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行歌     
<正>~~  相似文献   

2.
五月·七月     
START它们是夏的时节,被阳光烘烤着由开始到结束;它们是爱的世界,爱如夏天的温润的风,如阳光的干燥的味道,涌入每个人的  相似文献   

3.
行歌吟     
垂柳如烟的河畔谁曾一次次徘徊凝望天边的新月纯白如玉晚风击碎了一江月影也吹落了一地心绪飞沙如雪的塞北谁曾一遍遍吹奏乡愁望穿了无尽的大漠魂消心碎群山阻挡了春意也剪断了旅人的望眼荒草丛生的驿路还有等待的离人掩面哭泣残损的古道上还有疲惫的游子一身一影携梦行天涯任  相似文献   

4.
行歌天上     
走出机舱,零距离接触海拔最高的阳光,头顶的那片纤尘不染的天空,是调色板望尘莫及的蓝色,素白的云朵亮得几乎要变成透明,像棉花糖一样蓬松,大片大片地粘在天边,让人疑心真的会有神仙住在里面。天空再没有别的颜色,所有的阴影都被抹掉,只有纯粹的色彩在我的瞳仁上弥  相似文献   

5.
正/己亥年·猪/|宜|脚踏实地|忌|眼高手低当你拼命想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别人的对手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别人就不再是你的对手了不管是谁只要下了这个决心他就会立刻觉得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而他的视野也随之开阔了  相似文献   

6.
告别了安静的校园,告别了清脆的铃声,从喧闹的城市踏入了宁静的军营。进入高中的十天军训就此开始。穿着迷彩服的我们和军营中的树阴相互辉映,一排排的队伍犹如小树般伫立在操场上;那一声声响亮的口令回荡在军营的训练场;在这样一个清新自然的  相似文献   

7.
《豳风·七月》在《诗经》里是非常突出的美丽诗篇,它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可是,对诗篇中的大量问题,却还缺乏认真的研究,当然问题还是有人提出,但却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譬如,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七月》之诗,大小教之,终而复始,由此观之,人固不可恣也。” 《七月》的细细规定劳动项目,以至劳动强度,王符都看出了问题,但他却得出了对农夫不可以放松的错误结论。北宋杨时也看出了同样问题,他却加以弥缝说:“先王之政,使民男女终岁勤动,未常休也;虽淫僻之心何自萌蘖(芽)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两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就是作者和写作年代。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诗中重要章句真实意义的训诂与考证,从而对《诗·豳·七月》的主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其主题不是反映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而是反映了早期先民们古朴的生活观念和良好的生活愿望。  相似文献   

9.
《毛传》云 :“公堂 ,学校也。”然后世论者或以为是“豳公之堂” ,或以为是“奴隶主贵族议事、宴饮的大厅”等。而公堂应是党之序学 ,即西周姓族地方团体的祖庙 ,犹后世之家庙 ,是宗族成员祭祖、议事、宴饮、实施教化及处理婚丧大事的公共场所。  相似文献   

10.
<七月>讲述了西周时期的农事活动和奴隶劳动者的生活.刘尧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中论证彝族十月太阳历时,认为<七月>里的"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就是过年日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依此类推.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还勉强解释得过去,但对照诗的内容,这些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误导.  相似文献   

11.
用现代的批判意识去审视《诗经·豳风·七月》,会发现《七月》就是豳地流传下来的一首周人时令歌,一首源于朴素的生活实践的时令歌,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嵌套式时间结构、"赋"中有"兴"以及兼有"风"雅"之制等重要特点,在教学与科研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某高职院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新编高职语文》为研究对象,对书中选用的《诗经.七月》的注释,对采蘩祁祁、亟其乘屋、昼尔于茅,宵尔索、猗彼女桑,以伐远扬等内容从语音、释义两方面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3.
作不囿于成说,不迷信权威,唯真是求。通过用《七月》本及其他相关的献,对当今几成定论的《七月》“奴隶(农奴)作”与几被推倒的“周公作”二说,进行多角度的、事实求是的考辨,从而得出:前不能成立,后确然无误。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除一小部份是贵族作品外,大部份是采自民间的歌谣,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历史和社会价值。从它所反映的现象可以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情况。 因为古今社会差异很大,尤其是上层建筑如风俗礼法等有大变化,我们研究《诗经》就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困难。即使有毛亨、毛苌、陈奂、闻一多、郭沫若、余冠英等等学者的注疏解释,还有不少难解,值得探讨之处。比如:《幽风·七月》不止一次提到的“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到底如何解释才对?  相似文献   

15.
1934年6、7月间,中共湘鄂赣省级机关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在奉新龙门山区,因陷国民党军重围而遭受惨痛损失。这就是六.七月事件。它标志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使湘鄂赣根据地比中央根据地早三个月进入艰苦的游击战争。导致六七月事件的原因,客观上是敌强我弱,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过大;主观方面则是因为中共湘鄂赣省委在战略、战术、肃反运动和反"罗明路线"等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七月》第五章中有一句“莎鸡振羽”。其中“莎”字,周予同先生训读为“蓑”(suō)(见《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第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不错,“莎”字可两读。  相似文献   

17.
胡风与七月派的现代性处于主流政治话语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夹缝中,其现代性价值一直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揭示。胡风与七月派艺思想和创作一方面继承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一方面从人如何实现作为自由自觉活动的复杂精神个体的维度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当下中国现实,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反思性特征,与主流政治话语和现代主义之间产生一种既疏离又接近既出走又回归的延异关系。本在胡风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及胡风关于读主体的论述方面有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关于《豳风·七月》的作者身份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分析旧说被质疑之处,结合《七月》中描述的各种物候、农业生产情况及上层贵族祭祀、宴饮的场面,可知作者熟悉两个阶层成员的生活,加之古有采诗、献诗制度,献诗的为公卿至列士阶层,且西周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七月》既是一篇颇具文学艺术特色的诗歌,没有一定文艺素养的人是创作不出来的,可知作者身处贵族阶级,并接受过文化教育,综合这些条件可推测,《豳风·七月》的作者很有可能是官职不高的士这一阶层的农官。  相似文献   

19.
<豳风·七月>的作者熟知农事,熟悉农奴和领主两个对立阶级的生活,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在诗中能将农奴和领主的不同感情融为一体,因而其作者只能是农官.  相似文献   

20.
七月     
河满了,江满了涨满的大水漫到小丫丫的床底下梦中惊醒的小丫丫第一次醒来不见爸爸的笑脸,妈妈的搂抱爸爸妈妈到堤上抢险去啦一道闪电把他们铸成顶天立地的巨人无数双手白皙的手、粗黑的手,干瘦的手挽成道道钢铁长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