常世人。”“淹润”一词作何解释?陆澹安先生《戏曲词语汇释》以为当作“温和”讲。不久前,康迈千先生撰文指出,“此词今河北中部还在流行,其含义为‘没滋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94年第1期上发表了吴勇前同志《“淹回水面凝滞”之“回水”》一文,对“回水”提出了新的解释。我以为该文的看法值得商榷。课本注:“回水:回瞧的水流。”吴勇前同志认为;“‘回水,应是深渊之水。《说文解字》云;‘渊,回水也。’”其实,《说文解字》中的“回水”,应该解作“回旋的水流”。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说:“回与(?)实一字,回为初文,而(?)为后起,渊则增偏旁体也。”古人的名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N而V,C”句中的“而”有“如果”的意思。本文以替换和层次分析等方式考察,发现“而”并无“如果”的意思;“而”应是连接N、V,其深层仍是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而”有突出V和取消N、V独立性的作用;所由构成的“N而V”格式,大都用于叙述一般性现象或事理,具有极浓的书面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4.
“N而V”中之“而”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N而V,C”句中的“而”有“如果”的意思.本文以替换和层次分析等方式考察,发现。而”并无。如果”的意思;“而”应是连接N,V,其探层仍是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而”有突出V和取消N,V独立性的作用;所由构成的“N而V”格式,大都用于叙述一般性现象或事理,具有极浓的书面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5.
乔瑞民 《班主任》2011,(12):55-56
大鹏性格内向,平日里很少与别人交往。可不知为何,自从我重新调整座位以后,大鹏好像特别烦躁和痛苦。偶然的机会,我在班级的QQ群里看见他在线,于是,经过半个小时的试探,我渐渐切入了正题……"老班,求您大发慈悲之心给我调一下座位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的《触龙说赵太后》后有一道练习題:“未填沟壑而托之”。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个“之”的解释是:“代词,指太后。”说它是代词是对的,但说它指太后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7.
大家一定不会不熟悉毛泽东的《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这首词中,“梅花”,有着不畏严寒.不怕艰难,傲视冰雪的雄姿,又有着谦逊自处,不计个人名利,胸怀坦荡的美德,它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象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首词,前边有个小引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陆游是我国南来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咏梅》,尽管表露了一个爱国者在当时忧国忧君的心情,但那种处境孤独,心情寂寞,孤芳自赏的情调,毕竟为我们所…  相似文献   

8.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中“趋”字如何解释,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早期字书、词书、文献以及古注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印证,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9.
若把数学课比作散文,则应力求“形散而神之聚”。“形”就是教学流程和教学方式.而所谓“神”就是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末时刻关注课时目标.使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力求真正达到“形”散而“神”之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任何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彼此心与心的相连。作为休戚与共的两个群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也是如此,也会面临因政治立场和根本态度差异导致的貌合神离。“近而远之”与“敬而远之”则可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  相似文献   

11.
释“入而徐趋”之“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中"趋"字如何解释,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早期字书、词书、文献以及古注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印证,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不同文体的精美文章,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或严谨而又生动的科普说理文,或优美动人的诗歌,或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对这些言语表达形式迥异的文本,教学时当然不能千篇一律。教者应设计契合文体特点,符合文本特色的课堂导入,寻找通向这些文本的"道"。循"道"而导,方会有效。  相似文献   

13.
在乡间开车,有次我无意中被一所初中学校进门的一大排黑板树所吸引。进去以后,发现这排黑板树下面有一个石牌,牌子上写:"王老师,谢谢你,我们的考卷都还留着。某年放牛班全体同学。"我对此十分好奇,就问校长,社会上对放牛班这个名词的看法是被放弃的一群孩子。现在,教育部门已经不准有放牛班了,但是为什么放牛班的孩子如此感谢王老师呢?校长说,过去这里还算热闹,这所初中的人数也很多,有些孩子程度很好,有些很差,放牛班也就应运而生,几乎没有老师肯教放牛班,因为这些孩子无论上什么课,都没有兴趣,不是  相似文献   

14.
陈建辉 《新读写》2010,(12):41-41
材料中提到“同事冷漠,客户刁难,老板忽视”,这工作环境虽够不上“黑”,也是够“灰”的。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但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灰”环境不可避免,怎么办?我认为有志气的青年应有的态度是:不仅不“迁”,且要“留”而“治”之——这里的“治”是改变、优化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课本注释《触龙说赵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一句为:“气冲冲地答应接见他。揖,原意是拱手,这里表示接见的样子。”但读了这条注释仍有不少疑点。“揖,原意是拱手”这是不错的,不过说得不够具体。《辞海》释“揖”说:“拱手为礼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凡拱其手使前曰揖……《礼经》有揖有厌。推手曰揖,引手曰  相似文献   

16.
17.
虚词“而”与“则”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条:第一、“而”与“则”各自都有实词所指物。如“而”字,可表示第二人称代词,“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中的“而”表示“你或你的”。因“而”的本义“颊毛”今已不用,所用的多是“而”的借假义,“而”通“尔”。另,“而”有时具有表能力之实义,如“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庄子·逍遥游》),这里的“而”读为néng,因古音“而”通“耐”,又能通“能”,当能力讲。整句话的意思是“道德符合一君之心,能力信于一国之人”。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殽之战》一文,写鲁僖公三十三年,秦穆公竭其兵力欲向郑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因郑国有备,故秦灭滑国。滑是晋的同姓国,加之晋文公新亡,因此,晋国上下对秦义愤填膺,元帅先轸力主发兵截击秦军。在殽山秦受到了晋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没,秦国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但是晋襄公偏听了母亲文赢(秦穆公的女儿,晋文公的夫人)的  相似文献   

19.
《之战》其中先轸与文赢、晋襄公之间的矛盾冲突代表了晋国国内两种倾向的尖锐冲突。当听到晋襄公说“夫人请之,吾舍之矣”时,先轸勃然而怒,并且“不顾而唾”。对于“不顾而唾”的白描式勾勒,意见较为统一,认为这个细节描写了先轸的极度气愤,表现了他的忠直、刚烈。然而教材把其中的“顾”解释为“顾及”“顾念”或“顾忌”,笔者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不顾而唾”的“顾”应解释为“回头看”“回头”。一、“不顾而唾”是以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先轸的刚烈、忠直,这已成共识。既然如此,将“顾”理解为“回头(看)”更能凸现人物的…  相似文献   

20.
"片言居要"是文章立意的方法之一。"片言",是指精粹的、语义蕴含丰富的语言;"居要",其意是放置于重要的、恰当的位置。只有将精粹之"片言"置于文中适宜的位置,才能将文章意旨准确、鲜明地体现出来。"片言"或置于文首,或置于文中,或置于文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