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9,(2):10-14
"家族小说"是叶广芩富有特色的代表作,特殊的家庭背景与经历使得她的小说氤氲着悲剧的氛围。作者通过构建京剧等悲剧符号来表达对历史变迁的凄凉感受,并以人物、传统文化的悲剧命运为载体,以"转换叙述视角"等叙述技巧为手段,使得小说在平和委婉中具有感人至深的悲剧力量。透过叶广芩的家族小说,可以看到她对历史及人性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小说的叙述方位灵活多变。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作家巧妙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兼主角,第一人称叙述兼参与,第一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一人称叙述兼全知等四种叙述方位。其中,第一人称叙述全知的叙述方位是新时期作家大胆而有益的新尝试。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作家透过选用第三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三人称叙述与人物视角相结合的叙述方位,使叙事更富客观色彩。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的是戏曲的叙述视角问题,它以人物出场白、人物心理、鬼神人物的叙述、人物的上下场诗和剧目的总题诗四种形态进行代言性全知叙述。而在中国古典小说向戏曲嬗变的过程中,存在由小说的多元性叙述视角向戏曲的代言性全知视角转变现象。戏曲具有一个人物、多个人物叙述里、高于整个人物世界和故事世界的全知叙述视角,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实质是由小说叙述视角的多元性,转化为戏曲代言全知叙述视角的多层次性,本质由小说主要是供阅读的语言艺术与戏曲是舞台表演综合艺术决定。  相似文献   

5.
林徽因在《模影零篇》中以她独特的方式叙事,再现了民国初年的民间生活。儿童视角的叙述方式是林徽因小说叙述结构的独到之处,也是京派小说的相似点。在儿童的叙述视角下,林徽因以人性化笔调写出了由人物命运、时代背景共同促就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6.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全知性的作者叙述为主,又结合了人物叙述;而人物叙述中又分成次要人物视角和主人公内视角。三种视角相结合,既充分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7.
殷缘  张弛 《英语广场》2020,(13):3-7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她的最新获奖小说《证据》中一改常规叙述手法,让三个不同身份的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述同时进行,共同编织成完整的故事。这体现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即各自独立且平等的不同声音共同讲述着一个主题。本文指出《证据》文本中富有"对话性",不仅是不同人物之间跨越身份的对话,更有人物与作者、甚至是人物与读者的对话关系,这使得对基列国瓦解这一事件的阐述具有了多维视角,同时增添了小说的艺术厚度,具有现实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用前景化理论分析《喜福会》在故事叙述技巧方面的特色。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手法,使用前景化手法凸显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书中人物轮番讲述自己的故事,实现了多重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以"我"的形式讲述了不同人物的故事,叙述角度转换灵活,叙述过程中作者按照人物心理顺序,或回忆,或现实,聚焦人物的内心感受,强化内视角,并运用视角的交叉,个人叙述与集体叙述相结合等一些全新的叙述手段,偏离了读者的预期,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寻阳 《现代语文》2004,(4):15-16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女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她一生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改革与创新,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与乔伊斯、福克纳一起并称为当代三大意识流作家.就创作技巧而言,伍尔夫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自并运用象征、暗示、隐喻、影射、摹拟等方法和技巧,时序倒置或互相渗透、多层次、多视角地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表达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性观点,呼唤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她打破了传统写实小说由作家根据时序去描述人事景物的框限,放弃了传统的"全知视角",由作家的个人化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作者"退出小说",让人物的思想、感觉、情绪的流动变化过程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10.
首先阐释人物类型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运用,分析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及其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结合人称机制来探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视角是如何在小说中营造出复调双声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拉近作者、读者以及人物三者之间的距离。此外,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阐明了叙述者、接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蕴含着作者的评判,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1.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刀疤>中的独特叙述方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特征.小说中"刀疤"故事的叙述者将相互对立的人物身份对调,隐藏了自己叛徒的身份,以英雄的视角进行叙述,从而颠覆了正常的叙述视角机制,具有修辞效果.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以及叙述接受者的间接干预,小说产生强烈的反讽.  相似文献   

