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自它产生之日起便盛传不衰。立足文本加以解读,可发现其成为唐五代社会一个独特文化现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红叶意象所具有的美丽而凄凉的美学特质,唐五代人好奇的心理和审美情趣,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等,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阐释,可以揭示唐五代宫女的悲剧生活以及当时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2.
“红叶题诗”是古代著名的婚恋题材,历来多作宫怨解读。笔者通过对七篇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的纵横剖析,阐释唐五代宫女的独特性与命运悲剧、晚唐五代士子的热望与苦痛,揭示出它隐含在官怨背后广阔的时代性、社会性整体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3.
关注赛珍珠的人大多知道,她是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一生所从事的跨文化创作成果丰硕,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剧本、传记以及翻译等。我将这些作品分为小说创作和非小说写作两大类。赛珍珠的小说,特别是中国题材小说(如已成为经典的《大地》),是极为重要的作品,它们既代表了赛珍珠为沟通中西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在《大地》上开辟了新的田地,  相似文献   

4.
“才子佳人”属中国文学史的重大题材。从唐到明小说戏曲的嬗变主要有:男女主人公相貌、身份、行为的日益明显“才子佳人”遇合特征;正反面次要人物的逐渐增加及其“促成”、“拨乱”作用的加强;赞叹“奇情”创作观念的累积;由单线向“才子佳人”式的双线结构转变;作品结局悲喜色调的转换等。以第一个个案视角,清晰地描述出“才子佳人化”叙事模式的多文体世代演进型历程。  相似文献   

5.
“红柯”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立足于作家文化焦虑感的产生以及焦虑背后所隐匿的文化平复心理。其中,“超视性”的文化仰解的设立为其文化守望情绪的释放、归依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契机,从深层传达出经济时代知识群体的文化重铸渴望。  相似文献   

6.
石杰的小说创作直接来自于好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她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人的生活为题材,展示了人生的苦难,美好和丑陋,表现出追问的勇气和重建希望。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相似文献   

7.
<正>佛教与文学的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界甚为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它涉及到佛教经典的解读和文学文本的解读的双重困难。俞晓红教授的《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民间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民间信仰视角对六朝志怪、唐人小说、守元话本、明清小说的创作内容、题材、方法以及中国古典小说的内在传承演进动因等问题进行了论析。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渗透了强烈的民间信仰意识,民众信仰的对象往往成为创作的重要题材,民间信仰的特点直接影响古典小说创作过程中对非现实情节的采用。创作者对民间信仰的对象不是简单地照搬、模仿,而是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了自己的艺术天才,使其与民间信仰的原始形态有了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传奇文学创作出现繁盛局面.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业已跨入成熟的时期.唐传奇驱除了长期盘踞在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的鬼神世界,大大提高了小说创作的艺术."五四"以来,关于唐传奇的研究呈现不断深入的局面.程国赋新著<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在唐五代小说研究的创新求新道路上迈进,将小说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在此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红叶题诗”故事以红叶为媒、以赋诗传情,以其鲜明生动的意象、浪漫巧合的情节,令后人津津乐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论文以“红叶题诗”故事情节及文化意蕴随时代演变轨迹为研究对象,从两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着眼于论述“红叶题诗”故事的文本流传情况,并围绕其具体情节要素演变进行解读和分析。第二部分,从宫怨主题、“媒妁”文化、“婚姻天定”观三个角度来探讨“红叶题诗”故事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唐代文言小说中出现的"复活"题材,以其志怪的内容从侧面宣传报应思想,其中又着力对佛法功德进行弘扬,而较少的部分则展现文人的话异之心和独特构想。这说明"复活"题材的出现主要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申景梅 《天中学刊》2011,26(4):64-67
"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具有题材多是真人真事或以真人真事为蓝本、重视对阅读者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结构设计模式化、宣扬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崇尚高昂悲壮的审美趣味等特征。1960年前后,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相对兴盛,出现了短暂的高潮,但由于作家队伍的整体萎缩、"阶级斗争"创作原则的空前强化、文学对政治语境的迎合与趋同、审美向度的缺席等原因,到文革前仍无可挽回地呈现出了整体萎缩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文本--重读《红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世纪40年代末发生在重庆中美合作中的狱中斗争为题材的《红岩》,一直保持着新鲜的魅力,形成了中国当代学的一种奇观。《红岩》具有史诗性特征和宏大的有机结构,打造出了那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的一座巨大的英雄群雕,同时作家还将审美视点投向英雄群雕的人性光辉。因此,尽管《红岩》也有它无法摆脱的某些历史局限性,但是由于它具有比较全面的审美功能,能够依然活跃在当代读的理解与感应当中。对于如何提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甚至主旋律作品创作的艺术水平,《红岩》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4.
动笔写《尘埃落定》的时候,在我脑中就出现了那样的一幅图画,非常清晰强烈,就是雪后放晴,画眉在窗外枝头叫。一个人躺在床上。当一个个细节很成功的话,就是给人物搭了个舞台,就有了他们活动的空间。至于这些细节怎样串联起来。有很多是由不得我的,因为人物要运动,情节要发展,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和逻辑,有时候都觉得自己不是在创作小说而是在记录。我被情节牵着走。在我心中有了二三十个细节的时候,我觉得该写点儿什么了。  相似文献   

15.
“新感觉派”的小说家穆时英,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特征,即创作主体、创作手法、表现内容和接受主体审美欣赏的错乱式。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儿童题材小说向来没有引起研究者注意,时至今日,这方面的系统研究还是寥寥无几。其实当我们把这些小说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研究,就可以发现它们是很有时代价值的。总的来说.尽管茅盾的儿童题材小说成就不及其《子夜》等长篇巨著,但是它们作为茅盾开拓的一个新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7.
《太平广记》收录“梦”类小说共七卷,可分为四类,即“梦休征”“梦咎征”“鬼神”“梦游”。这些小说是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根据传闻改编、杜撰的作品,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时代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太平广记》中唐代之前的“梦”类小说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更像是故事梗概。而唐代之后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文学价值极高,具有愉悦性情的功用,有“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自问世以来,一直评价不高。本文从创作主体入手,分析了作者创作这税长篇小说的缘由、动因,并对小说文本作了一番还原式的分析,从而认为是一部情绪模式小说。即作者是以自己的思乡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转迹,作为小说的线索或结构框架。作品中的景、物、人、事,也只是作为作者某种情绪的对应物或替代物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废名试图用小说来追寻一个田园诗般的世界,却在《桥》的命名上现出了尴尬。而且他的谈论禅论也没有解决他在“思维生命”与“诗化”艺术两之间的困惑。也想对世俗超越,却并没有得到,因而不可避免产生了失落。  相似文献   

20.
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巴甫洛夫认为,当我们以一定的顺序或系统接受外界的刺激时,这些刺激就会在我们的大脑皮层形成短暂的神经联系系统,持续强化刺激,这些神经联系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性质,巴甫洛夫将其称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动力定型"。"定型的建立过程,建立的完成过程,定型的维持及其破坏在主观方面就是各种各样的肯定性的和否定性的情感。"[1]巴甫洛夫用"动力定型"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同样,动力定型的理论也适用于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