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一篇课文,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文章语言以及篇章结构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含义和中心思想。我试就《一夜的工作》谈几点教学体会。分折开头结尾,摸清文章思路。这篇课文文字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学生通读全文,初知内容后,让他们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可帮助学生摸清文章的思路。本文开头,可抓住“报告”一词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周总理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思路,反映了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思路往往体现在文章的段落层次结构上。掌握了文章的思路规律,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下面,我以《林海》一课为例,谈一下粗浅做法: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  相似文献   

3.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一层一层地表现出文章中心思想的路子,亦即“文脉”。如果说思路是文章的纲绳,那么,词、句、段就是缀在上面的珠子。纲举而目张,脉络清而义理显。下面试以自己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例,谈谈讲读课抓文章思路的体会。 1、粗读课文,探思路。布置预习时,我除让学生运用工具书自学字词外,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这课是写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意在让学生探索作者的思路。课堂教学时,检查预习情况后,我再解题。紧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课文哪一部分是写人们和总理的灵车告别的?还写了哪些场面?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就能迅速把握住:课文最后一部分是写人们和总理的灵车告别场面的;第一、二段分别描写了人们等灵车、望灵车想总理的动人情景。这样,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教师结合板书;“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全文思路就出来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学生也就能自然地将课文按三个场面分为三段。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文的题目具有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课文题目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题目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一、根据课文题目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运用图示法进行教学,易使学生的思路与作者的思路统一起来,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在联系.对《跳水》这篇课文,我用此法教学,具体设想和安排如下: 第一教时,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主要事情中事物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理清文章脉胳. 自学以后,根据上述要求对学生进行检查或抽查,达到读通全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轮船上的人与猴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然后要求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的环境、地点、人物,  相似文献   

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文章末句既统帅全文,又照应全文。课文中写的四件事是由第一自然段中关键词“爱戴”引发出来,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四件事从不同侧面作了立体回答。四件事独立性较强,都可以独立地归纳出一个中心,而且学生理解起来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全文的中心是本组课文,也是本篇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按照课文及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落实学法。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本课中充分发…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课《课间十分钟》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据阅读课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时我采取精讲精读、读写结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从整体入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让学生初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哪几项课间活动?并让学生找出写这几项活动的段落。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这样学生很快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随口发问,问者无意,答者无心;有的教师问题组织得不够严谨,重复琐碎,破坏了文章的思路,打乱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备课时,要弄清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紧扣文章思路,组织一些对全文能起纵观全局的问题,又不放过对课文理解起关键作用的一词一句。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需要,往往可以把若干个同一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问题组  相似文献   

9.
课文的思路,是文章叙事、状物、说理、抒情的步骤,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途径.讲清课文的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意义很有益处,尤其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我是结合课文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的. 一、根据题目含义,  相似文献   

10.
〔《登山》主要讲了列宁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走危险的小路上山看日出 ,回来时仍坚持走险路的事。文章条理清晰 ,中心明确。基于课文的特点 ,两例均按照中心突破、层层剖析以辐射全文的思路进行教学 ,但教法上各有特色。教法一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理解中心句 ,以辐射全文 ;教法二抓住重点词 ,理解中心句 ,以辐射全文。〕教法一引导读悟相机点拨□江苏蒋文汇一、找出课文的中心段落。1 阅读课文 ,找一找 ,哪一小节集中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2 学生阅读并找出最后一段。3 (投影片打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相似文献   

11.
对于鲁迅的文章,不少学生反映其“晦涩难懂”。我在教读《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文章时,为了使学生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我以讨论《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二三四五”激疑导读,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最后讨论明确如下:“一”即一个标题,一个主旨。围绕标题,学生置疑如下:1、“忘却”与“记念”互为反义,在此是否矛盾?2、如何联系全文正确划分标题的短语结构层次?然后,通过自读,寻找有关“忘却”、“记念”的句子,明确“为了忘却”,正是难以忘却,写此文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这,即是全文主旨。因此,可谓一个标题,即是全文…  相似文献   

12.
《出师表》要求背诵全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帮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掌握作者成文思路,当堂完成背诵任务呢?教师范读全文后,学生结合注释各自阅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同时,教师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在做好自读工作,初步理解课文之后,再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寻找成文思路。在明白思路的基础上,促进背诵。以第一部分为例作说明。《阅读提示》明确指出:文章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老师就指导学生研读,作者是如何谈论形势,从而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侫这三条治国方针的。  相似文献   

13.
阅读文章有“文眼”,审题立意有“题眼”,探究课文有“课眼”。原因是:紧扣“文眼”提挈全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文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眼提挈全文,从而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指导学生预习《珍贵的教科书》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文眼”——“珍贵”为导向,认真阅读四段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题。预习中要求学生阅读第一段时,抓住盼书,暗示“珍贵”。引导学生感知:战争年  相似文献   

14.
线索是文章内部结构层次间的一条纽带。它将材料连为一体,并贯穿全文始终,使文章结构严谨完美。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各种线索,不仅有助于他们摸清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理解课文的主题,还有助于他们提高“言之有序”的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现把小学语文第12册部分课文的不同类型的线索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角度 1.这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内容比较好懂。学生通读后.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归纳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理清全文的思路,抓住文章说明的重点。至于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则主要放在课外。要求学生借助各种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一、揣摩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探求文章的思路,意在从全文整体出发,沿着作者写作思路去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能把一篇课文的思路摸清楚,便是最高明的读者。文章的思路,就其外观而言,就是谋  相似文献   

17.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文章的思路、教师的思路、学生的思路三者熔铸一体的艺术结晶。在教学中,我通过探讨,认为常用的有以下五种基本内容。 一、课文脉络型。板书应该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突出课文的重点和关键,准确地扣住作者的思路。如《西门豹》一文的板书可这样设计:  相似文献   

18.
我在课堂教学中运出“导读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由课文“三眼”引导学生“三读”.(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文章的题目不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教一篇课文,首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题目的结构上确定所读课文的文体特征,掌握每篇课文的阅读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例如,教毛泽东同志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我只是提示分析一下构成课题的短语结构,指出:“文化”是中心词,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对它分别加以修饰,是所要着重  相似文献   

19.
《我的心事》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全文围绕“心事”一词起承转合,在教学思路设计中,我们抓住“心事”,层层深入: 一、归结主要内容,理清“心事” “我的心事”究竟是什么呢?这是学生看到课题后首先要发出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让学生带着这一疑问去初读课文,归纳出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我的心事”便是与姐弟俩互相许愿,结果姐弟俩许的捎玉米棒子“给我”的愿实现了,而“我”许的给姐弟俩  相似文献   

20.
《避雨》是小语第七册第二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无华,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逐步培养学生喜欢观察和思维的习惯。一、理清文章脉络,探索作者思维路子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出示思考题:作者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遇到了什么事情?他看到、听到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依据这个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弄懂课文,理情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