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源记》(初中第二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教材注:“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我们以为此注可商。《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诗、序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相似文献   

2.
从我做学生到我做老师,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文不知已读过多少遍了。这确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他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相处,家家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安宁祥和氛围的美妙画面,以至我们忘了它只是一篇为介绍《桃花源诗》而写在前面的序文。打个比方,如果说《桃花源诗》是一颗璀璨珍珠的话,那《桃花源记》便是一个盛装这颗珍珠的匣子。而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这个匣子是如何的精美,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学作品的教学中,“诗互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教陶潜《桃花源记》,鲜有问津于《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避其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授王勃《滕王阁序》,少有人提及《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槛外长江空白流”);至于讲汉魏赋、三曹诗、韩柳、苏辛词、金元曲等。则更缺乏用相应的学作品加以拓展补充,可以说,这方面还留有很多的空白。下面笔以柳宗元诗教学的课堂设计为例,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入口,填补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原注为“(男女衣着)完全和桃花源外边的人一样。”但从《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中都可以看出,文中有许多线索可以间接证明桃花源内外人们衣着不同;再从陶公对桃花源的幢憬来分析,桃花源内外人们在着也不同。因此可理解为:桃花源内男女的穿着,完全像外地人(外族人)一样稀奇古怪。  相似文献   

5.
关于《桃花源记》的主题,人们普遍解读为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文章认为,这一解读只是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孤立解读的结果,探析文本主题应整体把握.因此,文章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诗》,再到作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分析,整体把握,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内心的无依怅惘.  相似文献   

6.
郭庆 《中学文科》2006,(9):74-74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的传世佳作,在《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作者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人们怡然自乐的理想自由世界——桃花源。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7.
所谓诗文互补教学,实质上是拓展阅读的一种特殊形式,相对于一般“文”与“文”、“诗”与“诗”之间的拓展,“诗文互补”是“文”与“诗”相配,“诗”用“文”相补,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能够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空背景制约下,开掘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发较大的教学效益。其对象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如教陶渊明《桃花源记》,顺便佐之以《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教王勃《滕王阁序》,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其实描绘的也是一幅自然生态图。从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看,两篇文章里所描写的生物种类,铜仁都确实存在,而且非常典型。这说明铜仁是《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的创作原型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一篇序 ,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晚年作品。该作品用记叙方法讲述了晋太元年武陵一位捕鱼人因捕鱼而迷路 ,偶然间进入“桃花源”的情节。通过叙述“捕鱼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动人的图画 :“土地平旷 ,房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图清新 ,自然和谐 ,能使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和平宁静 ,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其中“往来种作”突出了人人的辛勤劳作 ;“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丰衣足食”的…  相似文献   

10.
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创设了两个神奇的山洞。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对水帘洞和桃花源进行比较.比较后可加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并拓展学生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上一个伟大或重要的作家,对当代以及后世必然产生巨大的或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代或者后世对文学史上名家作品的接受,有的是有形的,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例如拟陶,宋代之后,直接标榜拟陶诗或拟陶某诗者不计其数;有的虽然没有一个“拟”字,但用其题或改换一种文体进行写作,如王维、韩愈、王安石各自的《桃花源诗》,虽然主题各异,但都有《桃花源记》明显的印记,这种接受,也比较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2.
[单元概说]本单元由四篇文言文和五首唐诗组成。从体裁上看,《桃花源记》是古诗《桃花源诗并序》的“序”。也可以把它当成小说来读。《口技》,既可以把它当作摹写口技特点的说明文,也可以把它当成小说。《孙权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的《桃花源记旁证》,着力论证了桃花源的原型,引起不少争议。论者多以桃花源为虚构,不可实求;然而又无法否认桃花源之理想来源于现实。事实上,该文给人的启示是,对桃花源之虚实,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是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小序”。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崇高而美好的社会理想。文中虽不着一“美”字,却使“美”尽得风流。细细读来,让人得到多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的“记”,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陶渊明生于东晋一个没落的官僚世家,29岁时开始做官,初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回家;35岁时,到江陵作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在任仅80多天,因不肯束带鞠躬迎接上级,“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自行离职。陶渊明在离任时,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隐居田园,自食其力。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民不聊生。面对这些惨痛的现实,他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向往理…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接近自然主义的一位。他心目中的乡村生活更适宜一个诗人简朴、充满性灵的自由想象空间,诗中人们之间维系着共同的原始价值观念:和谐共处,与世无争。《桃花源记》及其后的《桃花源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冲淡洗练的笔墨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没有世网羁绊的人间乐园图景,给后世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课文之一。《桃花源记》的文体问题,一般认为它是散文,是《桃花源诗》的序文,这固然是没有错误。但这种观点只是从文体的共通性来看问题,并没有考虑到这篇文章的文体特殊性,而且它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作品的思想性质、作者的主观寓意帮助不大。《桃花源记》的文体应是古代小说,而且是魏晋六朝小说中的杰作,是"有意"为之,罕有伦比;这篇小说实际上寄寓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国"精神,而这也是《桃花源记》的思想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解释,一直争论不休,未有确论.《桃花源诗》中也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一句.文章检视各家意见,试图在分析讨论前说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李萍 《四川教育》2008,(7):59-60
片段一:启发学生小结达成基本目标 教学《桃花源记》,在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王锦起老师设计了一个富有创意的《时空连线》节目。把教室作为桃花源,把学生作为桃花源的村民,而王老师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穿过时空隧道,来到桃花源中对村民进行现场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