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最近,听了一位教师教学《毫米的认识》,在组织学生构建新知时,教师让学生从新知的被发现开始探究新知,这关注了学生数学思想的发展,我禁不住为此叫好!下面是具体的教学环节。复习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后,老师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去测量语文书和数学书的厚度,经过测量,学生发现以“厘米”为单位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的矛盾设计了如下问题:师:同学们,当我们以厘米为单位去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你会有什么想法呢?学生小组讨论出以下结论。生1:我们觉得要有比厘米…  相似文献   

2.
数学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也应思考如何顺应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下面以“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为例,谈谈实践体会。“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上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厘米、米相比,毫米和分米也是生活中较常见的长度单位,同样具有可观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般…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P60~61。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抽象,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的长度,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  相似文献   

4.
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的“分米和毫米”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在上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学期的第一课时又认识了分米和毫米。怎样把相邻两个单位进行互相转化是一个教学难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  相似文献   

5.
三、千米和吨的认识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是用来量比较小的物体尺度时用的单位 ,通过直观和操作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首先引导学生用尺量一下数学书长多少 ,宽多少 ?学生汇报时只知道比××厘米多 ,比××厘米少 ,从而引出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例 1是观察尺子 ,除了厘米外 ,还有什么 ?引出 1毫米后 ,让学生数一数每 1厘米中有多少 1毫米 ,得出 1厘米 =10毫米。 1毫米多长 ?让学生量一下一分硬币的厚度 ,他们能清楚地看到一分硬币厚度是 1毫米。然后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夹住一分硬币 ,把硬币抽出 ,看到两手指间的空隙 ,就是毫米长…  相似文献   

6.
蔡蔚文 《广东教育》2003,(10):38-39
一节数学公开课,学习“体积单位”一节,学生通过自学认识了常见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按照教学进程应该进行相关练习了,这时,有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在“量与测量”方面的内容有: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和秒。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时间单位时和分,他们对长度、质量以及时间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这一册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而这些内容究竟该怎样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本刊记者针对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咨询了本册教材编写者、浙江省教研室的斯苗儿老师,她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供老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7—68页例3,练习下十七的第3、4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2.会进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毫米间的简单换算.教学过程:一、预习.1.提问: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师:米和分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也是相邻的长度单位,你们想一想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注意检查学生表示的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1—2,练习一第1—7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建立起长度单位“厘米”、“毫米”的概念.2、要求学生掌握进率:1厘米=10毫米.3、使学生学会用尺子去量较小的物体长度的方法.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认真细致观察的良好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1.
[课前思考] "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对这一内容教师一般不愿意研究,究其原因:第一,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不少孩子都知道毫米,有的孩子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甚至有的孩子能够根据以前的测量经验,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第二,测量长度需要精确到毫米的生活事件在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并不常见,当我们让孩子举出生活中用到毫米的例子时,不少孩子很茫然,似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物体需要用毫米这么小的单位来测量,那么学习毫米有用吗?该如何让孩子感知毫米产生的必要性?第三,像毫米这么小的长度单位,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所体验?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1毫米的观念?这些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时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经历毫米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毫米产生的必要性;通过数出计量单位的个数,把握度量的核心要素,形成并巩固测量技能:通过感知与想象,建立1毫米的观念,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持续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陈雪之(上饶市第五小学)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材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八、第九页。教材简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教材是这套教材教学法定长度单位的开始。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厘米不多,因此时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第五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掌握“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另外两个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及它们的实际长度;记住“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提高实际测量能力与水平。为落实这些教学要求,教师应准备好不同厚度的硬纸片3块(分别编为1、2、3  相似文献   

14.
倪敏 《小学数学教育》2022,(Z4):119-120
<正>“厘米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有关“度量长度”的知识,与后续认识米、分米、毫米等知识相比较,“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有其独特性,它是长度单位“知识链”中的起始课,是学生认识度量的“种子课”。学生需要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对比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选择单位测量的过程中初步建立对度量单位的整体感知,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回顾与反思中形成结构化思维,  相似文献   

15.
"认识千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然而,虽然千米也是长度单位,但是它与其他几个长度单位的学习又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像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些单位都是学生可以利用身边的测量工具,如直尺、三角尺、米尺等直接测量得出,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比较直观地得到  相似文献   

16.
教学片段:师:(创设童话情境)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朝夕相处,每天都生活在一把尺上。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于是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每次主人让我俩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竟然跟我平起平坐,你给我滚一边去吧!”……师: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心里高兴吗?生:(齐答)不高兴。师:那你们会对厘米说些什么呢?生:你厘米有什么了不起,还有比你更大的长度单位呢!生:你1厘米是由我们10个毫米组成的,你神气什么?生:如果有比1厘米…  相似文献   

17.
度量和加法对于刚接触数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常识感悟,建立度量概念 1.常识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起源,然后介绍中国古代度量文化,让学生了解“尺”“厘米”与“米”的来源,认识国际范围内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公制”单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不同地域之间度量长度换算的麻烦,进而教师继续介绍各式各样的度量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小学六年制数学教材中《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的编排,要求先教学“厘米”的认识,然后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授完这个单元的内容要5个多课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的知识编排顺序似乎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整合,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米”已有了初步的概念,如公交车上的1米线、日常生活中的米尺等。如果先教学“厘米”的认识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大小排列紊乱,不利于学生合理建构长度单位的概念。另外,先教学“厘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这对学生理解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增加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9.
“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对这一内容教师一般不愿意研究,究其原因:第一.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不少孩子都知道毫米.有的孩子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甚至有的孩子能够根据以前的测量经验,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米、公斤的认识”,主要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厘米、毫米、分米、米和重量单位公斤、克的概念,并分别掌握上述长度单位之间和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通过计量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由于这一单元教材概念较多,也较抽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也少,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的做法和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