13.
小说的叙述角度,在一件作品里,并不见得始终如一。热奈特指出,叙述角度可以有固定式、不定式和多重式。他说,“把前后一致视为荣誉攸关的规范显然是武断的”;还说,各个叙述角度的区别,不总是那么纯粹、清晰。比如,当叙述者被当作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也就是内聚焦)时,本来,作品中的一切都应该通过这个人物的眼睛,排除外部描写,可是,这一要求经常被作家突破。中国学者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把这类突破称为“视角越界”,她并且以对美国著名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的《鸡蛋》的详细分析,证明从内视角越界到全知视角的必要和合理。  相似文献   

14.
叙述视角的成熟,是现代小说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鲁迅小说《呐喊》、《徨》中有五种叙述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述和第三人称旁观者叙述及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叙述。因而《呐喊》、《徨》比之古典小说更利于传递作者的情感信息和认知信息,具有与古典小说完全不同的现代性质。从叙述视角角度来看,《呐喊》、《徨》的风格特征除了长期以来公认的"深沉幽默"外,还应加上"迸发"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人物抢话"是小说叙述中很常用的一种特殊语言方式,至今尚未见到中国或西方叙述学界讨论这个问题。抢话是叙述在进行过程中,某些个别形容词或副词,突然采用了只有人物才会用的某种语汇。因为这种现象比较细微,本文加以细致的甄别:抢话不同于叙述者评论,不同于人物视角的描写,抢话可以说是一种简短的间接自由式引语。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人物"我"也会与叙述者"我"争夺话语权。因此,抢话是叙述文本多元化,复调化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补玉山居》是旅美作家严歌苓2012年推出的作品,小说借由一个名为补玉山居的客栈窥伺来往的各色人物,作品写了四组人物的人生及情感历程,以珠串式结构链接,叙述视角采用零度聚焦和内聚焦结合的方式,不断在当下与过去之间闪回,小说结尾并未完整交待四组人物事件的发展结果,呈"空缺"状,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与回味。同时,小说还在奇情孽缘故事的讲叙中完成了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在男性作家那里,儿童视角更多的是一种叙事策略,而对于女性作家而言,儿童视角的选择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在小说中,男性叙述常与"民族"、"历史"等内容相关,而女性眼光却经常与"小孩"、"女性命运"相关。这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他(她)们的小说具有"粗犷"与"温馨"两副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18.
重复叙述在严歌苓的新作《小姨多鹤》中被多次用到,并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主要体现在场景的重复和事件的重复上。在重复叙述的具体运用上,作者采用了递归式的重复叙述,并且通过视角的转换使重复叙述的叙事策略与文本叙述形成完美的结合。这种叙事方式在展现小说情节发展,凸现人物心理以及调节小说叙述节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毕飞宇"轻盈而凝重"的小说理想在《相爱的日子》表现为:叙述者巧妙调节视角、转换思路,无痕杂糅人物话语、心理于叙述语流中,或通过插入评论,叙述声音与人物声音重叠以增强批判力度。本文以"Love Days"为例,对毕飞宇叙述思路转换引发的声音变调进行细致的文本考察。研究显示,"Love Days"大体尊重原文叙述特色,实现了等效翻译,但对原作几处叙述思路进行了不当调整,引发叙述声音变奏,叙述情感扭曲,这不利于中国现当代小说异域传播。  相似文献   

20.
"跳角"是小说和电影叙述中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指的是"人物视角叙述"中出现的不规则变异,是对人物视角整齐性的违反。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四种原因:跳角可以是精心安排的,有的在叙述结构上合理,有的因为情节安排而不得不如此,也有的是由于道德观的压力必须如此,还有相当多作品完全没有必要地破坏视角的统一。所有这些情况,都是叙述作者和文本分析者不得不细察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