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晖 《考试周刊》2010,(7):32-34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素来被外界认为是反乌托邦文学、反极权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这部作品里的政治寓意.已经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批评。本文力图从“人性”的角度,对《一九八四》中所表现出的作者对于个人自由和基本权利的观点进行阐述.揭示奥威尔作品带给读者的人性震撼力。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最有思想和个性的作家,奥威尔一向被认为是"反极权"与"反乌托邦"的斗士,这在他最重要的两部小说《动物农场》与《一九八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奥威尔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怀着无比沉重和悲悯的情怀直面社会的苦难和极权的压迫,以极大的勇气用身体力行的方式体验着下层民众的贫困与失落,对人类的困境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与同情,充分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尊严,难怪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评论家V.S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词汇、句法、篇章、修辞手法四个方面对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乔治·奥威尔的自传体散文《射象》进行文体学分析。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本研究认为,《射象》一文体现了奥威尔散文简洁明晰、准确客观的文体风格和反殖民主义的主题。对《射象》的文体学分析可以加深读者对奥威尔散文文体特征的理解和艺术魅力的欣赏。  相似文献   

4.
英国现代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一九八四》被公认为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然而细观其文中女性人物的艺术形象却不免苍白和单薄,因为奥威尔强加给了她们传统家庭妇女的身份特征。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九八四》中体现出来的"性别等级"和女性的"他者"地位。  相似文献   

5.
乔治&#183;奥威尔的散文《射象》是一篇纪实性作品。奥威尔在整篇文章中不仅通过情感反应表露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还揭露了英国殖民主义的罪恶。从良心和责任、给予同情和受到抵制以及愿望与实际结果之间三个方面来分析主人公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内心矛盾冲突,不难看出他那高尚的不可战胜的良知和反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反极权主义小说,一直仅被视作反苏反共反斯大林,这种误读与曲解有其深刻的时代历史原因。《动物庄园》讽喻历史上无数次革命起义所经历的循环模式;《一九八四》既是现代极权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其未来发展的预言。这两部小说反映出作者对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整个世界范围各种形态的现代极权社会更宏大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戚扬 《英语广场》2020,(1):38-40
作为一名对语言具有浓厚兴趣和深刻洞见的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展现了一个对语言严加控制的国度。通过对《一九八四》的分析可见,奥威尔认为语言不仅是社会现实和人类思维的反映,也能够决定思维,影响人的观念,这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式假说"语言决定论"有很大的相似性。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决定性,而这一观点过于绝对,已被学界证明是谬误。但是,奥威尔在语言对思维的预设和改变作用方面的描述是相对准确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动物庄园》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陌生化为理论框架,主要分析人物、语言以及叙事视角三个方面的陌生化,试图探究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中运用陌生化手法的目的和意义,在表达对社会批判的同时,希望可以引起读者对现实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以来,相继出现了以《我们》、《美丽新世界》以及《1984》为代表作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在这些作品当中人们走向了另一个反面,体现了人类被科技所异化,人性被囚困于自我枷锁中无法挣脱。一部作品往往受身处的大时代所影响,20世纪也是后现代思潮蓬勃发展时期,《1984》以其先锋性、否定性和颠覆性显现着后现代主义特征。本文将通过颠覆传统语言、小说的政治化以及反英雄视角等方面深入解读《1984》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借此探讨乔治.奥威尔对人类生命的关注,以及小说对未来政治环境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0.
文化冲击视角下的乔治·奥威尔与《马拉喀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冲击的视角分析了乔治.奥威尔的《马拉喀什》,讨论了英国文化或者奥威尔的个体文化与马拉喀什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阐述了二者在葬礼文化生态和农耕文化以及平等和自由方面的冲突,认为这些差异和冲突导致了奥威尔的焦虑和愤怒,导致了他对马拉喀什文化的排斥性情感和误读,从而对这篇随笔散文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讽刺小说家,他以反对极权主义和追求自由著称,其代表作《1984》和《动物农场》是两部享誉国际的反乌托邦小说。奥威尔对中国90年代自由主义作家王小波有重大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理性和自由的追求及其文本中对于想象和黑色幽默的运用等方面。但二者的艺术追求也存在很大差异,王小波发展了奥威尔的反面乌托邦写作模式,并追求诗意浪漫和繁复多变的小说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乔治·奥威尔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典作家。在2013年奥威尔诞辰110周年来临之际,文章对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这50年的国内奥威尔研究学术史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同时指出不同时期奥威尔研究的主要特征,以期在厘清学术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国内奥威尔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乔治·奥威尔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典作家。在2013年奥威尔诞辰110周年来临之际,文章对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这50年的国内奥威尔研究学术史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同时指出不同时期奥威尔研究的主要特征,以期在厘清学术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国内奥威尔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小说《缅甸岁月》体现了乔治.奥威尔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表达了其对英国帝国主义行径的质疑和抨击,然而,在小说中,作者对于东方人负面形象的刻画,却表明其仍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优越论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反殖民主义思想的不彻底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的东方人形象来验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湘南学院学报》2019,(1):62-65
奥威尔《1984》中描写的"管理型集权社会"对人类悲观、绝望、噩梦似的政治前景作出想象。从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对该政治预言进行多方面的开掘与解读,能够对奥威尔这一悲观而暴虐的政治图景作出一定解释,即权力的扩张欲望是发自生命本身的原始意志,但这又会致使人类陷入自我创造与自我毁灭的怪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角提出了人类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存在的意义,从而走出被权力欲望所操控的迷惘境地。通过存在论的视域,能够发现奥威尔这一悲观政治想象的内在哲学意蕴,即反思自身存在的境遇,反观个体存在的姿态和价值,从而得到个人存之于社会的价值认知和哲学体悟。  相似文献   

16.
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以政治寓言形式写成的一部反极权主义的小说。大多数评论家都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评论这部作品。该小说不仅是一部有关政治的小说,同时它也是一部关注人自我存在问题的小说。从存在主义的视角,通过对该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行动、爱情、思想自由限制的解读,旨在阐释无存在意义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新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二语习得过程中“逻辑问题”与“奥威尔问题”同时存在。重新审视了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本质差异,认为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对世界进行认识与范畴化的过程中认知成果,即知识体系与语言同时建构的内容与形式一致的过程;而二语习得是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相脱离的过程,为二语习得中奥威尔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新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二语习得过程中"逻辑问题"与"奥威尔问题"同时存在。重新审视了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本质差异,认为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对世界进行认识与范畴化的过程中认知成果,即知识体系与语言同时建构的内容与形式一致的过程;而二语习得是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建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相脱离的过程,为二语习得中奥威尔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36年,英国作家奥威尔与新婚妻子一道,志愿赴西破牙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并被子弹射穿了喉咙。在《西班牙战争回顾》中,他讲述了一件“有趣”的事——  相似文献   

20.
张琳 《现代语文》2007,(2):54-55,59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因为其中展示的令人触目的极权主义统治画面而被马克.舒勒(Mark Shorer)称为“一部纯粹的恐怖作品”,笔者认为,这种“恐怖”还必须通过对极权主义的反思才能最终得以实现。本文力图站在民主社会的角度,在当代语境下对小说中的极权主义统治模式做出理性的反思,从而将小说的阐释空间拓展至社会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