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分析 《水族的公民》是《多种多样的动物》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动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鱼的进一步观察研究,探究鱼的外形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关系。教材共呈现了两个活动:观察并描述鱼的外形特点,讨论其在水中生活的作用;在观察的基础上,围绕想研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鱼的观察,在第二册教材中已经做过。但是第三册《动物怎样在水里游泳》一课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观察鱼的外形特征,而要认识鱼的主要游泳器官及其运动形式,即分别认识鱼的各个鳍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相似文献   

3.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小学《自然》(人教版)第二册第十五课《鱼》,要求指导学生研究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鱼为什么在水里不会被淹死,离开了水反而会死?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实验、观察来研究鱼是怎样利用鳃来进行呼吸的。可是在教材、教参和有关材料上都没有这类实验资料,为此设计鱼的呼吸作用补充实验,通过该补充实验应达到以下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的《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本章内容按“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的顺序来了解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及其适应性,强化动物与环境的紧密联系,这样由易到难的教学安排,符合人的认识特点。本节课为“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一课时,教材中并没有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空中飞行动物——鸟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而是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教材中提示了观察、动手实验,阅读分析已有的资料等多种探究方法,使得探究活动设计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大大加强,所以本节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观察实验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就此问题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体会。1 注重实物观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 ,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习《动物和环境》时 ,我让学生把事先准备的鱼、昆虫带进课堂 ,观察它们的身体构造、颜色、外形、运动方法以及它们吃的食物 ,然后让学生说它们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 ,充分活跃了气氛。我又问 :“鱼这样的外形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回答说 :“人们根据鱼的外形制造了很多机器 ,以利于在水中运动减少阻力。”有位学生观察到别的同学在使用起子时手指不注意好向下…  相似文献   

6.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主要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有《寻找动物和植物》《蚯蚓》《凤仙花》三课,在开门课《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主要以动物、植物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学习观察、记录、测量、猜想、实验等探究方法。由于学生易于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安排了学生对周围的生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9.
鲁桂红 《科学课》2009,(1):36-38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 教学思路: 《观察鱼》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的第3课。这课可以分成两个明显的部分:观察鱼和研究鱼。第一部分观察鱼的特征,第二部分研究关于鱼的问题。 观察鱼这部分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又安排了画鱼和寻找两条鱼的不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不同的两个班上了《观察鱼》(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这一课,教材中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鱼,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画一条鱼。在教学中,是让学生先观察鱼的特征再来  相似文献   

12.
田力 《生物学教学》2005,30(5):47-48
1教学准备 1.1教材分析“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是在学生认识了水中各种鱼的基础上,做的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目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鱼类的主要运动器官——鳍,在鱼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科学实验方法的严谨和科学性,帮助学生走近科学、树立探究生命奥秘的信心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第七册《鱼》这课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几种常见的鱼,归纳出鱼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用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然后运用这些特征进行演绎推理,判断哪些动物是鱼,哪些动物不是鱼。这时,如果学生问:“鳝鱼和泥鳅是不是鱼?”我们应该怎样回答呢? 鱼类的外形千姿百态,生活环境多种多样,生活习性千差万别。机械地进行“三段式”推理判断它们是不是  相似文献   

14.
《观察鱼》(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这一课,教材中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鱼,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画一条鱼。是让学生先观察鱼的特征再来画鱼,还是先让学生画一条鱼再来观察鱼的特征?我在两个班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5.
实物展现情境。自然课堂上有了实物,学生的探究情绪就会被调动起来。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引起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教《蜗牛》、《青蛙》、《金鱼》等课时,首先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实际观察动物的外形和身体的构造,再让学生有序地说说动物身体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培  相似文献   

16.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对环境的观察》,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光的折射探究等实验,在这些实验探究中,学生要通过对光路的分析来得出实验结论,按照教材中的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会碰到一个共同的问题: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光路不可见。本实验利用丁达尔效应,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组合型实验教具,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圈的逐步扩大,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将引领学生由学校生活经验圈步人家乡与祖国生活经验圈。《走进树林》单元是在四年级校园生态认识的基础上,把探究的范围扩大到校园外森林群落的认识,以林中树木、菌类、鸟类等为观察对象,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秘。探究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通过探究,意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树立生态和谐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有些动物的形状像鱼,或名字叫鱼,但是它们和鱼却不是一家子。鲸鱼是世界上最大的完全水栖的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其实不是鱼。它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气后即潜入水中,可潜泳10-45分钟。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的最后一课,在前面几课中,学生探究了植物生长的条件,这一课将继续研究动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按食性给动物进行分类,进一步了解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启发学生去继续探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下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现行初中《生物》第一册(下)有关鲸的几点叙述,有必要商讨一下:1教材100页第6行:“鲸是当今最大的动物。”对此,不能笼统地说是当今最大的动物,应改为“蓝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因为最小的鲸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是蓝鲸,体长可达30多米。2教材100页第8行:“鲸终生生活在海洋中。”应改为“鲸终生在水中生活,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为好。如我国的白暨豚就生活在长江中。3教材101页第8行:“它们虽然生有庞大的身躯和一张巨口,吃的却只是水母、乌贼、虾和一些不大的鱼。”齿鲸亚目的鲸,口内有齿,无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