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名言蕴含哲理,灵活地运用它,便能激活职业中学语文课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巧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的学习;巧用名人名言,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  相似文献   

2.
世界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很多蕴涵哲理的名人名言。一定时代的名人,往往是一定时代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学习名人名言,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引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名人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名人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牛顿在物理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了解牛顿取得的成就及原因,让学生体会牛顿的名言“:如果说我看得…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学风,是毕业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既可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能力,又能使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毕业班学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营造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需要营造一种紧张而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时时感到受鞭策。如在教室的一角设置工具书箱、资料库,主要存放学生常用的、必备的工具书和资料,让学生养成随时翻阅、查找资料的习惯;利用早读或读报时间,开展讲述论据小故事、背诵名人名言以及英语精彩对话等活动;室内室外墙壁上可开辟佳作欣赏、难题演示、历史…  相似文献   

4.
郝欣 《黑河教育》2014,(11):42-42
正中国的文字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和名人名言,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对于扩大学生的词汇,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可行方法。我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了多种适合小学生积累成语和名人名言的方法,着重提高小学生对成语和名人名言的感悟与认识能力,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5.
为引导队员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养成为理想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山东省益都师范附小开展了“做校园名人, 立鸿鹄之志”系列活动。我与名人交朋友。队员们争相传阅有关名人的故事书,并根据爱好,交上了文学、艺术、科学、天文等各个方面的名人朋友。许多队员还把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4)
教学目标1.通过想想、说说、看看、评评,引导学生将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习惯以及和这个习惯有关的一段经历表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2.让学生初步了解习惯的作用,初步形成要从小养成好习惯的意识。教学准备收集有关习惯的名人名言;准备有关的学生照片。教学流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这是老师课间拍到的两张照片。请大家欣赏! 2.出示第一张照片(胡锦威正准备跑到外面去玩,桌子上的书乱七八糟摊放着)。即兴采访学生:你  相似文献   

7.
新编高中教材《生活与哲学》中的名人名言众多,共计63句。这些名人名言以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为人们广泛传诵。名人名言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激起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视野,引起情感共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名人名言的教学,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试对这些名人名言进行解析,力求对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品德认知提升与品德的理解内化。名人名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学生进行品德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名人名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笔者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导入,明理与拓展环节中对名人名言运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1 很多人羹欣赏的名人名言,往往充满诗意,充满祝福。而他,偏偏最欣赏现代微生物学奠基者巴斯德那句似乎不太吉利、令人不寒而(?)的名言:“科学殷堂的入口处就象地狱的入口处。”他认为这是大实话。1985年那个凉意渐浓、黄叶始  相似文献   

10.
美术欣赏教育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  相似文献   

11.
(一)美术欣赏的形式美术欣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专题欣赏、随堂欣赏、现场或实地欣赏等,都是进行美术欣赏的可取形式。1专题欣赏专题欣赏是针对某些作品进行的欣赏。它对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训练对美的感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专题欣赏须全面系统地分析美术作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并且能够在欣赏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发现一切艺术的精微之处,从而有效地使学生受到艺术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教育。第九册《绘画中的日常生活》,在欣赏《又是一个二分》这一作品时,通过师生先观察画中…  相似文献   

12.
梁披云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有半个世纪的春秋,为了发展教育事业,他不遗余力,四处奔波,竭心尽虑,培养了不少英才,桃李播满天下。他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他的《雪庐诗稿》在澳门出版,书讯传来,家乡人民无不欢欣雀跃,奔走相告;无不争相传阅,交相赞颂。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得好,“字是人的第二形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硬、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我在几年的写字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学生练就一手好字,能使作业整洁美观,提高书写速度,增加阅读量,以陶冶学生情操,达到育人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提高学生写字质量的一点感悟。一、着力培养浓厚的写字兴趣很多学生不喜欢写字,一笔一画,枯燥得很。因此,在进行写字教学之前,我先搜集一些古今名家的作品(楷书作品),让学生传阅、欣赏,学生阅后赞叹不已,但又懊恼自己的字太差劲。这时,我乘机拿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美育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上是重要的一环。笔者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就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略作探讨。一、专题欣赏专题式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学生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上,是最重要的一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了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美术教学中,提高欣赏教学的地位,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施中又如何呢?据不完全调查,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绘画课的教学,手工课则选择较容易的内容教,对于欣赏课,大部分教师则是一跳而过,理由是:一、教师本人也不知怎样欣赏或不知道该怎样让学生欣赏;二、欣赏反正不重要。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欣赏教学之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我真的非常喜欢三毛。我承认我从没崇拜过任何人,但对三毛的欣赏大概已接近崇拜。上三年级时,班里的同学开始疯狂传阅一本薄薄的书:红色的封面上是骆驼和残阳古书名叫《撒哈拉的故事》,作者的名字单纯好记——三毛。  相似文献   

17.
1.名人名言解说周卓浓(赣州市大公路第一小学)[活动要求]能理解和解释一些易的名言。教育学生以名人名言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活动准备]1,小黑板(书写名人名言);2.名人名言分类卡若干张;3.录音机、磁带。4.学生收集名言。[活动过程]一、启发谈话。...  相似文献   

18.
周丽军 《中学文科》2006,(10):63-63
名人名言,生动形象,寓意丰厚,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有关地理知识的名人名言有很多,可用于新课,增强教学效果。 一、利用名人名言讲解地理概念 利用名人名言讲解地理概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如讲“外力作用”时,引用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话“不是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句中将外力中的流水作用描绘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9.
张和平 《成才之路》2009,(27):35-35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意义上来看,它比艺术制作能力、理解能力等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创造性的欣赏活动能培养学生以自己的眼睛看作品、看世界。因此,我们作为美术教师更应该认识到欣赏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20.
中学美术欣赏课容易上成枘燥的说教课,而学生则把它当成自习课,长此下去学生的“欣赏味觉”逐渐退化。如何改变这种学习的状况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在教学方法上求变、在审美内容上求真、在课堂气氛中求情,充分挖掘美术欣赏课的美育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